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

2009-10-21夏爱元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情结知识分子

夏爱元

摘要: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着重剖析明治时代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知识分子情结。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知识分子定位和对知识分子的偏爱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夏目漱石;知识分子;情结;

一、孤独悲愤的知识分子定位

无论是从哪方面说,夏目漱石都是一个有着“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他是日本第一批受到正式的,系统的资产阶级学校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①而且他还是个有着孤独悲愤的人生体验的知识分子,他出生在日本明治维新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在他近半个世纪的一生中经历了日本参与的三次战争(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他自身也一直被各种疾病折磨,被挥之不去的孤独忧郁围绕,但他从不屈服,坚持努力奋斗,严谨做人,认真教书,勤奋写作,用他那充满正义的笔,对丑陋的社会、阴暗的人性做出无情的批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学者认为“作为作家,具有一种硬骨头精神的,在中国有鲁迅,在日本则非夏目漱石莫属。” ②

首先,从出身看,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明治前年即1867年出身于江户的一位名主家,是个知识分子家庭,虽非贵族,但家里有让他从小就接近文学尤其是汉文的条件。1911年,夏目漱石谈到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况:

我的父亲、哥哥,总之我家是喜欢汉文的家,因而,由于家里的感化,我也喜欢起汉文来了。③

但由于明治维新,他的生父和养父都被撤职,他从小就经历了家道中落的世态炎凉。而且由于一出生就被送人作养子直到9岁,养父母与亲生父亲都只把他当做一件物品,在他心里埋下了敏感、孤独、痛苦的种子。

其次,从受教育的程度看,夏目漱石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期,几乎与日本新教育制度的诞生同时。通过小学和中学的汉学学习,加深了汉学修养,从中接受了儒、佛和老庄等思想,同时也领略到文学之妙。后由于“文明开化”的西学潮流所逼,他开始选择西学,进入大学预科,一边发愤苦读,一边通过教书自筹学费和生活费,英文进步很快。后又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决心成为文学工作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研究生院深造,仍攻读英国文学。

再次,从他从事的职业来说,他主要是当过中学、大学教师、业余作家,然后就是职业作家。大学毕业后,他先后进了高等师范、爱嫒县松山中学、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教书,但一直苦闷孤独,空虚失望。1900年,夏目漱石接受文部省派遣赴英国留学近三年,期间采取“幽居公寓主义”,因种种原因仍很痛苦,说“余寓居伦敦两年为最不愉快之两年。于英国绅士之间,余如一条与狼群为伍之犬,生活郁郁寡欢。”④得了神经衰弱症,甚至有人传他疯了。回国后,成为东京大学第一位讲英国文学的日本教师。虽然他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和精力,但不大受欢迎,精神苦闷矛盾之极。1907年,夏目漱石终于实现“读自由的书,说自由的话,写自由的事”的夙愿,⑤成为专职作家。但他并不像许多作家一样追随当时占主流的自然主义流派及之后的新浪漫主义,而是一直力图写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年创作生涯,却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令人难以跨越的一座“漱石山脉”,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国民作家”。

最后,从思想性格上来说,他的一生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见解和批判精神的孤独却清醒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洁身自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讨厌虚伪作假。他爱国忧民,思考并担心着日本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代写《中学改良策》,对教育现状进行批判,提出在学习西方时,要注意其效用,不能漠视汉文对青少年的影响。在留学英国时,他主张放弃“他人本位”,而以“自我本位”的个人主义原则来对待英国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晚年为了使人们在道德上达到自我完善,提出“则天去私”的口号,告诫人们要去掉私心,遵循更大的天,即顺应自然。总之,“夏目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一个从东方儒家思想,向西方人文主义,再向东方道家旋转过程。”⑥但是他的思想也充满矛盾和挣扎,“由于面对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严重对立和冲突的情势,再加上严重的神经衰弱和其他疾病缠身,他陷于苦恼与不安。”⑦

综上所述,夏目漱石与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有相似之处,他对东学、西学的取舍,在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靠东学、西学两条腿走路的人。”⑧但他更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历程,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明治维新改革的不彻底性、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矛盾,而这些都使他深感厌恶和失望,以至于他拒绝了明治政府授予他的“文学博士”称号,也不参加内阁总理大臣的盛宴。但“他和绝大多数资产阶级作家一样,看不到摆脱这一矛盾的出路,无法指明克服维新不彻底性的办法,只能郁闷而已。”⑨

