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缺失及对策

2009-10-12杨薛建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初中生文章作文

杨薛建

电视里有过这样一个“厨师大赛”镜头:厨师以人背做切板,飞动两把锋利无比的菜刀,在观众还在惊愕之际,已将一大块猪肉切成肉沫,而人体却毫发未伤。这是什么?这是工夫,用歌德的话说,又叫做“在限制中表现自己”。推而言之,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让学生“在限制中表现自己”呢?

一位初中生曾叙述她作文头痛的病史:读小学时特别喜欢作文,作文经常被作为范文在作文课上读,曾幻想长大后当作家。可进入初一年级时,老师总是让他们写《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假日记事》之类的老文章,而且在两堂课内完成草稿和誊写任务,而她最怕这类文章,觉得没啥可写,又要完成任务,从这个时候起她觉得写作文难。到了初二她觉得写作文更难了,老师说,只有多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要求她两天写一篇文章,放寒假光作文题就出了十几个。这么多作文谁能写完?写不出来只好编,编不出来,只好抄作文选,越抄越觉得没意思,后来就干脆不写了。

这位同学的写作陷入窘境(相信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从她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不少初中生在写作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病症:

首先是“茫然”病。拿到作文题,不知从何处入手,找不到写作内容,也缺少相关的写作素材。

其次是“失真”病。习作内容与生活脱节,有时文章虽然通顺,但题材老旧,个性全无,假话连篇。

再就是“失语”病。有些同学也有话要说,可一提笔,往往堵在笔尖,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有时思路即使打开,因有时间的限制和立意的要求,又变得无话可说。

面对这样的现状,语文老师无疑是尴尬的。追根溯源,反思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就会发现教学中现实地存在着种种缺失,正是这些“缺失”,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缺失”的具体表现

1.缺失正确的写作心态。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写作。“文以载道”的思想一直是所有写作者的紧箍咒,似乎文章的唯一目的就是用来教育别人。这种观点影响深远,连小学生、初学生也也努力在作文中表现崇高的意义来教育别人。“每一个参加过或即将高考的同学都知道(或被告知),在中国写作文,立场比什么都重要。哪怕你文采风流,才高八斗,但写出来不符合 ‘高尚、‘崇高要求,不注意思想观念的正确,你所得只能是低分。”如此一来,老师、家长包括整个社会都在无意识的吓学生,一提笔,就觉得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非常特殊的事。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好像写作非常非常难,认为写出来的东西能够代表人,反应人的思想、水平和才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特别是初中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认为作文难写,以为好作文应无瑕疵。而其中作为具体评价者的教师在具体辅导时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有些教师又故作高深,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2.缺失适中的作文要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的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老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主题明,表达巧就是一例。”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社会阅历、判断是非的能力正在提升,科学知识正在充实,人生观、世界观尚待学校和社会的引导,思维能力中的形象化思维比重居多,抽象思维还不成熟,等等。如果我们在具体的作文时和学生的这些特点不相符,就会导致学生对作文有畏难心情,从而使学生作文兴趣流失。

3.缺失应有的写作状态。“长期以来,习惯于称作文教学为作文训练,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训下进行写作练习。”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命题——指导——作文。这种教法缺乏生动的形象和描写事物的情景,根本无法引导学生的作文实践活动进入亢奋状态,激发不出学生不吐不快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激情。

4.缺失足够的写作时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平时习作与考场作文等量齐观,一篇作文总是要求课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们临时胡编乱造。到这样的境地,想要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大幅度提高,恐怕“难于上青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作文教学缺失之处就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心理特征和现存知识结构,让刚刚初学为文的初中生在限制中去表现自己。

“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要求。要想改变学生视作文为“榨文”的困境,作文教学中真正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放纵”中表现自己。

二、对策

1.把作文命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作文须有题,文题从何而来?现行作文教学中依然是教者单向出题,因而主观盲目、草率随意,教条化、程式化等诸多弊病在所难免。那种大而不当的“空题”,望而生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激不起学生写作欲望。刘勰有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摸准学生脉搏,“钻到学生心里出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冲动,激活思维,调动大脑储存。

教师确定作文题目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虑及学生的生活阅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便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命题作文,可采取一材多题,一课多题,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需求,让他们充分发挥自我特长。亦可一改教者命题一统天下的格局,适时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时空,任其自由作文,尽情倾吐。作家蒋和森曾说过:“每当老师不出题目,叫我们去自由发挥,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自由作文,学生没有压力,全身放松无拘无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趣好恶和能力层次,写下触景动情的事物、社会、人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2.与生活牵手,源头活水。作文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生活中的源头活水不断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机长流。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材料。当学生在一起创造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同样,家庭、社会等纷繁复杂的场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常常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教师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及时捕捉写作灵感,记下每一个新念头,看似无意,而写作的素材却越积越肥沃。

3.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冲动一经形成,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放飞自己的思绪,还要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或一件东西时可以这样激发:“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常常在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给人以享受,给人以启迪。今天老师也请大家写一篇文章,把你喜欢的景物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激发倾注教者对写作内容的深情,必然以情激情,触发和活跃学生的情感活动,并很快转化为诱因,驱动学生去积极写作。

以上观点和做法不一定完整,但至少可以将学生从“榨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向“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这一层次靠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文心.代圣立言——高考作文最大的枷锁[J].创新作文(高中版),2005,(11):1.

[2]钱梦龙.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J].创新作文(初中版);2006,(3):1.

[3]夏红缨.作文教学“新走向” [J].江苏教育研究,2006,(11):

34.

[4]张虹.质朴中绽放个性[J].语文教学之友,2006,(7):23.

猜你喜欢

初中生文章作文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