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意高远 切中热点 创新不断

2009-10-23张国安孙国平

新闻前哨 2009年9期
关键词:日全食日食观测

张国安 孙国平

2009年7月22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上演。楚天金报集中报道的时间跨度近10天。跨部门调动采编力量近50人,共投入版面近30个。在把握报道节奏、确立报道落脚点、明晰报道重点、凸现报道个性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一、立意高远科学预见潜心部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早在年初,在获悉日全食武汉是全国最佳观测点的消息后,楚天金报编委会立即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这一奇特天象将引起天文爱好者的关注,以武汉较好的观测条件,极可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来汉,激活武汉旅游业:由于5分多钟的日全食是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对于都市人来说,将是平凡生活中一次难得的奇遇,这会进一步扩大关注面:由于日全食“白天变黑夜”的景象不是发生于城市中的某一局部,而是广泛覆盖每个角落,因此,即使不感兴趣的市民也将被动“卷入”:日全食发生时分。整个城市的面貌必将因之而改变。对于所有身临其境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奇特的体验。其间必将发生许多情趣十足的事情,同时又对城市的公共服务提出挑战。

基于上述判断,金报编委会就不仅仅将这一天文现象看作一般的科技新闻,而且将其置于“今年武汉最大的科普新闻”、“影响整个城市的罕见事件”、“2009年最重大的新闻之一”的认识高度,并向相关业务部门提前部署,要求“紧盯动态、潜心准备、适时发力”,同时,提前做好相关器材(如观测镜、摄影滤光镜等)的准备工作。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这种准确的预见和部署。为后期做好日全食报道提供了坚实保障。

进入7月,世纪日全食越来越近,专题报道也进入倒计时。为做好这一报道,楚天金报编委会成立了日全食报道小组,报道小组共调动多个部门的50多位采编人员。其中日全食发生前,以各相关战线跑线记者为主,主要做好与市民观测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及政府的准备措施;日全食发生当天,所有记者都深入到街头、社区及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全方位捕捉日全食奇景及城市的反应。

二、把握节奏倾力发动三波“攻势”

7月中旬开始,金报开始陆续推出日全食相关报道。在总编辑韩少林主持下,日全食报道小组专题研究,提出了整个报道的总体思路。分析读者观测日全食的心理需求。我们认为应切中读者兴奋点,科学把握报道节奏,明确将7月16日、7月21日、7月23日作为三个重要报道关节点,并提出,发动好这三波“攻势”,夺取世纪日全食新闻战的胜利。

第一波攻势重在营造氛围。7月16日。在显要位置推出了两个专版报道。其中3版《商家为何冷对观天商机》,通过多方面深入采访,在本埠媒体中率先提出湖北暨武汉也应抓住“日全食商机”,以促使本地各大旅行社等猛醒,积极组织外地甚至外国游客来汉观日全食。4版《世纪日全食观测全攻略》,为广大市民提供日全食相关知识、观测时应注意事项等。报道时间节点离日全食发生将近一周。平时忙于工作生活的市民,已经开始关注此事。选择这一天推出报道,使他们记忆更为深刻。第一波攻势的两个版的策划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第二波攻势提供贴心服务。7月21日,推出5个版的“约会日全食”专题报道,内容涉及天气预测、观测要点、政府准备、知识解读等方面。《观日全食或需“拨云见日”》、《明日看点先睹为快》等稿件,准确精细的服务信息,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奋点。

第三波攻势着力纪录历史。7月23日,日全食发生后的第二天,日全食区域区各大媒体都围绕日全食展开了“全方位轰炸”。这其中尤以武汉地区的媒体热情最高,所投入版面大大超过其他城市的媒体。金报按预定方案,避免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不图多、只求新,精心推出了17个专版的特别报道,分过程、解读、惊变、意外、故事、遗憾、外宾、亲历、应急、荆楚、各地、影像等12个板块,对22日的日全食进行了立体式报道,篇幅适度、章法鲜明,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这三个报道节点之间,则以专栏的形式追踪每日动态。保持报道的“热度”。同时,推出互动活动,如征集读者观感及照片、组织“持报半价游景点”活动等,有节奏、不间断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三、紧扣热点贴近读者做足服务

实用、准确,服务切中读者需求,是金报此次日全食报道的一大鲜明特色。纵观近10天的报道。“观测指南”是金报日全食报道始终如一的一条主线。在报道内容上,严格遵循“读者本位”,设身处地想读者之所想,抓住读者的关注点(尤其是困惑点),及时把服务文章做到位,绝不让读者有“隔靴搔痒”之感。

首先是引导安全观测。先后刊发《自家阳台就可观测》、《中小学观测点只对学生》、《主观测点需凭证出入》、《阮成发呼吁市民就近观看》等多篇追踪报道。引志市民有序观测,避免出现安全事件。

