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粳稻淮稻9号育种实践探析

2009-10-28袁彩勇孔宪旺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关键词:育种

王 健 袁彩勇 孔宪旺

摘要 通过对淮稻9号的育种分析与总结,结合淮稻9号在区试和大面积生产的实践,探讨了今后粳稻优质高产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中粳稻;淮稻9号;育种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057-01

淮稻9号(淮68)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从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中间材料中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粳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同年在国营黄海农场通过了由江苏省农林厅组织的超级稻验收,是江苏省第1个通过超级稻验收的迟熟中粳稻品种,2008年作为新的江苏省迟熟中粳试验对照品种。淮稻9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尤其抗条纹叶枯病)等优良特性,至今已累计在苏中、沿江、淮北中粳稻区推广53.3万公顷以上。

1 淮稻9号的选育经过

淮稻9号是从淮9712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淮9712是以广亲和材料02428架桥,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育成的中间材料,组合为扬262(扬稻2号/桂朝2号)/02428//IR26///中国45/连粳79122。

2002~2005年淮稻9号参加江苏省中间试验,平均产量9 392.8kg/hm2。2005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8.51%,居第1位。在多年的区域试验中,其产量位次一直名列前茅,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米三级标准。经多年多点中间试验,该品种均无白叶枯病发生,稻瘟病大多数试点不发生或零星发生,田间抗性较好,特别是对条纹叶枯病表现为高抗,在3年中间试验23个点次中,13个点次0级,8个点次1级、2个点次2级。在条纹叶枯病大发生的苏中稻区,多年多点示范试种也表现出良好的抗性。

2 淮稻9号育成的体会

2.1 塑造高产株型,优化产量构成因素

优良的植株是高产的基础,当前主推的高产品种都具有良好的群体素质,产量构成因素由20世纪60年代的多穗型或穗重型演变成现在的穗粒兼顾型。淮稻9号一般成穗270~36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20~160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29g左右。其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深绿,叶片长宽适中,厚而挺立,叶角较小,分布规则均匀,群体内通透性好,有效、高效叶面积比例高,叶的功能期长。这些性状提高了光合效率,增加了物质积累,在增加穗粒数的基础上保证“源”的充足,从而协调了穗粒结构。

2.2 拓宽亲本录用范围,聚合多种优良性状

组合的遗传背景丰富与否对选育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淮稻9号聚合了多个品种(中国45、连粳79122、扬262、02428)以及适应当地条件推广良种的遗传背景(扬262,具有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特性,抗性突出,高产稳产性好),双亲间生态类型不同,形态类型不同,目标性状突出,优缺点互补性好,促进了有利基因的充分重组和有利性状的聚合,增加了后代优良个体的出现概率,提高了选择效果。

2.3 亚种间材料的有效利用

籼粳亚种间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通过杂交实现籼、粳之间基因有利重组,将籼稻中优良基因导入到粳稻中去。淮阴农科所利用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具有良好株型、穗大花多、结实率高的特性,和不同类型的籼稻或粳稻杂交F1结实率大部分表现正常的特点,作亲本与中籼稻品种扬262(扬稻3号)进行杂交,再利用籼/粳//粳回(复)交等形式,创造出了有特色的优异中间材料,为最后淮稻9号品种的育成打下基础。

3 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的思考

3.1 对种质资源的不断研究、利用和创新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新的优质源、抗源(抗病、虫、逆境)、株型材料、高光效材料等都具有优异的性状。中间材料遗传背景丰富,杂交配组时可以增强有利基因的累加和互补作用。因此,不能仅偏重现成品种的利用,而忽视了新资源、中间材料的利用和创新。此外,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导致大量地方良种的淘汰,在生产上种植的许多骨干品种遗传基础已日趋狭隘。不断发掘和利用地方品种,将会对今后育种进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3.2 加大亚种间材料的利用

目前,常规粳稻育种水平已相当高,要求粳稻育种有大的突破其应从利用亚种间材料入手,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形成亲和性好的中间材料,并配合复交、回交等手段,使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更大范围地聚合,才能获得一些新类型。

3.3 加强复交,聚合多种优良性状

现在育种目标越来越高,单靠2个亲本的单交很难解决问题,单交只能是为回交等提供基础。回交有利于强化某一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的表现,复交能丰富遗传基因实现杂种后代的多基因聚合、重组,如淮稻9号的育成就是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无论回交、复交都是在F1代进行的杂交。

3.4 综合运用各种现代育种技术,提高选育水平

随着育种工作的进展,时间的推移,水稻育种所涉及到的资源、病虫、性状及生理特性等方面日趋广泛。作物育种的进展,不仅依赖单一育种技术的改进,还要有多种育种技术的相互补充,辐射诱变、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会使水稻育种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4 参考文献

[1] 袁生堂,袁彩勇,王健,等.中粳稻新品种淮稻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6(2):37-38.

[2] 卢新雄,陈晓玲.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25-1132.

[3] 金桂秀,高秀英.中粳稻临稻1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6(2):3-4.

[4] 王海.2008年桐城市中粳稻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49,151.

[5] 廖建东,王玉书,葛海云,等.中熟中粳稻新品种新稻1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74.

[6] 王洪林,刘红,张波,等.淮北地区优质中粳稻无公害生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194-195.

[7] 吴文平,杨杰.遵义市优质水稻生态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3):8-9.

猜你喜欢

育种
大豆育种的方法与技术
适合机械作业的杂交油菜品种宁杂21号的经济与植株性状
迷你南瓜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花生研究现状
茶树的抗虫性和抗性育种研究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