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吃螃蟹”的柳斌志

2009-10-26

中华儿女 2009年9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改革

余 玮

柳斌杰,中国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擎旗手、中国新闻出版改革的代名词。

2007年,他被国际互联网协会评选为“中国最有智慧的官员”和年度“最有影响的人物”;2008年,他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60名改革人物”,且入选人民网“‘强国论坛最受欢迎的十大嘉宾”。这些都与他的改革业绩有关。

柳斌杰说,新闻出版产品“进入市场它就是商品……没有市场何谈阵地?所以不应该过分夸大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他提出“功能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的“公式”,主张要从两种功能、两种属性来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这位新闻出版行业的掌舵人,其人生履历十分丰富:从工厂到机关,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中央。当过工人,下过矿井,进过机关,办过企业,是学者型高官。尽管职务不断升迁,但是不变的是求真务实的本色和勇于改革、勇于探索的胆识。他说,人生的舞台有大有小,戏是否唱得好,靠的是自己的本事,与舞台的大小没有太大的关系。

中国被推到世界新闻热点的前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那场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毁灭了大片秀美家园。

正在中南海开会的柳斌杰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一噩耗后十分震惊,思绪立即回到6年前在四川工作的日日夜夜。

1995年8月,柳斌杰自北京空降到“天府之国”四川,先后担任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等。尽管位置有变化,但是他永远保持着那颗平常心,做事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人总是友善随和、诚实守信,为政乐于奉献,工作敢于开拓创新。

在这个中国人口大省,柳斌杰充分发挥自己长期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善于协调统筹的优势,在省政府协助省长推动宏观经济改革工作,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进退有序。他主管过计委、经贸委、建委、体改委等方面的工作,主持了二滩电站、达成铁路、省内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建设工程和重大项目的上马和实施,主持制定调整四川省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方案,改革了投资体制,为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在四川省委宣传部长任上,他对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改革思路,几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相继成立,对文化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2年3月,柳斌杰调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踏上北京的行程前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红军亲笔写下“来四川一身正气,回北京两袖清风”相送,一位离休老干部激情书写“治蜀难得的人才”条幅相赠,一位位老同事热泪相送……此情此景,让柳斌杰十分感动,他恋恋不合与大家挥别,一步三回头。

如今,自己一直深深挂念的这块土地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让已是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柳斌杰震憾。柳斌杰立即亲自起草通知,部署新闻出版战线的抗震救灾,大批记者开赴第一线,急需书报信息送往灾区……从此,他天天关注这里抗震救灾的进度,关注这里的报道工作。

这时,大批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始夜以继日抢救受困受难的群众。柳斌杰请求新闻工作者同样以最快速度到达受灾地区。于是,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在反复崩塌毁损的山路上,在行驶于险滩激流的冲锋舟上,在揪人心肺的抢救现场,在余震不断的每一处灾区险境中,记者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在第一时间将一条条灾情信息,把一个个救灾现场传递给党中央,传递给全国人民,传递给全世界。柳斌杰说,我已经无法统计具体有多少新闻记者直接参与了这场抗震救灾报道,无法记录记者们的足迹到达了哪些险境之中,更无法一一核定这支特殊抗灾队伍的具体成员,但我知道不少同志一次次历经了死亡的威胁,不少同志不同程度受了伤,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担当了重任。

2008年11月6日,柳斌杰再次来到震灾最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看到昔日风光秀美的北川县城在强烈地震和次生灾害泥石流的袭击下变得满目疮痍,听了地震中许多惨烈的情节和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震救灾的情况介绍,他既心情沉重,又深感鼓舞。柳斌杰一行还参观了北川擂鼓镇禹羌文化活动中心。看到孩子们在里面认真读书,听说灾区每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都有1至2个爱心书屋,他十分高兴,说:一个书屋就是一个精神世界。

发生在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不仅仅改变了四川人平静的生活,也改变了中国新闻的形象,改变了世界看待中国的眼光。西方媒体第一次惊叹中国媒体的开放性:“中国完全变成了透明的!这是中国人民的自信!”

