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土神韵 四季飘香

2009-10-24鹿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2期
关键词:土族藏戏法师

鹿 鸣

黄南藏族自治州现在有五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分别是:

热贡艺术

本刊有专门介绍,在此不赘述。

和日石经墙

青藏高原的玛尼石刻,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承载和表达方式。这种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而衍传的岩石文化,至今已数千年了,具有重要的教化和审美作用。

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由德敦寺的僧人和附近的民间艺人靠勤劳的双手和才智,共同雕刻堆砌的这面石经墙高3米,宽2.5米,长200余米,由10 万余块大小不一的自然石片刻经成文后排列而成。石经内容多为佛教名著经论、石刻佛像,并有大量反映文法、诗歌、艺术、天文、历算、医学、律法等方面的作品,刻字达2亿多,充分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和藏族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和日石经墙的石材取自附近山上一种优质青绿色石板,平整细腻,厚1-5厘米。石材须经反复油浸和火烤处理后,才能防裂并适合刻字。上好的石材加上工匠高超的技艺,成就了和日石刻经书艺术的美轮美奂。今天,无论哪一块经石板,依然隽秀工整。清晰如新,毫无破损,且笔力遒劲,横平竖直,相当素雅精致。那些石刻造像作品,构图比例紧凑得当,量度精准,技法简拙古朴,线条自然流畅,显示了历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娴熟的石刻功力。

“藏戏”艺术

“藏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在表演上讲求唱、舞、韵、白、技、表,称为“六功”。

据说青海省的黄南等地区早在明未清初就有了藏戏。青海黄南每到农历八月,藏族人民在欢度“夏日顿”节(庆贺丰收的节日)时,寺庙及各民间业余的藏戏团体即举行隆重的演出。上演的剧目为《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玛文巴》《苏格尼玛》《顿月顿珠》八大藏戏。

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西藏传到青海。由于历史长短不同、地区环境各异、语言特点差别,青海藏戏在其发展及形成上虽源于西藏,但与西藏的藏戏又不尽相同。长期以来,由于民间艺人的加工,把当地一些民歌曲调运用到藏戏之中,这样就较大地丰富了藏戏的唱腔。在本世纪四十年代,黄南隆务寺喇嘛觉让玛、木结荷大力开展藏戏活动,致力于青海藏戏的改革,为了创造各种人物的造型,相传他们借着月光下的身影提炼人物的舞蹈动作。

土族於菟

“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为乳谷,谓虎於菟。

土族至今仍保留“於菟”这一对老虎的别称以及驱“於菟”的习俗,是土族傩舞与巴楚文化间有关联的一个现实佐证。关于虎的崇拜,还有许多民族文化间的关联,如彝族崇黑虎,而彝族的先民与氐羌有着密切的联系。土族的先民中也与氐羌有融合之处,土族所处地也属于古羌人地区。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都要进行驱魔逐疫的《跳於菟》——即“跳老虎”活动。於菟活动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实,於菟的活动是从前一天夜里开始的,村民会在后山上点起篝火,进行“邦祭”的活动。首先是请神,在天亮时分,把二郎神的轿子从二郎神的庙里请到要举行邦祭的人家里,在“拉哇”(即法师)的带领下进行祭祀,在祭祀的过程中,由“拉哇”挑选表演於菟的人员。祭祀结束后,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谈情说爱,而长辈们则需要回避。

天亮后,家家户户每个人都会用清水洗头,洗去污垢,以求得健康、平安。中午时分,被挑选跳“於菟”的小伙子便一起赶到村里的二狼神庙开始做活动的准备,扮成“於菟”的小伙子脱光上身、挽起裤管,由村里的画师用锅底黑烟在他们的脸、上身和四肢上都画满虎豹斑纹,还把头发一撮撮扎成毛刷状,以似愤怒状的老虎。他们各个腰挎长短刀刃,两手各持一根粗树枝,枝上粘有白色带经文的符纸。於菟装扮就绪后,便在头戴五佛冠的巫师“拉哇”带领下到山神庙中跪拜诸神,由“拉哇”击鼓诵经祈求神灵保佑全村平安并授予“於菟”以神力为各家驱魔除疫。此时,长老不断给众“於菟”灌酒,以达到抵御寒冷和促使“於菟”酒醉晕迷进入应有境界。在“拉哇”向众“於菟”传达神灵的旨意后,“於菟”从此不再说话而成为驱魔的“神虎”。

