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堂教学理解科学课含义

2009-10-12丁向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1期
关键词:饭粒变色导电

丁向华

高质量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科学涵义。

在质疑中理解科学

在教学“食物”寻找“淀粉的踪迹”时,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今天研究的是食物,所以要先将手用碘酒消毒,然后每人数出10个饭粒,注意千万别弄脏了饭。学生的兴趣可浓了,非常小心地数着,结果人人手中的饭粒都脏了。他们好奇极了,睁大了求知的眼睛,提出了无数的问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抓住机会要求他们去弄个明白,为什么消过毒的手拿了饭粒反而都变了色?是什么使饭粒变色?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这变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学生经过认真试验、探究、讨论,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变色,而是含淀粉的食物才会变色的道理,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到,食物中淀粉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变色的深浅度。

在概念语言中理解科学

概念是运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词语不可分割地同概念联系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都要借助于语言去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准确程度影响着思维活动的进行。

例如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抽象出“导体”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地用“容易导电”这一语言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特征,如果含糊地一会儿说“能够导电”、—会儿说?可以导电”、一会儿又说“善于导电”,这就把“容易”“善于”“可以”“能够”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的导电能力没有绝对的界线,只有“容易”与“不容易”的区别,没有“能够”与“不能够”的界限。所以,教师不仅要准确使用语言,正确表达思维。而且还要及时发现、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语言,帮助学生把思维和语言融合在一起,建立正确的概念,确切地理解科学。

在实验及其设计中理解科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自然探究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为研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研究固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实验的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塞上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倒插入水中,观察水中的气泡或水槽里的水进入玻璃管等情况;有的认为可以在玻璃管口涂上肥皂液,观察肥皂液的变化;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套上气球,卿察气球胀瘪现象。在加热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有的用热水泡、有的用手焐等。无论哪种设想,我们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他们去设计,自己去尝试探索,结果学生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实践检验中理解科学

例如:在抽象出“绝缘体”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对铅笔的导电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铅笔是导体(笔芯),有的认为是绝缘体(笔杆),老师这时不应明确地判断谁对谁错,也不要先指出问题出在哪里,而要让学生再去实验,再去观察,再去分析,再去比较,看看自己是怎么做实验的。别人又是怎么做实验的,别人的实验过程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产生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获得的科学知识将是终身难忘的。

在制作中理解科学

例如:学生制作桥,围绕此活动,学生在选材上形式各异,有纸折的桥,有纸盒拼凑的桥,有泡沫雕刻的桥,有一次性筷子编成的桥,有饮料瓶做的桥,有木块做的桥。由于材料不同,制作的方式也不一样,用途和功能也各不相同。由于学生的审美观不一,对桥的装饰也各有千秋,但通过制作他们对桥的科学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

从调查、走访等生活中理解科学

在上《食物的营养》一课后,我让学生从每天吃的食物开始,调查同学们每天早、中、晚餐的食谱,一年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找来米饭、馒头、肉、蔬菜等分析每种食物的营养成份,他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上资料室、拜访专家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活动之后,为同学们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学生的参考营养食谱。学生偏食的现象减少了,有些体型偏胖或偏瘦的孩子知道该多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了。

猜你喜欢

饭粒变色导电
一个小饭粒
变色的真相
变色花
掉饭粒一样的成绩
TiO2/PPy复合导电微球的制备
CPS导电回路电动斥力的仿真计算
人体导电与低压触电演示仪
高压开关用导电管冷挤压模具设计
发明创新需“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