对此,柳斌杰并不感到惊讶:“我国媒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报道,在第一时间传达了灾区的信息,不仅保持了社会安定,消除了各种谣言、惊恐慌乱的现象,也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他认为,中国媒体这一次真正掌握了在世界公众面前的话语权,它不仅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国际声誉,也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曾有人问柳斌杰对于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如此透明有没有担心,他笑了笑,毫不犹豫地说:“完全没有!在这次大地震中,真相之所以能战胜谎言,真情之所以能感动世界,就是源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大量前线记者的辛苦工作,让人们在第…时间了解了灾区发生的情况,他们的行为也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心。”

柳斌杰曾一次次亲自打电话给部分奔赴灾区的记者,了解他们在一线的情况,并叮嘱他们要注意自身安全。在2008年5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给一线记者发去了慰问电。细心的柳斌杰还特别指出,要给奋斗在一线的记者送去消毒洗手液,治疗感冒、拉肚子的常用药品,方便换洗的衣物(如T恤衫等)以及手电筒、睡袋等在灾区露宿时用得上的物品。

让柳斌杰十分骄傲的是,抗震救灾一线上的数千名记者架起了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沟通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的联系,向全世界传送了中国地震灾区所发生的一切,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

特别的履历诠释权力和智慧的哲学关系

2007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文决定:柳斌杰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柳斌杰在就职时宣示,他今后将“多用智慧,少用权力”,全面提高中国新闻出版业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

柳斌杰很清楚,权力就似一柄双刃剑,用好了就是一个舞台,造福一方,赢得群众的爱戴;用得不好就是一座坟墓,贻害无穷,不只是可以葬送个人的前途乃至生命,还毁损人民的事业。正因为真正读懂、“看透”了权力,柳斌杰鄙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市侩哲学,他一直认为:一个只靠权力工作的人,迟早要垮台。他在为官履职期间始终慎用手中之权,清清白白为官,公公正正用权,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深得社会的赞誉。他被形容为一个“开明的意识形态管理者”,“一位勇

敢、务实的领导者”,一个“改革派”。柳斌杰对权力认识之清醒、理性,不能不令某些权力崇拜者汗颜。

权力不是万能的,往往有副作用。动不动就用权力去解决问题,用命令的办法、强制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扩大问题,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爱好读历史书籍的柳斌杰清楚,一部世界历史早就证明,形成健全的制衡机制,才是约束权力的正途。

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他乐于接受党内外各种形式的监督,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调惩防体系建设要与改革发展并重,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他要求公开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那些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不抓不管,敷衍应付,以致造成工作落空、出现问题的,他总是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姑息。

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他重视改进领导作风,注重解决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问题,要求所有干部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文山会海的问题,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扎实,求真务实,解决实际问题,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他致力于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系统提出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思路,积极推动印刷发行单位、出版社和报刊社深化改革、转企改制工作。

作为国家版权局局长,他认真实施国家推动版权创造工程,打造版权贸易大平台,不断完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在他眼里,版权贸易是文化创新、发展、走出去的战略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版权贸易也是发展出版业的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版权贸易使有实力的出版企业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战略上讲,中国版权贸易的大规模发展,会进一步推动实现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目标。”

柳斌杰从小失去父母,6岁那年便成了孤儿。早年他从照顾自己的地方政府与乡里乡亲那里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人世间的关爱。他深知:能成长为一位共和国的部长,不完全是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养育了自己的人民和培养自己的党组织的力量。自己从小吃百家饭、进百家门,是人民群众抚养了自己,头脑里应该只有人民群众。正因为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他努力用自己的权力回报人民、服务社会。

早年“吃螃蟹”的岁月

作为改革开放后社科院哲学专业“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柳斌杰的工作单位虽然几经变换,但是他对探讨理论问题的兴趣与习惯始终没变。他说,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他习惯于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又验证他所信奉的理论,从中能够得到许多乐趣。正是这样的习惯,给他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益处,帮助他解决了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而今,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的当家人,柳斌杰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业内外享有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盛誉。他所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之所以成功“软着陆”,得益于他高深的理论根基,得益于他开拓进取的雄心。早在团中央、中央统战部与四川工作期间,他在改革方面便表现出特有的天赋或先知先觉。

1994年7月,自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的团中央大楼走出后,柳斌杰来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出任报刊宣传领导小组组长,还兼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在这里尽管只有1年的时光,但是他研究了民营经济的情况,提出民营经济的许多发展思路,这对柳斌杰日后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1995年,柳斌杰走出中央部委办公楼,赶赴四川,先后出任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和省委宣传部长等职。于是,他的政治履历渐渐得到完善。在四川工作期间,他提出由政府出资成立四川省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按照柳斌杰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四川省要建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峨眉电影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等8个集团。随后他即启动了新华书店的改革,动员了一位厅局干部去集团领导改革。目前国内文化体制改革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典范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就是当年他亲手培育的改革产物。看到当年的努力,今天的硕果累累,柳斌杰心底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2002年3月,柳斌杰被调回北京,出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走马上任后,他开始马不停蹄地调研,在很短的时间内跑了20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通过调研分析,他感到肩上的压力很重,新闻出版界亟待强劲的改革举措,才能推动发展。

