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调查与分析

2009-10-28胡光兰周朝霞艾祯仙白明琼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关键词:若虫测报秧田

胡光兰 周朝霞 艾祯仙 白明琼

摘要 通过对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测与调查,发现白背飞虱是三都县优势种,灯下有3个明显迁入虫峰,5月下旬为主迁入峰期;田间危害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末至中旬,为特大发生程度,局部田块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5 700头/百丛,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通过监测结果,结合相关因子,作出科学预报,为指导三都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贵州三都;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82-01

白背飞虱(Sogatalla furcifera)属于远距离迁飞的害虫,在南岭附近、闽北、川、黔、湘交界区的早稻和中稻上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危害严重,环境条件适宜时,繁殖迅速,很容易暴发成灾。白背飞虱是贵州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三都县是其迁飞过境主要路线之一,白背飞虱常年发生程度4~5级,近年来大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2008年发生面积6 666.67 hm2,发生程度5级,稻谷损失10%~35%,严重的造成绝收。为了进一步摸清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笔者对三都县2008年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观测与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研究方法

采用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作为迁飞动态观测工具,从3月1日至10月5日,每天清晨分别记录白背稻虱的雌、雄数;大田调查从水稻返青期开始至黄熟期结束,间隔5d调查1次,定田不定点,用33cm×45cm长方形白搪瓷盘随机取样。每块田共查100丛;孕穗后每块查20~40丛,分别记载白背稻虱雌、雄成虫、大若虫、小若虫数消长动态,各项指标划分标准按照农作物测报办法[1]。

2 结果与分析

2.1 灯光诱集

2.1.1 不同月份迁飞动态。白背飞虱4月6日开始见虫,比历年早3d,全年共诱集73 591头,其中:雌虫40 233头,雄虫为33 358头,总虫量为历年48.3%。受西南气流影响,3月份未诱到白背飞虱;4~5月虫量急剧增加,5月份虫量最高,达57 503头,占全年总量77.75%,为历年同期94.21%;6月份以后虫量逐渐下降;8~10月虫量平均为278头,变化幅度不大,10月13日回迁结束。

2.1.2 主迁入期虫量变化动态。全年共出现3个明显迁入虫峰,第1峰期在5月7~8日,迁入虫量为3 376头;第2迁入峰期在5月24~27日,虫量为49 128头,占全年诱虫总数的42.8%,为全年最高迁入峰,峰日虫量达到20 800头,这与三都县5月下旬多强降水天气有直接关系;第3峰期出现在6月22~24日,虫量为8 234头。雌雄性别比例是生物种群的一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增长,雌多雄少,有利种群数量增长,5月下旬雌性数量31 544头,为雄性的1.21倍,有利于种群繁殖。

2.1.3 不同世代虫量变化情况。按世代划分来看,白背飞虱2008年共发生7代,第1代零星见虫,总量仅24头;第2代虫量逐渐增加到5 788头;第3代猛增为全年高峰期,虫量为56 598头,占全年总量76.9%,为全年主迁入代,为历年同期83.46%;第4代以后虫量逐渐减少;5~7代虫量变化不大,平均在319头,第6~7代为由北向南回迁过境虫源。

2.2 田间暴发动态

由于秧田期受白背飞虱严重危害,带卵移栽秧苗占70%,水稻在大田栽插后即可见虫,田间主害代为第3和第4代,主害期为6月上旬至下旬,危害时间长,若虫田间虫量在840~16 448头/百丛之间,变化幅度大。其中:第3代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7 220.6头/百丛,危害盛期在6月10日,田间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占总量99.7%,此时正是防治关键时期;第4代为3级发生程度,仍然需要防治,7月后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气温高不利其取食繁殖,成虫往北迁飞,因而田间为零星发生。

2.3 白背飞虱发生原因

2.3.1 大量迁入原因。一是三都县5月下旬多为强降水天气,有利白背飞虱迁入、降落;二是5月下旬寄查秧苗处于大田移栽前期,秧田植株密集、嫩绿,食料丰富,迁入的白背飞虱迅速进入田间产卵、为害,为虫口密度埋下隐患。

2.3.2 大田成灾原因。一是白背飞虱主迁入峰期(5月下旬)秧苗处于生长后期,成虫聚集在秧田产卵,使移栽秧苗带卵粒株率高达75.4%,卵量平均23头/百株,为大田冲口密度埋下隐患;二是主害代若虫盛孵期6月10日左右多为小雨天气,有利小若虫孵化,不利农户施药防治,造成田间第3代暴发;三是6月中旬水稻处于分蘖盛期,食料丰富。以上3个因素为白背飞虱提供了适宜生存和繁殖的条件,是造成暴发成灾的直接原因。

3 结论

白背飞虱是三都水稻主要害虫,是监测和防治主要对象,田间发生程度与5月下旬强降水量和6月上中旬阴雨天气有直接关系;控制主迁入期雌虫在秧田内产卵,抓住小若虫期化学防治,是控制虫口密度的主要因子。此外,不同海拔与发生程度、发生时间之间有一定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测报中心总站.农作物主要测报办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若虫测报秧田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感怀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薇甘菊颈盲蝽基础生物学特性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天祝县地面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桃园扁平球坚蚧的发生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