总之,从所属阶级来说,他是一个严肃正直、忧国忧民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具有这个阶级的知识分子所难以克服的弱点、局限。从所从事的职业及道德品质来说,他是一个善于思考、感情丰富、治学严谨、知识渊博的学者型知识分子,并且不随大流、嫉恶如仇。从人格、政治角色和与社会关系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不肯被纳入主流社会,不愿依附权势,对现实社会不满,并与之难以相处的边缘型的、游离于体制和社团之外孤独求索的知识分子,他的游离是最为彻底的,既不属于哪个文学流派,更不属于哪个社会团体,相反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背道而驰。就其思想方式与行动方式而言,他是一个抗争型的知识分子,他以文学家特有的眼光来观察与思考社会问题,体现其自由、自立的“社会良心”,用独特的愤世嫉俗的文学作品和光明磊落的实际行动对主流社会做出无声地抗议。虽然写作是他后期发病的重要原因,使他的寿命不断缩短,但他仍顽强地坚持写作,不肯中途辍笔。虽然他常感到孤独寂寞,厌恶人世,并有越来越加重之势,认为死亡是人最幸福的归宿,处于本心和现实、思想和实践的矛盾之中,但他仍未放弃生存,而是热心地生活,积极地写作。仅从这一点来说,夏目漱石就超越了那个时代以及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对知识分子的扶持与偏爱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杰出的作家,对知识分子的栽培和厚爱是有目共睹的,日本论者称他是“伟大的人生教师”。⑩但是夏目漱石对自己的同类也有过多的偏爱,正如有人写到“‘漱石每与人争吵,则出入此域。”11长期以来,他一直热心培养青年后辈,为他们的成长壮大花费了不少心血,在当教师期间,除了认真教好规定课程,还课外给学生讲解莎士比亚,为他们筹措学费、安置生活等。

从1906年起,每星期四下午举办“星期四会”,一直到他不幸离去,期间培养扶持了许多青年。之前主要是他过去在熊本第五高中教过的学生和目前东京大学上他课的学生,以后范围逐渐扩大,其中如森田草平、小宫丰隆、铃木三重吉、野上弥生子、江口涣、寺田寅彦等人都在文学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后来成名的芥川龙之介以及久米正雄都经常登门求教。

与自己个性相符,夏目漱石讨厌那些为了他的名声和地位而来的人,而欢迎那些仅仅是受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的吸引而来的青年,他和这些青年是志同道合,教学相长。“正如小宫丰隆所说的那样,漱石善于启示别人,同时也善于从别人身上得到启示。……他发愤作俳句、画山水画,尤其是写小说,都与聚集在他身边的那群热心文艺事业的青年所造成的浓厚创造空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虽然他尊重每个人的发展,也从他们身上吸取有益的养份,但凡涉及到对文学和人生的基本看法时,夏目漱石总是严厉地指出不对之处,要他们改正。如他严厉批评已小有名气的小宫丰隆在严寒中只穿一个商人送的单衣,说以后再这样就不接待他。13他对青年人在写作上更是热情帮助、严格要求。“在具体指导青年人进行写作时,反复强调内容是生命、是灵魂,作者一旦堕入辞藻的泥坑里去,就会忽视内容,走上错误的创作道路。”14

从保留下来的一些信件里,也可看出夏目漱石对他们的循循诱导和热切希望。有一封信这样写道:“(你们)在学习吗?在写什么吗?你们打算成为新时代的作家吧。我也这样看你们的将来。希望你们做出伟大贡献。但是不可过分急躁。要紧的是像牛一样满不在乎地向前走去。我希望把更乐观、更愉快的气氛输入文坛。”15

但是,时代已经发展到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时代,夏目漱石的那种理性主义、人格修养至上的主张,以及他那种带有封建贵族主义的倾向,那种对知识分子的偏爱已不能满足新的时代要求了,在他有生之年,他只给他所偏爱的知识分子摸索到一些悲剧性的生存之道。

注释:

①何乃英.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J].国外文学, 1987,3:74。

②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 大连:青岛出版社 ,2004: 147。

③转引自王晓平.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M].甘肃: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54。

④转引自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07。

⑤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38。

⑥吕兴师 ,王正东.论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生活与思想形[J].丹东师专学报,2001,(1):26。

⑦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 大连:青岛出版社 ,2004: 148-149。

⑧何乃英.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J].国外文学, 1987,3:74。

⑨宋馨华.读夏目漱石的《我是猫》[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4:21。

⑩刘振瀛.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1991:128。

11刘振瀛.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1991:191。

12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7-78。

13[日]川端康成等.周祥崙译.日本随笔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38。

14刘振瀛.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1991:191。

15转引自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45。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情结知识分子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抓住对方的心
告别“GDP情结”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