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文化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

2009-10-12

对外传播 2009年6期
关键词:国家文化

韩 松 平 川

国家形象

从文化细节上流露出来

外国人常常喜欢通过文化看一个国家的形象,但有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对外报道中却较少描述,比如建筑。用建筑文化来表现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是一种报道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文化细节或者符号,往往能够直接反映一个时期国家的具体特征。我们发过一篇稿件,文中提到了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那原来是一家苏联和东德援建的军工厂,现在是艺术区。英文改稿专家批注,稿子中为什么不具体描写建筑?周围有什么房子?俄式的厂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留下了什么痕迹?那么,联想到2009年和2010年中俄互办语言年,如果除了语言本身之外,也能写一些留存在话语体系中的建筑——它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相信能做出比较有深度、有趣味的东西。所以,稿件中也要注意文化符号的选择,而国家形象是与诸如建筑这样的细节相关的。

文化有时表现在政治的高端场合中。总的来讲,国家形象与文化的关系已是越来越密切了。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到美国访问,便有文化的穿插。比如,章子怡到白宫出席欢迎会;在布什给胡主席准备的宴会上,胡主席旁边坐的是关颖珊,一个华裔,美国的花样滑冰冠军。这大概是有讲究的,最后通过记者的照片和文字传播,似乎使人感到美国人的安排还比较有情调,能拉近关系。而只要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政治家也常常用文化的穿插来展示国家形象。比如,温家宝总理在公开场合吟诵的古诗。至于举办文化年、设立孔子学院、振兴国学等等,也都是突出了我们文化的一面,显出了文明古国的温文尔雅。

外国媒体通过文化看一国人民是否精神上活得舒畅和自在。1992年,崔健在北京市的允许下复出,举办个人演唱会,外国记者很关注这件事,认为表现了中国在邓小平南巡后的某种宽容态度。那一年,还有圆明园画家村的画家在北大搞画展的事情,其中有波普艺术,画的形式涉及政治,但这事北大团委也批准了,法新社也采访报道了。我们也写了稿子,对外部发稿中心犹豫了一阵,才签发。现在这样的报道,能不能报,仍然会存在一些争议。但总的来看,当年几近于活动在地下的先锋艺术家们,现在已成了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是我们争相报道的对象。实际上,外国人有时通过文化上的反应,来看一个国家的开放和宽容的尺度。他们习惯上觉得,你是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是不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国家,是不是一个理性和宽容的国家,是可以透过文化来观察的。

那么,中国的文化是什么?中国人的形象是什么?以前,是礼仪之邦,但这些年,在国际上,我们常常展示出不太良好的形象,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等。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这方面的行径受到了大力遏制,但也没有完全好转。再就是外国人提到中国文化,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武术和中餐。中国人一个是会打架,一个是会吃,因为华人在世界上推广最多的,是功夫电影和饮食文化。但我们现在逐渐有了一些别的,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展示,让很多外国人感到吃惊和意外。

改变旧的中国形象,自然要靠文化的崛起,要靠社会中产生新的文化元素,然后外宣才能有内容。以前,温饱没有解决,文化谈不上,连媒体上的文化新闻也常被视作边角料。但如今,人们随着温饱得到满足,精神需求上升,文化有了市场,特别是新富人群,文化消费已是其生活的重要部分。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做过一项调查,中国商务人士最爱看的新闻是社会新闻(而不是与他们利益攸关的经济新闻),他们最经常阅读的休闲类杂志中,《健康之友》高居榜首。这些都涉及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我们在结构上、品种上和内容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影响中国形象

的对外文化报道题材

一个国家有没有文化,首先是看你有没有文化名人。与国外比较,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在文化报道中还不太关注自己的文化精英,一报道名人就常常认为是炒作。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国民中的文化气息不够浓。

为什么要关注文化名人?《时代》周刊封面大多是人物,因为这家杂志的编辑相信伟人创造历史。它有一个报道模式,就是文章都是从人物开始。它以前觉得中国的历史也是伟人创造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上封面。2005年又让毛泽东上了封面,但已是文化的毛泽东了,在毛泽东的中山装上打上了路易·威登的品牌。但后来又有了变化,他们也关注中国百姓中的明星,把李宇春、姚明、刘翔登上封面。我们也有人提出,要报道名人。但是,操作上仍不到位,特别表现在对社会上涉及文化名人的现象,反应迟钝,或者有禁锢,怕被人说成是“炒作”。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对外报道中,我们可以尝试多报道一些文化人物,从他们的生存经历,折射这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也许,这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吧?

重大文化事件是国家形象的窗口。比如,2009年的圆明园兽首拍卖,就是一个很大的事件,其中对外传播的趣味是非常多的。但外宣工作者并不都那么反应敏感。

热点文化现象展示了国家的基本生态。比如语言。路透社曾经长篇报道《疯狂英语》,写李阳,把那种疯狂写得很真切也很深刻。记者大概想说,共产主义国家的下一代,用英语思维,会带来什么?现在,美国人认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他们关注中国在全球推广汉语,并且特别注意其中的经济问题,因为中国是以经济大国显示于世人的,如果再加上文化,会怎样?美联社曾在发自堪萨斯州的一篇稿件中,提到堪萨斯大学开设美国第四所孔子学院,是中国教育部推广的。文章说堪州与其他州相比,有了孔子学院,就更有竞争优势,尤其是当中国成为一个领先的世界经济力量时。堪州对中国的出口额在中国居第三位,并在北京有办事处。我们也注意到,在金融危机来到时,外国的不少媒体报道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文化市场的情况。

我们还要关注既是事件也是现象的东西,它们多半反映了一种民族和社会思潮。《三联生活周刊》曾做了纪念邓丽君逝世10周年的封面文章,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主题。邓丽君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她在那个时代,用一种来自异乡的歌声,打开了观念的大门,因此,老百姓称,中国改革开放实有“二邓”的功劳,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邓丽君。《时代》周刊还做过电影《星球大战》的封面文章,这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变化。读者希望看到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面深入的解释。从《亮剑》到《潜伏》,收视率都极高,这里面可以解读出什么样的国民心态?2009年4月,一些外媒从上海报道,一出关于卡尔·马克思的歌舞剧正在排练中,中国人要把《资本论》搬上舞台,还要使用卡通和新媒体,并借鉴日本电影《罗生门》的手法,来表现工人们的不同观点。导演说将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以一种时尚有趣而且有教育意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影响国家形象的文化报道题材太多了,除了建筑和语言,还有宗教、时尚、服饰、学术、小说、诗歌、出版、休闲、文物、考古、著作权、民风民俗等等。此外,科技带来的文化革命,比如数字广播就会改变很多东西。再进一步,科技本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文化,便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宇宙本身是艺术的,它是美的,也是简单的,因此,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但我们在报道中研究得很少。

最后,是媒体本身。媒体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媒体不能冷漠,要能促进正面的国家形象,这首先体现在它的透明度上。汶川大地震,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媒体空前透明的一面。长期以来,对外报道比较重视一些技巧,如包装导语标题什么的,这很重要,但是,人家更看重的,还是你报了什么,有没有说真话,对人类的基本际遇有没有怜悯心。

(作者分别来自新华社对外部和武汉电视台海外中心)

猜你喜欢

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