APP下载

干旱半干旱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做法

2009-10-28杨金文翟红霞马少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杨金文 翟红霞 张 锐 马少霞 王 玫

摘要 总结了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包括:立足实施,综合治理求实效;领导重视,强化措施促落实;坚持标准,跟踪监督重质量;挖掘资源,深度开发育产业;严格政策,依法治林强管理等。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具体做法;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46-01

彭阳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生态建设重点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科学规划,稳步实施,8年(2000~2008)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8.7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0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沟造林3.73万公顷,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8.13万公顷的108%,使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42 776户20.53万农民受益,累计兑付农民退耕补助粮食16.8万吨,现金3.59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全县森林保存面积由1999年的4.95万公顷增加到12.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8%,累计治理小流域90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523km2,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吨,治理程度达到60%,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条件不断改善,生物种群不断丰富。二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累计新修基本农田1.91万公顷,山区道路594km,集雨井窖2万眼,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全县每年输出劳务人员4万多人,年劳务收入1.26亿元。退耕农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让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三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8年来,全县累计兑付农民退耕补助粮食和现金折合人民币5.95亿元,退耕户平均累计增收13 922元,农民人均增收2 901元。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中有增,基本稳定在10万吨左右。同时,改变了过去单一种粮的生产格局,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发展以地膜玉米、马铃薯、辣椒、菌草等特色种植面积达2.67万公顷。退耕还林间作种草2.49万公顷,畜禽饲养总量由1999年45万个羊单位发展到目前的115万个羊单位,牧业收入增加了1.2亿元,畜牧养殖总量和效益不断攀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 041元增加到2008年的2 620元(其中退耕还林收入495元,占28%)。

1 立足实际,综合治理求实效

多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农、林、水、牧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结合发展。坚持上退(耕)下推(地)、封造并举、林草间作、乔灌草镶嵌配套,构建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坚持抓样板、树典型,先后建成了麻喇湾、大沟湾、高建堡等一大批规模大、标准高的退耕还林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序运行。

2 领导重视,强化措施促落实

县委、县政府把退耕还林工作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办法》,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县上每年都要召开2次以上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分阶段跟踪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年春、秋造林季节,县上几套班子的领导和机关干部停止办公2周,率先垂范,义务植树,多年坚持,雷打不动。

3 坚持标准,跟踪监督重质量

为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林全过程的跟踪监管上。一是注重种苗质量。坚持以县内国有场圃为主体,育苗大户和专业户为补充,进一步完善大宗用苗招投标制和“一签三证”制度,由技术人员跟踪监督中标人起苗、包装、运输、假植的全过程,直到造林点技术责任人验收合格,双方签字接交,确保了种苗质量。二是狠抓退耕还林质量“回头看”。按照《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办法》中“四不兑现”的措施,每年春、秋两季对退耕地逐块检查验收,督促退耕户认真搞好林地的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4 挖掘资源,深度开发育产业

为了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现状,积极探索开发培育后续产业。一是培育和开发杏产业。杏树是彭阳的生态经济树种,目前,全县发展以 “两杏”为主的经济林面积累计达到3.00万公顷,年平均产值4 800多万元。采用引进吸收与挖潜改造相结合的办法,不断优化品种,加强对现有示范园的管理和低产园高接改造,促使杏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兴办杏产品加工企业3家,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二是开发柠条饲料。依靠全县柠条林面积5.33万公顷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柠条林开发的路子。采取“加工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在路寨、赵洼、老庄等村建柠条饲料加工试点3处。通过科学的经营和加工方式,使全县规模分布的部分柠条成熟林得到合理利用,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探索林区多种经营的路子。依靠退耕地林草资源,发展林区散养生态鸡,通过试点引路,在全县12个护林点,辐射周围群众发展生态鸡7万多只,为后续产业培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5 严格政策,依法治林强管理

退耕还林“退”是基础,“管”是关键。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执法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监督执法为突破口,健全管理网络,狠抓各项管护措施的落实。一是普及生态建设法规宣传。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规的宣传活动,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组织干部利用每年 “千名干部下乡”活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完善监督执法网络。县森林派出所和草原警察队,加强巡山防护和林草资源管理,认真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和封山禁牧措施。目前,全县已建立护林站(点)23个,成立专业护林队12支,配置专、兼职护林员131名,持证上岗,加大对毁坏林草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制止了毁林开荒、乱采、滥伐、乱猎现象。三是加强退耕档案管理。实行“一卡、两书、两证、三个手续”的制度,即乡镇建立《退耕还林档案卡》,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同各施工点责任人签定《退耕还林工作责任书》,核发粮款供应证和林权证,完善面积认定、种苗发放和补助粮款兑现3个手续,建立健全退耕档案,推行微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