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杏告诉孩子

2009-10-12吴友智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1期
关键词:好好学习成才理想

吴友智

让孩子从小背负成才压力,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精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前不久,笔者在班级进行了一次主题为“长大了,干什么?”的民意调查,结果有想当歌星、影视明星的,有想当老板、经理的,有想当科学家、学者的,有想当市长、部长的……极少数学生表示想当工人、农民、教师、护士等普通劳动者。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从小就承载着成才的重负,童年因此失去了很多快乐。

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们为使孩子们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都在为孩子将来能“成大器,做栋梁”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却少有人认可孩子将来做个普通的劳动者,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孩子“平凡”意识的淡化。原因很多,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平凡”在不少人的心中已变成了“平庸”的代名词,“非凡”才令人羡慕。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必须“不平凡”;二是一些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三是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不少家长有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危机感,生怕孩子将来有什么闪失。便把自己后半辈子生活的赌注全押在了孩子的身上。

反观现实,我们的教育模式难咎其责。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老师、家长一直教导我们要当“有理想”的人,相信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在《我的理想是……》的命题作文中描述过科学家、艺术家等远大志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发现,现实世界其实离理想很远,当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以一份微薄的薪水去面对高昂的房租、水电、交通、人情等各种支出时。大多数人只会选择“过好当下”。当你发现理想永远不能实现时,价值观便受到冲击,焦虑和迷惘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超女现象”正是当代人群体焦虑的最好体现。她们渴望通过梦幻般的经历获得成功,因为现实世界没有太多机会。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下,人们对成功的定义逐渐趋向一致,即不外乎名或利的成就——人们不是拼命挣钱,就是拼命往上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但富人和名人始终只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最终,很多没能到达塔尖的人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焦虑。有强烈成功动机的人,往往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不断地给自己加压,鞭策自己前进而不顾及身体承受能力,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最终引发过劳、亚健康状态,发生过劳死就不奇怪了。

诚然,“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古以米,每个能成“大器”者,是与他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分不开的。有所“思”才能有所“为”,理想定得高点,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但是如果把理想仅仅理解为孩子的“成名成家”“出人头地”,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容易产生“瞧不起普通者”的不健康心理。如今的孩子,群体意识不强。适应能力差。因为家长几乎时刻在对孩子进行着“不同凡响”的教育,“一颗不平凡的种子”早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发芽。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既然将来是干大事的,是要过那种“人上人”之类的生活的,对会不会剥鸡蛋,分不分得清哪是韭菜哪是葱,又有什么关系呢?然而,当远大的理想变得遥遥无期,绚丽的美景还是虚无缥缈时,面对严酷的现实,一颗敏感、脆弱的心怎么能承受得起如此之“重”,快乐或许因此永远与自己无缘。

好高骛远,往往一事无成。倘若人生的目标设计得太高,常会因难度大而半途而废。因为成功太遥远,会使人丧失进取的勇气和动力。致心力交瘁,不堪一击。确切地说,许多人不是因失败而放弃,而是因目标太高远而丧失信心。假如学会切合实际分阶段设计适当目标,人生可能会少些遗憾。多点快乐的笑声。

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育人模式仍是一种精英教育,以培养尖子为目标,但尖子只能是少部分人,让多数学生牺牲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来一起“陪读”,是不科学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人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现在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放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的成人教育变得可有可无。

我们培养的精英是否被社会承认?专家认为,考试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定就有成功的人生,很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往往并不是学校里的第一名,他们不同于课本,敢想敢做,这对成人成才往往是更重要的。记得在2006年中科协年会上,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语出惊人:“我所认识的20世纪和21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考第一名的。”此言一出,足以令国内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反思。这是对我国“精英教育”模式的有力一击。

专家认为,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建设不能忽视每个人的发展,再实行精英教育就是对大多数学生发展权的漠视。

培养孩子的“平凡”意识。是培养孩子平易近人、宽厚待人的良好品格以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生活作风,是在平凡中超越的智慧和在逆境中奋起的胆识。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你快乐吗?我快乐得不得了!

这是时下许多人流行的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口头禅。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向来不太会以“你快乐吗?”来问候别人,大部分的问候语都和吃饭有关,然后便是与家庭有关的,例如:你吃饭了吗?你几个孩子?等等。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常常以为重视快乐是很肤浅的,实际上快乐是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终极目标或价值。丰衣足食、金榜题名、成名获利等等都是工具价值,也是可能的快乐来源或工具之一。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人过去贫穷,能够吃饭就是很大的快乐。

其实,获得快乐的工具或来源很多,但首先我们必须重视快乐的价值。

快乐的来源很多,名利双收、丰功伟业可能导致快乐,但是不是快乐的保证因人而异。有人却认为平凡生活才是快乐的来源。

一次,美联社的记者去采访杜鲁门总统的母亲,当他问总统母亲:“请问您的儿子在哪里?我希望能采访他。”那位母亲说:“请问您要采访哪一位?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是做总统的那个,那么,他在白宫;如果是种土豆的那个,那么他现在就在地里挖土豆。”记者惊愕地问总统母亲:“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是怎么想的?”“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十分自豪。”她平静地回答:“是的,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骄傲。”这位记者惊呆了。因为他想不到杜鲁门总统的母亲会这么说,从中他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博大胸怀一自己的儿子无论做什么,都是快乐的,都是值得骄傲的。

是呀,这是一位母亲的胸怀与境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家长又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女儿,好好学习,如果你读不好书,将来就只能去捡垃圾。”

“儿子,好好学习,如果你读不好书,将来就只能去冲厕所。”

“女儿,好好学习,如果你读不好书,将来就只能去擦皮鞋。”

“儿子,好好学习,如果你读不好书,将来就只能去端盘子。”

“充煤气”“蹬三轮”“修车子”“卖报纸”……

这些最不该说出口的话,却被我们的家长常常挂在了嘴边。

其实快乐生活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因什么而快乐则人人不同。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的便是: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快乐。

快乐的目标是人生不变的追求,但是除了因人而异,却也因不同的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快乐来源,如果你问一下你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他们可能会说:“最快乐的事是身体健康。你爸妈感情好,事业顺利,你用功听话……”而你快乐的来源呢?功课好、压力少等等都有可能。

不管你的快乐是什么,你都需要诚实待己、怡然自处。也就是说你得做好分内的事,但不强求、不敷衍。你能跟自己相处,跟别人相处。你不做作、不虚假。相对的,你纯真踏实。

快乐生活的人也需要规划人生、努力完成梦想,却不强人所难,做自己所能做的事。因此,这些人也可能成名、获利,但都是努力的结果,他们的快乐并非来自名利,而是怡然自处,随缘顺性,努力勤奋。

我总是想,哪一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否真正告诉孩子,平凡也快乐!

猜你喜欢

好好学习成才理想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童星向上》主题曲
方便面吃得过头了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