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画写意体系与西方表现主义对比的一点思考

2009-10-12

职业·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蒙克表现主义浮世绘

谭 灿

逼真地再现物象,并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绘画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人的精神产物。人要充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性灵,表达情感,就必须突破刻意模仿物象的阶段,因为刻意模仿物象必然会束缚人之性灵的高度发挥。只有摆脱了“形似”的束缚,从“形似”中解放出来,绘画才能取得更大的自由。

以20世纪印象主义的出现为转折,到20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派绘画冲破“形似”的束缚迅猛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派,如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表现派、抽象派等等。

一、中国画写意体系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共同艺术追求

西方现代绘画不再受透视、解剖、光的约束,不再刻意模仿物象,而是追求个性的解放,强调主观精神,向着更自由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画中的写意体系与西方表现主义的追求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1. 形式层面

中国画的写意体系与西画中的表现主义对于生活中对象的描绘都不是完完全全的再现,而是更注重形象的表现,注重主观本体的自身体验。人的视觉分两种:一种是外在的物象,是直接用眼睛看到的;另一种是内在的,是心里的,如梦、幻觉、记忆、想像等,这种内在的视觉形象统称为意象。绘画不能以像对象作为标准,但也不能以不像对象作为标准。柏拉图也认为,以模拟为能事的绘画,远不如哲学,甚至不如诗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国画中的写意体系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进行提炼、概括,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与表现主义一样是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的“意”的表达与表现,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再现。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单从表达物象的真实感要求,是并未达到的,但从表现某一形象的本质特征来看,则是达到了。它是画家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相互交织的产物。中国画的造型观念,齐白石用极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似与不似,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宋人梁楷继承前人的成就并灵活运用,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其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中国绘画的基本语言是线条,笔墨可以归为线条的一种,写意体系的造型、表现与书法有着密切关联,文字也是线的艺术文字的“形象”。中国画的“意象”,齐白石的“似与不似”都是对中国画造型观念的概述,而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克里姆特、席勒、凡高等也非常喜爱对线条的运用。因为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线条,所谓线条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出来的,是画家的主观精神的外化和载体,也是画家性格的体现。画家勾画线条并不在于线条本身,而是要借此体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体悟。

2.精神层面

不管是中国画的写意体系,还是西画中的表现主义,画面的形象都更注重精神气质的传达和表现,甚至于形象仅是意的载体。中国画中的写意体系强调“以形写神”,重视“写”字,“写”就是书写之意,“渲泄”意念,用线造型的中国画方式,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精神因素,“写”出作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表现主义画家认为,画家的创作动机是出于画家个人的“内在需求”,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艺术意志”,它是先验的、自发的和自由的。表现主义所说的艺术意志,强调的是表现,绘画的目的在于表现这个“意志”。表现主义中的形体、颜色、用笔,通过画中的一系列符号传递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也是为了表达情绪,传递精神和思想。也就是说,不管是中国画的写意体系,还是西画中的表现主义,画面的形象都更注重精神气质的传达和表现,客观外在的形象则处于从属地位。画面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写神,写意的载体既可以“运实入虚”创造“画内意”,又可以“运虚入实”创造“画外意”。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一个朝你迎面而来,是一个面似骷髅,双手捂着耳朵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着的人,像恐怖而疯狂的梦魇!他蜡黄、消瘦的脸和弯曲的身体被背景中缠绕的线条吞噬,背景中的大海、陆地、天空都被波浪般的血红线条所淹没,画中之人似乎已经无路可逃。画面中的颜色和线条是如此疯狂,空气中强烈的红与蓝,风景中的红、黄、蓝、绿,色彩与线条所产生的动感令人如此不安,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的尖叫。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二、中国画写意体系对西方表现主义写意意识的影响

毕加索称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就是指中国画的写意体系。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绘画语境当中的二者的形成又有所不同,后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启发。

1.自然环境和精神理念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和精神理念产生不同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风貌。如西方人的立体意识是与“身”俱来的,首先他们长得很立体,如果我们东方人和他们站在一起,会强烈地感受到东方之所以产生平面艺术也绝对是天地造化。

正因为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中国画中的写意是源头上的,本质而彻底的;与西方表现主义的阶段性需要又有不同,而后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启发。

2.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以抒情言志为特征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和具体表现,一来这是老庄、孔孟哲学思想的高度凝聚与体现;二来是因为中国画主要使用毛笔和水墨等工具,不能够准确地描摹物体的形状,只有强调作品的“意境”;同时,也与作画者主要是文人,而不是专业画家有很大的关系。五四以后,许多中国画家学习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技法,但是“写意”的根本特点并未改变。

3.表达情感的需要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画家长期以来只画他们眼前看到的东西,尽可能忠实地再现自然,直到20世纪,表现主义出于寻找宣泄途径和表现被压抑的内心情感的需要,才进入东方式的个人主义的表现方式中。凡高的画和东方意境很接近,他最初去法国南部为了找寻日本浮世绘的光影,而浮世绘手法上是表现主义的,是东方思想开出的另一种花。浮世绘无论在构思、布局上,或者在技巧方面都与中国古典绘画有着明显联系。浮世绘“肉笔画”中明快的调子、纤细柔和的工笔画线条,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气质。浮世绘版画直接受到中国明朝刻本书籍的影响,彩色套印版画技术更是造就了浮世绘的夺目光彩。毫无疑问,中国绘画确立了浮世绘的审美样式,影响了浮世绘的产生,可以说表现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画中的写意体系与西方表现主义在形式和精神上有一致性,在写意意识的形成上又有差异。这种一致是人类的共同精神需求,而差异则反映了东西方人在生理和文化心理上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差异性的绘画语境。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蒙克表现主义浮世绘
蒙克与《呐喊》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蒙克的《呐喊》
浮世绘
浮世绘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