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计算课怎么教

2009-10-12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1期
关键词:笔算加减法口算

李 静 刘 涛

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分为三部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面对新课改对计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如何教学呢?

让学生掰手指计算

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孩子就接触掰手指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了。我称这个阶段为“低级的”掰手指。以2+5为例,最开始他们是这样掰的,伸出2根手指,再伸出5根手指,然后数数一共伸出多少根手指。

但是,他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进入了我称之为“高级的”掰手指阶段,比如计算2+5的时候,他们可能有多种方法计算。有的从2向后数5根手指。有的从5向后数2根手指等方法。当然,有一少部分孩子已经脱离了手指,能熟练地心算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仍停留在“低级的”掰手指的阶段。

我认为学生进入一年级后运用掰手指计算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让学生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掌握了“高级的”掰手指,就懂得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掰成了习惯,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达到熟练的效果。

采取多种形式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不让学生背加减法表呢?

我做了一次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步:1.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2.读熟加法表;3.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每天用卡片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赛游戏,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用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比赛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时候,尽量能不掰手指的就不掰,可以想手指。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计算。

学生背加减法表是必要的,但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从而培养的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不应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

在一年级的笔算教学中,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算理。只是机械地计算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时,很多的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

口算与笔算的解题策略是不同的。以计算30+18为例,口算的时候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30+10=40,40+8=48。而如果采用笔算,其运算法则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可以看出,口算的解题策略为:十就是十,百就是百,即口算保持相对应的数字和数位本身的意义。而在笔算中,不考虑数字所在数位的意义,只是将数字作为最小单位进行计算。因此,口算被称为建立在意义基础上的运算,而笔算则被称为以规则为基础的运算。

口算过程中有更为丰富、多样的解题策略。如对于42-5这道题,如果放手让学生解决,他们可能会想到许多方法:有的学生从42开始一个一个地减;有的学生把42分成30和12,12-5=7,30+7=37;有的学生把5分成2和3,42-2=40,40-3=37;有的学生想到5+37=42,所以42-5=37……每一种方法都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如果采用笔算,则是统一的竖式计算解题模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

算法的优化决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在课堂上,应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故事、游戏、比赛等引导孩子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少用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当然最优化的方法还应是学生从中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法。

猜你喜欢

笔算加减法口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口算 笔算 估算
加减法的由来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