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赤壁》中语言运用的得与失

2009-10-09宋颖桃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人物赤壁音乐

宋颖桃

[摘要]电影《赤壁》以其恢弘壮阔的场景和“经典暴力美学”带给观众一场强大的视觉盛宴,对观众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其语言与其画面一样也令人耳目一新。《赤壁》中语言运用有得有失,其语言运用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和音乐语言;其失败之处则在于望文生义、篡改古语以及演员先天的语音条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赤壁》;语言;人物;音乐

因为先前的大量宣传与炒作,电影《赤壁》自上映以来,备受关注,截止8月底已经创造了5亿多元的亚洲票房纪录,对于该部电影,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智。盛赞的认为吴宇森所擅长的“经典暴力美学”在《赤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雁行阵、八卦阵也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t批评的则认为影片剧情拖沓冗长,文戏薄弱、人物刻画平均用力、电脑特技制作粗疏幼稚。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电影《赤壁》除了带给我们一场视觉的盛宴之外,从听觉上,《赤壁》的语言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其语言的运用也是有得有失。

一、《赤壁》中语言运用的成功之处

电影《赤壁》中语言运用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和音乐语言。

1,《赤壁》中的人物语言

(1)幽默诙谐,轻松洒脱。电影《赤壁》中的人物语言一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凝重与严肃,充满幽默诙谐与轻松洒脱,甚至带有调侃的味道。

鲁肃带诸葛亮去见周瑜,诸葛亮评价说周瑜的雁行阵过时了,周瑜反问诸葛亮时,诸葛亮说:“不愧是都督,这么远都能听到。”

周瑜看到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故意问他;“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还要扇扇子?”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需要时时保持冷静。”

在周瑜和诸葛亮以琴会友之后。小乔对诸葛亮说:“谢谢先生!周郎已经很久没有抚琴了。”诸葛亮回答:“我也已经很久没有这么不冷静了。”

诸葛亮、鲁肃跟着周瑜赶来看马难产。小乔不认识诸葛亮。鲁肃介绍:“这就是诸……”停顿片刻后继续说“诸葛亮先生”。

很多观众认为,《赤壁》属于历史题材的大片。应该是比较庄重的,语言不应该如此荒诞搞笑,这样的台词在迎合现代观众口味的同时削弱了整部戏的历史庄重感。笔者认为这样的语言出现在电影《赤壁》中,自有其价值与意义。其一,“电影可以关照历史,但绝不是刻板的复制历史,电影可以叙述历史的严肃,但并不非得严肃地叙述。”很明显,导演在电影中不是想重现历史,更不想照抄电视剧《三国演义》,而是想在关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带给观众一次新的视听感受。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是庄重,因此,以往历史剧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倾向于单一平面化——高冠峨带,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在电影《赤壁》中导演试图打破这种定式,他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解构历史、解构传统、解构经典,“注重对普通人性的捕捉与描绘,注重对鲜活生活的反映”。英雄人物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因此他也必然具有普通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幽默诙谐与轻松洒脱也在情理之中,这样的语言突出了英雄人物的人情及人性的多样化。

其二,《赤壁》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自有其商业片的特点。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这样的发泄可以是多种方式的——怒目而视、开怀大笑、扼腕叹息……吴宇森认为电影就是电影,什么历史什么演义,只要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能够激发观众娱乐审美效应即可,因此,他选择了让观众发泄的方式,就是在很多场合中,在幽默诙谐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言刺激下观众为之轻松一笑。

总之,电影《赤壁》是历史题材的商业大片,历史意味着传统,商业意味着现代,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历史、解读传统,既不摆出一副圣人的脸孔进行空洞无力的说教,又不违背历史,作些只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确属不易。电影《赤壁》的语言与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2)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如果说电影《赤壁》中带有轻松幽默的语言是颇受观众非议的话,那么影片中有些意味深长的话语就的确堪称妙笔了。

