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2009-10-14

关键词:唱法美声唱法声乐

程 军

摘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史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上的美声唱法与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民族唱法如何相融合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得出美声唱法要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必要性,进而指出声乐演唱艺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5-0171-0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声乐教学中出现了声乐唱法的分类,依据其演唱内容、演唱方法和效果的不同,严格区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但依据方法论的分类法很值得推敲。如美国的爵士音乐,我们通常将之归为通俗音乐的演唱,但爵士音乐作为美国本民族的黑人传统音乐演唱而存在,其对本土和外来演唱风格的吸收与借鉴,使得爵士音乐的演唱风格丰富多彩。所以,这种按照方法论为依据的分类,恰恰是制约我们声乐艺术发展的屏障。纵观国外,并无此类型化定位。美声唱法如何通过“土洋”结合加快民族化进程,从而走近观众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的必要性

美声唱法这一歌唱方法来自于意大利,原文为“Bel Canto”,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为美妙的歌声。这一歌唱方法无论在意大利还是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的定位应该为——科学的发声方法。正因为其唱法的科学性,很多国家的歌唱家在演唱自己本国的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时,都大胆引用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但在把握各种歌曲风格时又具有各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说,美声唱法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过程。也是意大利美声与各国民族性相融合的过程。这种方法上的融合,催生出各国的声乐学派,如:俄罗斯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等。而在中国,由于一直以来都将声乐艺术划分成“三种唱法”,至使美声唱法一直特立独行,游离于“民族”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声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的研究中发现,同属一个民族的人们,其情感、风格、语言、文化、审美都具有较稳固的共性,这些共性构成了一个民族艺术的独特性。纵观世界艺术发展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每一种艺术,都以独特的民族化特色为生命和灵魂,如东南亚的甘美兰音乐、印度的拉格与塔拉音乐、中东地区的木卡姆音乐等等。因此,中国的声乐艺术也必须忠实于中华民族的情感文化及审美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凸显,一方面,中国大众对声乐的审美要求已远远不限于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开始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性”靠拢。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人的声音美感差异,包括发声方法和歌唱方法、情感表现形式、审美角度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使中国民众对美声唱法这一纯粹的“舶来品”难以广泛认同。

在声乐领域,我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世界即民族,民族即世界”的鲜明传统特色,同时又能通过美声与民族风格的结合,用科学的发音演绎我国民族民间风格的声乐作品,使歌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更符合我国听众的欣赏习惯,惟有如此,我国的声乐艺术才能在国际上真正树立起中国音乐学派。

就历史角度分析,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中国历代音乐家从未停止过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脚步。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外留学生就分别创作出了民族化的美声歌曲,其中代表作有《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曲)、《叫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等。40年代的《黄河大合唱》更是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熔为一炉。改革开放后反映中国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美声声乐作品如《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整体来看,能够将美声和民族融会贯通的歌唱家和作品可谓是“风毛麟角”。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主要途径

(一)在科学发声中要彰显出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依据科学实验,美声唱法较之民族唱法在泛音上更加丰富。民族歌手的嗓音声谱的尖峰较多,声音衰减速度高于美声唱法。所以符合中华民族歌唱艺术的审美应具有以下特点:“以汉语语言作基础,以民族的情感为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字正腔圆,韵味深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而美声唱法之所以走不进寻常百姓家,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和我国语言有机融合。早在20世纪60年代,应尚能先生就指出:“……绝大部分老百姓对我们的唱不感兴趣,虽然唱的是中国歌,他们还认为往往我们老是在唱“洋”歌……一是不咬字,所以听起来像没有字;二是中国歌听起来也像洋歌;三是音包字等等”。这一问题几十年来并没有得到改观。以至于说到美声唱法,老百姓的反应往往就是声音响亮,很好听,但听不清、更听不懂。所以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咬字、吐字、润腔等方面吸收民族唱法的长处和特点,如在发声方法即气息的运用、喉咙的打开、共鸣腔的运用上按照美声唱法的模式去唱,而声音的位置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而定。使美声唱法既有西洋传统唱法雄浑贯通的气势,又有中华传统的明亮秀丽,咬字亲切的语言韵律。

(二)注重表现民族情感

无论何种语言,何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其“情”是相通的,但相对于中国人欣赏歌曲喜欢轻松活泼,以情感人相比,圆润雄浑的美声唱法总给人严肃过头、情感欠缺的感觉。在美声演唱中,许多人走进了过分追求音量,以及共鸣腔体打开程度的形式怪圈,忽略了真实而丰富的感情内容。所以美声唱法真正要实现民族化,大众化,就要大胆借鉴民族唱法的精髓,在作曲或演唱时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和时代情感,如真挚、自然、亲合等,通过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打动听众。

(三)走近民众,贴近生活

在如今市场化的社会里,只有走进民众,扎根于民众,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我国的声乐艺术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美声唱法尤其要向民族歌唱家们学习,要注重美声艺术基础上的群众性。如前苏联的《喀秋莎》、《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美声歌曲,不仅在俄罗斯广为流传,在我国也备受喜爱并广为传唱。因此,艺术性和群众性兼具是这些歌曲及演唱的最主要特点。

总之,美声唱法只有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吸取营养,生根开花,并形成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多元性的发展样态,才能使我国的声乐演唱艺术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2006,(3):92-94.

[2]于善英.美声与民族唱法“歌手共振峰”特性研究[J].交响,2006,(2):70-74.

[3]应尚能.依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68.

[责任编辑卫玲]

猜你喜欢

唱法美声唱法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浅谈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