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后金皇太极对明朝策略的转变

2009-10-23蔡建民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后金袁崇焕皇太极

蔡建民

自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伐明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之前,后金军在与明战争中不断取胜,大有马上置明于死地之势。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对明政权仍欲兴兵灭之。天聪元年(1627年)三月,杀了主和的岳起鸾,五月又率大军攻宁锦。但到了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却积极采纳了“惟讲和与自固二策”的对明方针。皇太极对明由大举征讨到“讲和”这一策略的转变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那些具体策略为入主中原作准备?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皇太极对明朝策略转变的原因

1.从军事失败中,皇太极认识到了伐明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

努尔哈赤自天命三年(1618年)以来,不断得取得对明战争的重大胜利。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攻明宁远等城,意外地遭到明宁远前道袁崇焕等的誓死抵抗。接连二日攻城不下,后金军被明军炮火重创,伤亡惨重。这是努尔哈赤伐明以来最惨重的失败,努尔哈赤因此忧愤而死。天从元年五月皇太极率大军攻宁锦,又遭到明军炮火痛击,这两次军事上的严重挫折,使皇太极认识到,后金军事技术落后,骑射劲兵强攻重炮设防的坚城,必遭惨败。要使后金军的战斗力能适应战胜明军的需要,并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再如以前那样战下去,是不会进一步取胜的。

2.经济上的困难和政治上的分权,是后金难以大举攻明的又一个原因

自天命三年大举征明后,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后金社会每况愈下,连年征战和一再迁都建都,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府邸,消耗了大量劳动力,米粮等军需民用都难以为继。据历史记载,天命九年(1624年),物资奇缺,乞食着越来越多;到天命十一年,“国中大饥,一升谷值银八两,民亦相食”,“银贱物贵,盗贼繁兴”,汉人大量逃亡。经济的危机已严重威胁到后金政权的存在了,哪里还有实力去大举伐明呢!

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决定:“四大贝勒按月分置,国中一切机物,俱令值月贝勒掌理”,天命七年(1622年)一月又做出“八家共理国政”的决定,成为后金政权产生分裂的隐患,致使皇太极即位之初,受到多方的掣肘,其汉位有名无实。后金的分权局面,必然妨碍皇太极实现入主中原战略目标。因此,后金经济上的困难和政治上的分权,是皇太极策略转变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3.朝鲜和察哈尔蒙古的牵制,是后金与明“讲和”策略转变的外部原因

明朝为了对付后金,采取了支持士马强盛、横行漠南的察哈尔林丹的政策,每年给予数百万的“岁赏”。林丹汗因此而挟赏自重。

明朝于朝鲜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年至1600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求援于明政府,明廷派出援军击败日军,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因此,朝鲜对明一直“怀恩”。

取代明朝,夺取全国政权是皇太极的夙愿。但实现这一目标却有许多困难,军事攻坚不能得手,无法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深,经济上千疮百孔,无法维持大规模征战的需要,汗权难于集中,皇太极对明由大举军事进攻到"讲和"策略的转变,是其对后金社会内外形势全面、客观分析的结果。这个策略的转

变,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为后金政权取代明政权奠定了策略基础。

二、“讲和”的具体策略和目的

皇太极每次提出“讲和”,都伴随着入侵明地,掳掠屠戮人民。皇太极与明“讲和”,即使作为一种麻痹明朝的策略来讲,也可以先通过两相和好,彼此相愚,修其治安来实现,但为什么要用以战“讲和”的策略呢?我们分析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提出明廷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苛刻条件,把不愿讲和的责任推给明廷。这个意图,从皇太极在天聪元年写给明宁远巡抚袁崇焕的书信中可以看的十分清楚:“今儿若以我为是,欲修两国之好,当以黄金十万,缎匹百万,布匹千万相馈,以为和好之礼。即和之后,两国往来通使,每岁我国以东珠十、貂皮千,人参千斤,遗尔国以黄金一完,白金十万,缎匹十万,布匹三十万,报我。两国城如约馈遗,以修盟好,则当誓诸天地,永久勿渝,尔即以次言转达尔主,不然,是尔仍愿兵戈之事也。”这显然是戏弄明廷的苛刻条件,明廷对此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通过言和、书信往来和侵扰明境,离间明君臣,瓦解明廷。在这方面皇太极最成功的实施反间计,除掉了抗后金最得力的袁崇焕。袁崇焕为皇太极入主中原的军事上的劲敌,所以皇太极对袁崇焕势必欲除之而后快。皇太极正是利用与袁崇焕书信来往讲和,因讲和条件苛刻,以至袁崇焕不敢上奏而施反间计除掉袁崇焕的。《清史稿?太宗本纪一》对这一史实有生动的记载:“初,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种,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受密计。至是,鸿中、承先坐近二太监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上单骑向敌,敌二人见上良久乃去。意袁都堂有约,此事就矣。时杨太监佯卧窃听。翌日纵之归,以听闻语明帝,遂下崇焕于狱。”斩之,使明朝廷自毁长城。

第三,通过以战“求和”,拉拢礼待降将,达到拉拢明军心民心的目的。皇太极在位期间自始至终强调“毋得杀降人,要善抚降民降将”。“降者勿扰。俘获之人,父母妻子勿使离散。勿淫人妇女,勿褫人衣服,勿毁庐舍器皿,勿伐果木……”

皇太极善抚降民降将的策略是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但有利于拉拢明官民,加速明政权的瓦解,而且有利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最终为他达到入主中原的战略目标,打下了政治基础。

第四,皇太极是马上皇帝,戎马一生。宁远的两次大败,使他深知后金在军事上尚有不及明朝之处,为此他十分重视军事实践。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他总结道:“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讫于亡”。皇太极在“讲和”声中不断地兴师伐明,是维持后金军战斗力,提高后金与明军作战能力,为全面夺取明政权进行军事准备的手段。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皇太极无愧为封建统治阶级策略家和战略家的杰出代表。围绕着“入主中原”这一战略目标,皇太极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制定了“讲和”这个总的对明策略,导演出一幕幕削弱、瓦解明廷,强化自己的政治戏剧,颇有章法地为最终取代明朝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汇文二中

猜你喜欢

后金袁崇焕皇太极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袁崇焕的籍贯
大汗已逝各自飞
一梦前尘念三生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后金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
论袁崇焕的『谋定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