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平江路,就有老苏州

2009-10-23王远昌

旅游 2009年10期
关键词:平江底色张家

王远昌

平江路是老苏州的一块底色。不仅有千年古河特有的温润,还有江南巷弄散发的厚重气息。

平江路纵贯苏州市东半部的平江区,南北走向,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端临近拙政园,南眺网师园,全长1606米。说是一条路,其实是一条不能再窄的巷,一条苏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东半城的主干道。

河东是一片片矮矮的房子,破旧得真实,是地道的老宅,像“古董”。斑驳的墙面,难辨漆色的窗户,足以见证沧桑历史。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密密麻麻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有一些房子是空无人烟的,在古树的映衬下仍显温馨而有意境。河西的老民居多依河而建,可见多处地段建筑已是新旧混杂,还见到一处已折迁完的平地。一些新建的房子,风格如旧但色调明快,与河东形成鲜明的对比。木料多用棕红或黑色,更显活力。

平江路两侧古色古香的住宅里,住着约四百余户枕水的人家,强烈地诱使着我去观察、去探求。空气中飘来了一丝香气,寻着香气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阿婆端着一盆水从屋里走了出来。她正在一边忙着清洗衣物,一边做着午饭。一碟小菜,一碗主食,虽简单但做得很精细。这位从未离开平江老屋的姚姓阿婆已有77岁,穿着的布鞋,迈着轻盈的小步,端着的木漆盆深棕色、油补过多次了,重重的。阿婆说,“我生大女儿时,婆婆送我的。使着顺手,轻飘飘的塑料盆我倒很不习惯。”“这种盆是木漆的,旧时的手艺人制作的,好像七几年的时候在市场上见过,现在没处见了。”在她那慢条斯理的语气中,看她家虽已褪漆但刻有花纹的木桌,竹筷竹椅......这是老人家衷情的氛围和小日子,是真正的苏州。难怪老人家七八十年乐守在这里。

边走边问找到了中张家巷,相比在平江路两侧的一条条小巷,中张家巷要算宽阔,评弹博物馆老建筑、小庭院,闲时的市民坐满评述堂,或一边品着香茶、或一边打着毛衣;或随着旋律慢摇着脑袋、或随着节拍扣击着掌心,听得津津有味。门口的老婆婆用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这是苏州最大的书场。我找好位子,去倒杯热茶坐下。今天的表演是评弹,即说、唱、弹相揉。说唱的作品多是保留曲目,流传百年。如《三笑》、《白蛇传》、《玉蜻蜓》、《江南红》等几十部。从其场面、台下起伏的笑声中可以感觉到它的雅俗共赏。那吴侬软语,对讲普通话的人来说,使尽全身力气,全神贯注,终了也只能是靠看表情、读剧情,明白个梗概。

评弹博物馆之邻,中张家巷深处,还有一座昆曲博物馆。只见高大的牌楼,大红的灯笼,龙兽飞舞的屋檐,门庭上很大的派头。然而走进细看,当时门卫也没在,只见内庭冷落,中间有一座古朴的戏台,朱拦黛瓦,棱角分明,在环绕的空包厢坐席中感到凉爽的空气在流动。现在,还有人看戏吗?转身见院中一角一个人旋转着像流水一样轻盈出现,那细腻的身段,眼皮的流转美轮美奂,富有性感。

平江路是老苏州的一块底色。不仅有千年古河特有的温润,还有江南巷弄散发的厚重气息。曲调断断续续,石桥左右相峙,街头巷尾一口古井,几丛翠竹,红的石榴花,白的夹竹桃。跨过那残缺的门槛,推开吱嘎叫响的窗扇,还有那迈步就可能踩到的青苔,对平江人来说是心怀、是岁月、是不尽的日子,是江南的昨天、今天,或许也是明天。

猜你喜欢

平江底色张家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毛泽东为何特别关注平江惨案
底 色
游平江路
“平江晒书节”开启“24小时”不打烊
底 色
秀秀台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只对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