其次是指导科学观测。如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日偏食、日全食过程中,眼镜何时戴、何时摘这个各方语焉不详的问题,做出了最明晰的解答,搔到了读者的“痒处”。

天气变化直接关系到日全食观测效果。金报在20、21、22日三天连续关注和及时解析天气变化,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一些读者关心路灯亮光会否影响观测效果,金报次日推出《掌灯半小时奇景打折扣?》,通过采访专家,告诉读者影响不大:有读者提出“可坐飞机看更长日食”,采写《天文迷欲坐飞机“追日”》一稿,指出“飞的”追日不现实;针对读者“日食会否影响手机、钟表”,刊发《市民可放心“对时”》一稿,等等。这些稿件为读者“度身定做”,逐一解答了广大读者心中的疑问。

四、创意不断眼观日食心系生灵

在资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无碍的今天,新闻资源处于完全共享状态。尤其是日全食这样的“全覆盖”事件。新闻报道往往比拼的就是创意。金报在此次日全食报道中。张扬了“新闻创新、特色立报”的办报风格。创意不断,亮点纷呈。

——捕捉人们心理最敏感的变化。日全食当天,本报多路记者分布于江城三镇,与当地居民实地观测天象变化。日食结束后大家回到编辑部碰头。结合读者报料。从而得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结论——《黑色时分江南江北大不同》,如汉口香港路口“密集云层一手遮天”。武昌紫阳路却“看全了关键6分钟”,东西湖三店则“看到了闪亮星星”。这应属日全食本身之外的一大新闻,广大市民心底疑云重重。金报将这样一组观测实景组合编发,再配发记者在三镇交界的龟山顶这一制高点拍摄的《龟山远眺》照片,给读者以十分新奇之感;同时,配发的《专家释疑:云层“厚此薄彼”》一稿,合理解释了这种“一江之隔所见迥异”的原因。

——呈现天象奇现带给生活的变化。除聚焦天象之变。我们将重心倾向“日全食改变城市生活”这一主题,生动展示日全食期间人们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为做好这个主题策划报道,我们提前安排多路记者蹲守在三镇街头一些标志性地点,见证“黑色五分钟(日全食发生期间)”之下城市发生的种种奇妙变化。专版报道《食甚时刻生活突然变了样》,准确地切中了普通群众的心灵感受,通过“超市顾客突然走光”、“长江二桥成空桥”等多视角报道。使读者仿佛长了好几双眼睛。遍览特殊时点下的城市另一副面貌。

——剑走偏锋报道日食。当众人目光聚集于日食奇观时,我们“反弹琵琶”,着力闹中取静、冷中寻热,力图通过我们独到的报道视角。给读者以温暖和情趣。专版报道《错过奇观酸甜苦辣在其中》将镜头和笔对准那些没有或不能看日全食的人。如急诊室医生见证病人新生、盲人通过收音机“听”日食、的士司机为送客人放弃观看日食、坚守岗位的民警只能回家听儿子“转播”等等。这组报道视角新颖,情趣高尚。展现了特殊人群的情怀,读来让人暖意融融、妙趣横生,无疑是同类报道中的一抹亮色。

——荆楚跨越时空同步看日食。《荆楚东西中对话日全食》一文,调动我省最先迎接日全食的鄂西利川、最后送走日全食的鄂东黄梅,及横跨其间的恩施、武汉等地的多名记者,在不同时点进行多方通话,“直播”各地日全食的同步景观。这一创意充分嫁接了大型电视同步直播的形式,同步呈现“日全食璀璨荆楚”这一盛世奇观,以及广大群众“观看”异地日食的奇妙心境。该千余字的报道读来新奇有趣,成为金报当日报道的一大亮点。

——电影剪接“直播”日全食奇观。日全食之美。在于似乎亘古不变的太阳,经历了由圆到小及无,再到大而圆的奇妙过程,但在每一时间点上,人们所看到的都只是局部。《你看你看太阳表演大“变脸”》一文则弥补了读者的这一缺憾,通过美术编辑的精心制作,为读者奉献了一曲太阳“变脸”惊喜剧,给读者心里较大的愉悦震撼。这一创意严格遵循新闻规律,采用素材为摄影记者在不同时点拍摄的太阳形态。同时在编排及标注时间上也严格尊重事实,从而达到了似真似幻、美轮美奂的效果。

猜你喜欢

日全食日食观测
观测到恒星死亡瞬间
日全食
改变世界的三次日全食
天测与测地VLBI 测地站周围地形观测遮掩的讨论
壮美的日食
可观测宇宙
EasyNight日食小题板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日全食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