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

2009-10-09胡小娟赵国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加数小棒王老师

王 岩 胡小娟 赵国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第4单元。

教学目标 :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感悟乘法与加法一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作用,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假期你们都去哪里玩了?

生:我去了泰山。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利用短暂的假期亲近自然,开阔视野。有一群小朋友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了游乐场,玩得也非常愉快。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

生:我看到了摩天轮、小火车、过山车。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自然亲切地切入主题。】

师:在游乐场里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快跟你的同桌数一数每种游乐项目上都有多少位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样数的。

生:摩天轮上面有20位小朋友,我是4个4个数的,一共20位。

师:你数了几个4?

生:我数了5个4。

师:加法算式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4+4+4+4=20。)

师:谁愿意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生:我数了小火车上的人数,是3个3个数的,一共是12人。加法算式是:3+3+3+3=12。(教师板书算式。)

生:我数了过山车上的人数,是2个2个数的,一共是12人。加法算式是:2+2+2+2+2+2=12。(教师板书算式。)

师:(小结)哦!你2个2个数,你3个3个数……看来大家都是几个几个数的,数数的能力可真不一般!

【设计意图:在游乐场这个学生熟悉的环境里发现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二、自主探索

师:快睁大你的眼睛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的加数都一样。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加数都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连加法。

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吗?(是。)你们可真善于发现问题。是的,像这样的加数我们就叫它们相同的加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就叫它个数。(教师板书:相同加数、个数。)

师:(手指着第一个算式。)这个算式里相同加数是谁?有几个?我们就可以说成6个2相加……

师:(小结)你们说对了,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就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师:这个游乐园里不仅有游乐项目,还有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摆一摆乐园”,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摆小棒!

师:对呀,他们在用小棒摆图形。数数你们很在行,不知道动手能力怎么样。想不想跟他们比一比,摆一摆?同桌合作,一个摆图形一个在练习本上写加法算式进行记录。

一次摆:请你摆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同桌写几?

二次摆:请你继续摆,一共摆2组这样的图形。你摆了几个几,用了几根小棒?算式?

三次摆:一共摆出4组这样的图形,你摆了几个几?算式?

四次摆:不错嘛,摆的同学干净利落,写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合作得很好。王老师挑战你们。请你们一共摆出35组这样的图形,一共用多少根小棒?

(教师巡视情况,学生有的摆得很认真,有的露出了苦恼的表情。)

师:孩子们,快坐好。我作为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我想问一下刘同学,摆小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怎么看你的表情这么痛苦?

生:老师,摆不下了……(还有什么感受?)

生:老师要摆的太多了……

师:(采访黑板上的同学)我还想采访一下写算式的同学,王同学写算式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生:写不下了……

生:写的太多了,太累了。

师:如果老师让你写100个3你还写吗?(学生的小手直摇。)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摆小棒巩固了几个几相加的新知识。当学生要摆35组这样的图形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不方便、麻烦。从而引发学生寻找简捷方法的需求。这里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三、初学乘法

师:是呀,这样写下去可是太麻烦了!我们以黑板上两位同学合作的为例,你们有好办法使它变得简捷吗?

生:可以在加法的底下写35就表示35个3相加了。

师:这样表示确实简便多了。

生:用大括号表示35个就行。

生:用乘法表示。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乘法?

生:爸爸妈妈教过。

师:随时请教长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是呀,我们先辈跟你们的感觉一样,经过很长时间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乘法。你们听……

(课件:乘法的历史。)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

师:你会把第一个算式改写成乘法吗?

生:写成2乘6。(教师板书:2×6。)

师:说对了,这就是乘号,你们看乘号像什么?

生:像字母x。

生:像加号横过来。

师:观察得很细致,写乘号的时候我们先写左斜,再写右斜,跟老师书空。(学生书空。)读作2乘6等于12。(学生开火车。)也可以写成6×2,读作6乘2等于12。

师:(追问)你们知道2和6,分别表示连加法算式里的什么?

生:2是加法算式里的相同加数,6是个数。(师追问谁的个数。)2的个数。

师:谁愿意再说一遍?

师:好,现在你能够把剩下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在你的答题卡上写一写。(注意写乘法算式时乘号要比数字小一些,同时找一个学生板书。)

生:4×3,3表示相同加数,4表示3的个数。

生:5个4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4×5或者5×4。

师:现在谁把黑板上这个长长的算式变短?

生:3×35或者是35×3。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喜欢加法还是乘法?

