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文化”

2009-10-12吴举宏

师道 2009年9期
关键词:校门外星人专家

吴举宏

现在言必谈“文化”,什么企业文化、学校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文化”一词成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仿佛不谈“文化”,就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为了说明自己也有点文化,我今天就凑凑热闹,也来说说“文化”。

首先,“文化”不等于高雅。

其次,“文化”不等于制度。有两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

故事一:三个来自不同国籍的美女在海滩上悠闲地散步,突然迎面刮来一阵强风。美国的美女赶紧捂住帽子,日本的美女赶快捂住裙子,中国的美女赶忙左手捂帽子、右手捂裙子。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方式,就是不同国籍女性的文化心理使然:帽子是花钱买的,代表着利益,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注重利益保护;裙子代表着面子,风儿掀起裙子在美国人看来是性感是美丽,但东方人看来是羞辱是有伤风化。

故事二:传说一个外星人闲得无聊就偷偷来到中国。外星人先到北京,北京人问,姓社还是姓资?到了东北,东北人问,是不是来搞破坏的?到了上海,上海人拉着外星人到处卖门票、办展览;到了温州,温州人问,你们星球上什么生意最赚钱?最后到了广东,广东人寻思外星人怎么个吃法。这里没有法规条文的不同,也没有专门训练的迥异,而是一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北京人政治敏感性强,政治为中心;东北人警惕性高,关注动机;上海人精明,会利用别人赚钱;温州人生来就是做生意的料,所谓“每一个温州人都是一个生意人”;广东人嘴馋,吃遍天下都不怕,难道还怕你一个外星人不成?

所以有人将组织中制定的制度隶属于文化,我不敢苟同。“文化”观念下外显的行为,更多的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为。当然,制度经过长期的实施也会部分转化为“文化”成分。

剑桥大学至今还保存着牛顿当年住的宿舍,但是与中国人的处理方式不同,他们没有将其作为文物进行隔离性保护,而是让剑桥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住进这间宿舍。推开这间宿舍的窗户,就可以看到一棵苹果树,这棵苹果树就是砸出一条闻名世界的定律的苹果的后代。所以,虽然这间宿舍条件简陋,甚至有点破旧,但是能住进这间寒舍,那是一种荣耀,真可谓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无所不用其极。由此可见,中西方学校文化是多么的不同,中西方学校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校门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好面子,教育也不能脱俗例外,有人比较了中西方大学校门的不同风姿。中国各大高校的校门,动辄百万、千万的花费,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比一个富丽堂皇。中国人如此重视校门,那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门面”最重、最沉,那是身份、地位和学问的象征。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一流的校门并不代表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至今还是一个梦想。而哈佛大学的正门依旧是灰黑的红砖垛,依旧是黑色的铁栅门,红砖垛上镶嵌着刻着校名的石头,给人以沧桑、恒久和质朴的感觉,那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中国的“学校门”事件,被媒体曝光而备受责难之后,为了改善教育形象,一些学校开始关注“内涵发展”问题,于是一个接着一个热闹非凡的教育论坛、教学沙龙粉墨登上舞台。其中请领导、聘专家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攀比之风越演越烈,你请省市领导,我就请部院级的领导;你请省市级专家,我就请全国知名专家;你请本土专家,我就请海外专家。仿佛权位越高,活动越有内涵,专家名气越大,活动越有文化,专家越洋气,活动就越现代。一时间,忙坏了领导和专家,席不暇暖地赶场子、剪绸子、放片子。搞来搞去,到头来还是难以脱离“好门面”的文化陋习,“文化”的魔力有多大,由此可窥一斑。

想如今,“文化立校”被众多学校叫得震天响,教育中的跟风现象又是文化幽灵呼风唤雨的结果。殊不知,“一边倒”迟早要翻船的,翻开史料悲剧随处可见,“文革”中肉体和心灵伤痕累累的人现在还活着,可是“一边倒”现象还是此消彼长,我们怎么就这么不长记性?!“文化立校”,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育的文化精髓是什么呢?有人说,教育是水,文化是乳;我却想说,教育是水,文化是血。血源于水,而又浓于水,血是一种提炼、一种凝结、一种升华:血是一种自内而外的生命热望,是一种只能流淌在血脉中,但却可以穿越时空的历史传承。教育需要学会沉淀,因此我们不要披着改革的“迷彩服”而一味地做“搅拌器”,否则难有文化的积淀。教育一旦失去文化,那么所剩下的只是知识的重复操练、技能的机械训练以及表面热闹内容苍白的活动。教育需要学会酝酿,酝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陈酒佳酿除了酿制时酵母的优质、水质的上乘和原料的精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投入,那就是虔诚地等待。教育需要学会尊重,建立现代学校文化需要我们迈动追寻人本、走向校本的步伐。尊重首先要从捍卫儿童的尊严做起,“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绝不能以成人为标准而抹杀儿童的尊严”,有了尊严,孩子脸上的笑容就会成为校园里最灿烂的阳光;尊重关键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潜质,苹果苗就让它将来结苹果,我们为什么偏要它结西瓜呢?就因为西瓜大、西瓜甜?生长的历程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它的生长规律,给它浇浇水、施施肥、捉捉虫,至于它将来发什么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那就托付给阳光、雨露和季节吧!

教育中的文化精髓肯定不止这些,但肯定不能缺少这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研室)

责任编辑萧田

猜你喜欢

校门外星人专家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外星人可怕吗
一兜橘子
外星人来了,谁当翻译?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