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科考的作弊与关防趣谈

2009-10-23林仕谋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科场乡试科举考试

林仕谋

自隋唐创建科举取代门阀以来,对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入仕毕竟是一条充满希望、颇具诱惑力的捷径。然而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毕竟有限,因而考场作弊现象。诸如挟带、替代、贿赂考官、疏通关节等也就屡禁不止。

为防科场作弊,历朝在搜检方面是颇下功夫的。顺治十四年(1657年),皇上谕令刑部:“开科取士。原为遴选人才,以备任使。关系最重,岂容作弊坏法。王树德等交通李振邺(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贿买关节,紊乱科场,大干法纪,命法司详加审拟……”(《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百一十六,十三页。)为严肃科场规矩,清廷还制定了严格的搜检制度,《钦定礼部则例》规定:“令搜检人役两行排立,士子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务令各士子开襟解体。如有怀挟,即将本人照例枷革。”

这一年,江宁(今南京)举行乡试,为严肃考场。防止士人作弊。当时作为大考场的贡院,围墙外种满荆棘,故亦称贡院为“棘闱”。贡院里再分号房,每间号房约1.1平方米,每名考生一间。号房里有两块木板支在墙壁上。一高一矮,高的用作书桌,矮的作为座椅。由于考生在考试前一天就得进入号房,充当桌、椅的两块木板拼在一起就是考生的临时卧榻。考生在进入号房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开襟脱袜以免有所夹带,就连带进去的糕点都要切开看看是否有纸条。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明确规定只穿单衣,不能穿夹衣。只能戴单毡帽,不能戴棉帽。为了便于考官监视,每一间号房的正面都是敞开的,既无门。也无窗。就是在这样一种严密的监视下,考生要进行三场考试。为防止请人代考,每个考生要有两个保人,一个叫“认保”,由考生自己认:另一个叫“派保”,由上面指派。到清仁宗嘉庆年间。乡试时间定为一整天,每人须完成两篇文章。为防作弊,规定中午自带干粮,就地吃饭,不准外出;每个考生的桌下都备有一个罐钵,供方便之用,但大便除外。实在需大便者。必须先向监试申请,再由监试官指定“派保”跟随监视去茅厕,规定不能由“认保”跟随去茅厕,以仿串通作弊。

顺治帝整饬考场后,科场作弊之风曾一度有所收敛。不过,此后不久,“怀挟”之风又有所抬头。为解决“怀挟”这一弊端。乾隆下令有关官员制定对考场士子更加严格的搜检措施,特别是对考生的穿戴作出更严格的规定:不论是帽子,还是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和毡衣要去掉旱子,裤子不论绸、布、皮、毡都只能是单层,袜子用单层的,鞋用薄底,不准穿厚底靴子;坐垫用单层毡片;其次,对考生考试所用的工具也作出了规定:考生用来装考试工具的袋子不能有里子,砚盘不能太厚,毛笔的笔管必须空心,装水的容器要用陶罐,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是锡做的并且只能是单盘的,烛台的柱子必须空心通底,糕点都要切开。“字圈、风炉、茶铫等物,在所必需,无可疑者,俱准带入”、“考生装用品的篮子要编成玲珑格眼,以便搜检。”对搜检时的姿势也立有规定:“至裈裤既用单层,务令各士子开襟解袜,以杜亵衣怀挟之弊。”这里说的亵衣和裈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内衣内裤,穿在贴身的那一层衣裤,入场时都要解开。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是清一色的男子,因而历代科场考试监临官们也就没有必要设立女监临官,如今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说某某女扮男装参加乡试、会试或殿试,甚至得中状元,其实这一说法是忽悠现代人。纯属子虚乌有。尽管你身怀高超的骗术,要混过两个搜检人的耳目,可谓是难上加难。可以肯定,原形毕露“庐山真面目”是在劫难逃的。

历朝科场不仅严格搜检考生,而且还注重对所有进入考场的人员和物品都有严格的控制。在乡试、会试进行之前,考场的巡查官可对进入贡院的用具以及与考试有关的人员都要进行严格搜检,并严格限制进入考场的人数。例如,根据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规定:“主考可各带三人,同考各带二人,御史各带二人,笔贴式各带一人。”对执行搜检任务的差役也要经过御史和提调官的查核和搜检。防止他们顶替入场或用其它方式来作弊。实际上凡是与考试相关的人员都在识认和搜检之列,目的是将舞弊的行为杜绝在考场之外。

科举考试走过1300多年,科考作弊的各种手段和现象也随之层出不穷,从未间断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科举考试寿终正寝。然而。选拔人才。始终还是离不开考试。

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组成行政、立法、考试、监察、司法等五权分立的国民政府,其中考试院操人才考选任用之柄,凡政府需要的公职人员,国家需要任命的官员。各个专业部门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都须通过考试院考试选拔。1931年7月,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这一次筹备日期之长,动员人力之多,据当年参加考试的司其仁回忆。远远超过清末的进士考试与北洋政府举行过的高等文官考试。

为防止考生考试作弊。当局也颇费苦心,面对考生如临大敌。7时半,电铃响,试场门开,门口摆有一桌,由监试委员点名,发试卷,考生应声领卷进场入座,并把贴有相片的应考证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以便监试人员核对。试场内有一大桶开水。可以解渴。也供磨墨之用。此时考场还可以出入自由,考生必须做好砚台内放水,大小便等一切考前准备工作。8时整,考试开始。试场规则,不许前顾后盼,场上均有四五个监试员往返巡视。做监试考生行动及核对桌号、相片等工作。据说这次监试有个女监试员穿的是响底皮鞋。虽然她走路非常轻。但试场无地毯,不免有“咯咯”响声。她所到之处,考生们无不报以不愉快的眼色和脸色,这事反映到上头,到了下午再考别科时,她已经换穿软底布鞋了。直至今日的中考、高考,在培训考场监考员时,其中有一条必是“监考员不准穿有响声的鞋”,大概正是缘于此吧。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次民国高考对“考生大小便”与清朝的科考规则竟是大同小异。如同出自一辙。民国第一次高考的考场规则是:考生大小便,可告知监试员,他会从监试委员(每一试场有监试委员一人。系监试院指派监察委员担任)那里拿来一支签给你,你凭着这支签出试场,门口有人接着尾随监试,待你大小便完毕,准你回座位继续考试。如果发现考生舞弊,监试员不告知考生本人,也不同考生理论争执,你下次进试场时,便会发现木牌上你的姓名上面已被“扣考”两个红字遮盖。那你就不必进试场了。已经扣考,再不会发给你试卷了。据说被“扣考”的人,均为在大小便时偷看夹带,被监试员查到,查到时只将夹带拿下。不同你争执,也不当面给你难堪。考毕向监试委员缴卷。领到签了,凭签出场,签由守门的监试员收下。

纵观一千多年来的科举考试乃至当今的中、高考,应该说,科举制的关防制度的建立,最初的目的是希望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公平竞争,遴选人才的公正性,然而在执行这些关防制度的同时随之也带来利弊得失,关防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因为追求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毕竟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客观要求,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弊掺假的行为,直至今日的中考、高考、公务员录用考等,同样不容作弊。这也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科场乡试科举考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科举考试”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令狐绹与晚唐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