装扮完毕两只大“於菟”和6只小“於菟”,开始先在庙前广场上围圈疯狂地跳起“虎舞”,以示神虎之威风。“虎舞”的动作凝重而古拙、豪放而粗犷,充分显示着古羌人因崇虎而模拟老虎姿态的遗存。“虎舞”以节奏性很强的锣鼓作为伴奏,轮流提单腿向前蹦跳。并配合手握长树枝的双臂或静止不动或反复上举或左右开合等姿态组成舞蹈的基本动态。

表演快要结束的时候,传来一阵火枪和铁铳的鸣响,小“於菟”们停止了舞蹈迅猛地奔跑下山,开始进入各家进行驱魔。而另两只大“於菟”则在后面边依然按照锣鼓节奏跳着“虎舞”伴随“拉哇”和一名锣手一起舞下山去。

“於菟”进入村里,就翻墙进入村民家,可以肆无忌惮地搜寻食物,并将这些食物衔于嘴中,摇头摆尾,做老虎吞食状。如果家中有生病的人,“於菟”就从病人身上跳过去,以示把病魔驱走。每家每户家中都会准备好给“於菟”的馍馍,也会煮好羊肉给“於菟”吃,“於菟”进到哪家是随机的,他们一般不会刻意选择,所以,在年都乎村,“於菟”活动又是一种增强团结,促进友谊的纽带。

於菟们从人家翻越出来后,汇聚在村里的巷道口,村民们将准备好的中间有孔的馍馍穿在於菟们手持的棍子上,吃饱喝足后,於菟们聚齐在一起,在法师的带领下沿着村庄边舞边跳。

这时候,人们鸣枪,巫师再次颂经,驱赶於菟。扮演於菟者在逃窜到河边以后,砸开河面上的冰,然后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纹。在回来的路上,人们燃起一堆火,让他们从火上跨过去,表示这时候妖魔邪恶已经除去。

从“於菟”的舞蹈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土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则完全失去了狩猎生活的那种功能,成为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全部意义是“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

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六月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是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习俗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很早以前,同仁地区有许多毒蛇猛兽危害人类,后来从印度飞来一只大鹏鸟,降服了这些毒蛇猛兽,最后落在了“四合吉村”附近的西山上,藏语把大鹏鸟叫做“夏琼”,也就是传说中的夏琼神,后来为了供奉他,定于每年农历的六月十六举办“六月会”。热贡群众广泛参与。它蕴含着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农历六月十六日“六月会”正式开始。先是由村里的法师带领神轿,一班人,进每家每户做法事,神轿里供的是夏琼神,为的是祛灾避邪、保护全村家家户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从十七号早晨开始,每家每户做供品,供品上头最大的是夏琼神,左边这个就是二郎神,右边的是热宗神。上面还要插花,为了好看,人高兴神也高兴。把这个供品送到庙里去供奉夏琼神,再由法师带领大家排队上山去煨桑,然后回到庙中,大家载歌载舞,场面非常壮观,活动一直延续三天。

敲响铜锣召唤神灵,男人们在法师的带领下,排着长队到山上去插“松布泽”,即插旗杆。然后供上炒面等供品,点火煨桑。祭祀场面隆重而神圣,虔诚的祈祷,表露无余。

用美洒先敬神灵,再喝下去或者搽拭身体,既强身又祛病,一举两得。在山上的煨桑祈祷之后,人们回到庙里,开始跳舞,在七、八种舞蹈中以神舞“拉什堆”、军舞“莫合堆”以及“勒什堆”这三种为主,还有“干”、高跷、面具“阿扎浪”等等。

没结婚25岁以下的女子全部参加跳“干”。结了婚的女子是不能跳“干”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上背扦”和“开山”。“上口扦”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

“上背扦”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独特节奏的龙鼓、粗犷优美的舞姿、多彩华定贵的服饰、神秘虔诚的祈祷,给喜庆丰收的热贡藏乡带来了欢乐和浪漫。“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六月会”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猜你喜欢

土族藏戏法师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古老藏戏新生机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吃土族
法师削皮
神秘的土族人
不见悲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