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09-10-22王统永

商情 2009年2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育

王统永

【摘 要】本文综述了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找出了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误区,探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建设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

一、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

1.通识教育的内涵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予解释。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表述之后,对通识教育做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因而通识教育课程必然成为真正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是指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组合。它的主体是相对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但也不排斥能满足通识教育目标的部分专业教育内容。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误区

1.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存在盲目模仿痕迹

现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是非常清晰,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程”等设置随意性很大,而且往往在形式上盲目模仿和照搬国外的样式比较多,自身特色性研究不够。通识教育的根本应该是首先能体现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

2.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不合理

(1)通识教育必修课多,通识教育选修课少。通识教育必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80%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0%左右。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差,严重降低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通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一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课程。二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三是语言工具类课程。以上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左右。除此之外,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

3.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着知识化倾向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设计和措施保障,认为设置什么方面的课程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形成了偏重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的选择来代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造成了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无法建立起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基本探究方式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识教育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大都采用大班上合堂的形式进行,大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思考和质疑,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学生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记诵、练习、应试,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5.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与措施不完善

美国高等学校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大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和执行。而我国一般院校均没有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大都由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具体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相应的教学系(院)负责确定,通识教育与教育课程的管理处在松散状态。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标准,大多数院校也缺乏对这方面进行监控的制度与体系。

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建设的对策

1.进一步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做到有效地在大学里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它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以培养判断力准确、洞察力敏锐的社会新人。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校的教师群体对通识教育观有个较为全面了解,从而争取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支持,特别是学校的教授群体,他们的支持与否,是通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的课程,因此一个完善的通识教育体制还应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首先应该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还应设置包含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的选修课程。人文知识领域的设计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及艺术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的设计目标在于授予学生对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此领域的兴趣与认知;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计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

3.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积极推进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一定数量的研究型课程。

4.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模式创新

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大学可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指导、论证。同时又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研发与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研究、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负责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和培养提高,负责通识核心课程的研发与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