很快,他提出了“三大转变”、“五大发展”战略,使全国新闻出版业的产业发展有了强劲动力和较为明晰的思路,给新闻出版行业带来一股新风。尽管改革的路上困难很多,但是曾领导过国企改革的柳斌杰十分自信,加之此前在四川的试点改革成功给他莫大的信心,义无反顾地在全行业推动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中央的支持更给他足够的动力,使他推动的改革在全行业稳步进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高度敏感、难度很大,社会期望也高。柳斌杰精心思考,正相机全面出击……

打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攻坚战

施展改革抱负的好机会等来了!2007年4月,在新闻出版市场化的“风口浪尖”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迎来了一位具有经济学背景、长期从事于经济工作的掌门人——柳斌杰。同年10月,被任命为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才半年的柳斌杰于中共十七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七大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给他极大的鼓舞。

作为十七届中央委员,柳斌杰读透十七大报告中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设文化骨干企业,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造就文化新业态,构建文化大市场等等,认为这些是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彩论断。他要把文化放在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去思考,打破原来只把文化当作宣传的附属品对待的局限,注重用产业、产品、市场、贸易这些理念来经营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他说:“用经济的方式做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值得借鉴的。”

柳斌杰认为,新闻出版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某些意识形态属性,而它的一般性,恰恰是它是一个产品,它的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和上市,都和其他任何产品没有两样。他的见解十分精辟,很有前瞻性:“进入市场它就是商品,在流通中实现两个效益,而且只有占领了市场,才能占领阵地,社会效益才能充分发挥。没有市场何谈阵地?所以不应该过分夸大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产业是事业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型文化企业的支撑。如

果不发展企业,光强调事业,事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分清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不同的属性,将经营性的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这是将新闻出版单位推向市场的第一步,是进入国际文化竞争的必由之路。”

很明显,在他的视野里,新闻出版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新闻出版传达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知识、一种价值观,表现为观念形态的东西;但新闻出版业又是一种产品,有一定内容的载体和形式,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它又是物质的。为此,他把新闻出版分为公益性的事业和经营性的产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继续以事业体制来管理,坚持政府主导,搞活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的产业这一部分,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体制的创新。大多数新闻出版单位要求作为经营性的产业走向市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2008年6月26日,中央在京出版单位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培训班上,柳斌杰面对参加培训班的在京近2000家图书和报刊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为背景深刻分析了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下一步的目标和配套政策做了系统的阐述,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线路图和时间表。

“公益性出版单位要企事分开,该管住的要管住,该放开的要放开,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经营性出版单位要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印刷、复制、发行企业要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大市场格局。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手段最终要培养形成3至5家大型骨干出版集团。”柳斌杰在大型企业做过一把手,很有经济头脑,对行业的把握很敏锐,可塑性强,在各种角色中都能很快“入戏”,都能打开局面,干得有声有色。他坦言:“我以前曾长期做经济工作,比较重视从经济规律看问题。”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汲取了过去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凡是转企的,首先必须核定资产和明确产权,原来投资的多少,或是在经营过程中增加的资产,都要通过市场中介机构进行严格地评估,保证资产不缩水。报业品牌、版号、书号、刊号,这些资源是国家垄断资源,在转企改股经营活动中,这些无形资产不转让,仍然属于国有报社、出版社,是国家专属权。内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国有资产不量化到个人,不允许个人持股,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曾在企业长期工作过,特别是在大型企业出任过一把手的柳斌杰在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一再强调要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评估无形资产,合理界定产权归属,做好国有产权登记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出进入企业轨道、运行正常的出版发行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尽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回首来时路,尽管前进的征程不乏荆棘,然而更多的是清香四溢的鲜花。对此,爱“吃螃蟹”的柳斌杰不想做过多的自我评价,只是笑言“尚堪回首”,“我只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党和人民给我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也给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机会”。他不问收获,只是埋头耕耘,因为他知道前面有个艳阳天!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改革”就是涨价吗?
新版《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
喜讯:郝岚峰社长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奖优秀人物奖
刘成信荣获吉林省首届新闻出版优秀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