甘兴的士兵偷了老农的水牛,周瑜巧妙用计放过了“偷牛贼”,同时深刻教育了全体士兵,这时,鲁肃不仅感慨:“这队兵难带”,诸葛亮随口应道:“这队兵能用。”因为军中缺粮,因此有些士兵才会冒险去当贼,经过都督教导,士兵悔过自新,周瑜的做法既整顿了军纪,又凝聚了军心,诸葛亮回应鲁肃一句“这队兵能用”意味深长,表现了诸葛亮对东吴将士的欣赏,同时也坚定了他连吴抗曹的信心和决心。

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备和孙权,刘备兵败,准备与孙权结盟,这时曹操手下的人提醒曹操要提防孙刘联盟,曹操凭借自己百万大军的强大实力傲视一切,讽刺说刘备是一个失败的人,孙权是一个失意的人,并且志得意满地说:“失败的人和失意的人在一起,能干什么?”随之引来部下将领的哄笑。“失败的人和失意的人在一起,到底能够干什么?”这一句耐人思考,影片的情节给出了我们答案。失败的人要和失意的人联合起来,失败的总结教训。迈向成功;失意的认真思考,寻求出路。失败和失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骄傲轻敌与失去志向。

2,电影《赤壁》中的音乐语言

除了人物语言表现出以上两个鲜明的特点外,电影《赤壁》中对音乐语言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典型的两例就是牧童吹笛和瑜亮合奏的片段。

周瑜正在练兵之时,突然山坡传来一阵笛声,婉转悠扬、清脆悦耳,将士都驻足屏息凝神静听,随着笛声,影片的画面切换到了江南的美丽风景中。青山绿水、峰峦叠翠、白云缥缈,“真是人间仙境”,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清新隽秀,如诗如画。

诸葛亮到赤壁的目的是要说服周瑜孙刘联军,共同对抗曹操。但是在这里导演改变了方式,没有用通常的言辞,而采用了以琴会友的方式,周瑜邀请诸葛亮与其合奏,古琴由婉转舒缓到昂扬奋进,再到激越雄壮。虽然谈奏时两人不交一言,但“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切尽在“琴音”中,双方的思想通过琴音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精致巧妙。

二、《赤壁》中语言运用的失败所在

如果说以上方面是电影《赤壁》中语言运用的成功之处,那么《赤壁》在语言运用上的败笔也是显而易见。典型的例子就是孙尚香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的荒诞台词,这一句显然是篡改古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来的。修改固定用语首先要深刻理解其含义,其次要分场合看情况来对待。改得好就能出彩,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反之,就会弄巧成拙,滑天下之大稽。影片中蔡瑁、张允带水师前来投降曹操,增强了曹操的水军阵容,曹操灵机一动,把“如虎添翼”改为“如虎添蹼”,观众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觉得有新意。但是“天下兴亡,匹女有责”这一句就显然是败笔了,因为影片中的人物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出自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之口,意思是说天下的兴亡,普通老百姓都有责任。“匹夫”在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普通老百姓,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是后一种意义。“匹女”的改法显然是因为望文生义,曲解了原句的意义。由于影视语言作为一种媒体语言有其重要的宣传示范作用,因此编剧导演在编导台词时必须慎之又慎,如果一旦出现疏漏,不但会闹出笑话,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而且也会给人们正常的语言文字使用和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以上方面是就电影《赤壁》中静态的语言本身来分析,那么从动态的演员表演来看,影片中港台演员的演技的确不错,但受港台发音的影响,语音存在先天性的不足,演员说话时给人的感觉总是轻飘飘的,缺乏底气,在很多场合少了应有的沉稳、庄重、雄壮与浑厚,有时为了表现影片人物的专横与霸气,演员有意提高音调,加大说话的力度,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声嘶力竭。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观众对电影《赤壁》的语言争议颇多,而其本身在语言运用方面也的确存在一些缺憾,但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商业大片,以现代眼光来解读历史,兼顾历史和现代并注意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导演的良苦用心以及由此带给观众的听觉新感受,我们也应当予以肯定。

猜你喜欢

人物赤壁音乐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