生:喜欢乘法,因为它比较简单。

师:是的,像这样求几个几相加的算式,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本处的教学重点落在了怎样读乘法、写乘法、了解乘法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扎实乘法基础知识的过程。】

四、拍手游戏

…………

五、数学乐园

师:玩的高兴吗?我们在玩中又巩固了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新知识。想不想试一试自己的本领?好,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拼图游戏。只有靠大家的力量才能够把这幅图拼好,准备好了吗?(出示有梯度习题,略。)

…………

师:同学们,送给你们《北京欢迎你》,在这优美的乐曲中我们的课已经结束了。孩子们,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就会看到生活中还有好多乘法问题,回家收集吧!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基础题中(第一关)让学生扎实基本功。在变式题中(第二关)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知识。在拔高题中(第三关)让优生有更高的学习追求和发展空间。在拓展题中(第四关)让学生开拓数学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

今天的主题是解读教材,促进实效。针对这个主题本课我要反思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今天这节课的得与失,而是我经历几次试教后的思考。

在网上备课室里,我曾经提出了我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那就是:

1. 如何解决思维密度不够。

2. 如何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找到教学的起点。

3. 本课如何解决知识信息量小的问题。

问题一:思维密度不够。

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问是课堂中最真实的资源,而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空间大小直接决定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暴露的程度。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在乘法的引入部分设计了3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游乐场的主题图感受几个几个数数,渗透几个几。第二个板块:通过摆图形感受几个几相加,同时引入连加法,感受相同加数。第三个板块通过设计情境感受连加算式的麻烦引入乘法。课后交流的过程中市教研员杨瑞松老师提出: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步骤清晰连贯,但课堂是不是稍显沉闷。一语道破我心中的困惑,是呀!这么清晰的思路学生为什么思维不活跃?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王宏老师指出:教学过于细化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于是,我重新设计:把以上3个板块合并,充分利用主题图,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调动学生的思维。于是呈现出刚才的教学效果。

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思考。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突出主导性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励——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

问题二:起点了解不足。

有时上完了整节课,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面对未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失误的原因,忽视学生真实的水平。我们不妨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就是在备课时多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果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点拨和引导我们学习;如果我是学生,会对哪些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如果我是学生,哪些知识我已经了解了。通过一系列的换位思考,就会多为学生考虑一些,多在一些方法和指导上考虑一些,多为未来的教育留一些空间。

就像《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地走进课堂,在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乘法这一概念,甚至已经会应用。面对如此的状况从头教学会显出教学的尴尬,同时浪费有效的40分钟,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漠视这种学情,应该就着学生的学习基础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已知,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乘法的读法、写法以及乘法的意义更为恰当,从而也成就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问题三:知识信息量小。

在课堂中应充分地利用宝贵的40分钟给学生以最大的知识信息,使他们获得广博的知识。有时教科书中一节课知识信息量可能达不到我们所预设的。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用来充实课堂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比如说本课在练习的设置上:我渗透给学生关于乘法的信息是小红花的奖励中、巧克力的排放、拍手的游戏中和生活中寻找乘法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乘法,乘法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在有效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往往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数学更广阔的天地。教师要用大的数学观、教育观去培养学生。

评析:

王老师的课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其中有两点给我感受最深。

一、读懂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

体现在课的伊始情境创设上,王老师这样说:“一群小朋友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了游乐场,玩得非常愉快。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上来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最有必要一提的是王老师又对教材资源作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之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王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4次摆图形,第一次摆出一个喜欢的图形,数数用了几根小棒。第二次继续摆出1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第三次再摆出3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直至第四次老师要求摆出35个这样的图形,将要摆几个几?同桌写算式……这样有递进地设计摆图形的活动,然后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摆不下了,太麻烦了,太累了!)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就顺势出示了乘法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的课题。而我注意看了教材,体会乘法的简便性是在例3中才出现的,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地机械讲解,而是在与学生共同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

二、使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王老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的表达方式。从加法中只关注整体里的具体数量,到关注整体的个数,促使学生思维视角发生变化,促进了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我想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做”出乘法。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功体验,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你真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家们跟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另外,本节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2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受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影响,学生习惯用加减法来理解计算事物,对抽象的乘法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时,王老师创设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如拍手游戏、拼图游戏、摆小棒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此同时,课堂内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觉得本节课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是练习题的设计。除了基础练习,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改写之外,能否加入生活中的乘法。比如:“药盒上写道:10片×2板,猜一猜是怎么放的?”其实王老师在网络教研的初稿中就有这样的设计,可今天却没有用。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王老师是让学生从加法入手,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固定在摆出使用相同数量小棒的图形,因此只出现了王老师想要的含有相同加数的加法。我想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去摆,一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类是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一类是加数不同的加法。对于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而对于加数不同的加法却不能改成乘法,我觉得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加数小棒王老师
分解加数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巧移小棒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