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其动因分析

2009-09-28安高乐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孤立主义美国外交

摘要:自建国以来,美国在外交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外交态度:避免陷于欧洲纷争潜心自我发展的孤立主义外交;向外扩展其民主和道德等价值观念的集体安全主义;注重均势的实用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均势外交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起到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美国 外交 孤立主义 集体安全主义;均势外交

出于对宗教迫害的恐惧,一批清教徒逃离英国本土,来到美洲大陆的锡安山,美洲大陆本身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处于一个自由安全的新大陆,比邻又是弱国,没有面临需要抗衡的对等势力,因此,以华盛顿为代表者大多主张孤立主义。同时,这些移民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之邦,对内树立榜样,对外要输出民主,这就决定了美国在其外交政策中具有推行自身价值观念的一面,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杰斐逊和威尔逊等人的理想主义。此外,分析美国的外交政策不难发现:只有均势遭到破坏时才会使美国涉入国际政治,均势观念实际上保障了美国的安全,服务于它的国家利益,这一观点即尼克松的现实主义思想。

一、 华盛顿的孤立主义政策

虽然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但是美国仍然面临不利的国内外环境。国际上,战败的英国不甘心失败,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加拿大的英国总督也发出对美战争的信号,1794年签订的《杰伊条约》对美国来说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同时,国内也出现了激烈的派别斗争,华盛顿为此深感不安,至1796年,他发表了对全国人民的《告别辞》,宣布自己不再连任总统,呼吁反对分裂主义、地方主义,保持团结,并提出两项重要原则:在国内事务上莫要介入党派之争;在外交事务上提出了重要的孤立主义原则,“欧洲的一系列根本利益或与我们无关或与我们关系非常微小……欧洲必然经常陷入纠纷,而这些纠纷在实质上与我们无干” ,因此卷入欧洲的政治是不明智的,“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的同盟”。 他着重强调强调了美国外交应该奉行“不偏不倚”的孤立主义政策,提出美国不应“过分偏爱某一个国家”, 也不应“过分讨厌另外一个国家”,要求美国公民努力保持中立。

华盛顿的《告别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提出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性理论,把孤立主义从方针政策的层面提高到外交思想的高度,奠定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基础,以后的各个继任者都或多或少地推行着这一外交政策。

二、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时期

在20世纪之前,美国外交政策始终倾向于孤立主义。但是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以及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逐渐瓦解,美国开始逐步参预国际事务。尤其是威尔逊总统,他主张通过集体安全体系把美国的道德标准推向全球。

威尔逊率先倡议成立世界性的组织国际联盟,通过集体安全而非结盟来维持和平,他力图把美国的政治制度作为准则并扩展到全球,他主要通过使美国参战和战后用《十四点和平计划》干预国际事务来实现这一目标。

威尔逊主张美国应走上世界舞台,将其价值观推向世界并发扬光大。为了让美国参战,他把华盛顿对介入外国事务提出告诫的本意作了极不寻常的诠释,他赋予“外国”新定义。据威尔逊主张,华盛顿的本意是美国必须避免介入他人的“目的”,但有关人道之事没有一件“对我们而言是外国事物或无关紧要的”。 德国击沉西坦尼亚号,尤其是恢复无限制潜艇政策,成为美国对德宣战的近因。威尔逊在要求宣战的演说中说:“我们应为自己素来最关切之事,为民主,为小国的利益和权利,为全体自由民族结合在一起而战,以致所有的国家都可以享有和平安全,终至为自由而战。”

一战结束后,威尔逊主张以国际联盟盟约和《十四点和平计划》来规划国际秩序,但是各国对国际联盟盟约和《十四点和平计划》看法不一:美国国会拒绝批准这一计划并退出国际联盟,威尔逊在国内以此也落得个“傻瓜”的骂名;英国抵死拒绝与法国签订正式盟约;法国在未能说服英国结成传统式同盟后转向国际联盟。在英法敦促之下,国际联盟理事会完成了一项显然具有实质性缺陷的互助条款,这一条款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人们的抱怨声中走向解体,美国又重新陷入了孤立主义。

直到二战前夕,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危及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在此情况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重新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参与世界事务,向对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出售武器,并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次日凌晨宣布对日本宣战。二战结束,杜鲁门总统按照罗斯福总统的构想主导建立了联合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实行“马歇尔计划”同苏联争霸,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罗斯福之后、尼克松之前的历任总统大都是威尔逊的“信徒”,为了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念,把自己的士兵派遣到与自己无任何相关的地方,如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致使美国管得过宽,大大削弱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面临国内的反战运动国际竞争中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需要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这个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尼克松总统的肩上。

三、 尼克松现实主义的践行

到了20世纪70年代,面临国内的反战运动和国际竞争中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需要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这个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尼克松总统的肩上。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声称“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次年9月,他再次声明,“我们必须不忘掉中国;我们必须寻求机会与她谈判。” 1969年的关岛讲话和堪萨斯讲话进一步提出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美、苏、中、日和西欧),并订立了美国干涉的三大标准。在《时代周刊》专访中尼克松表示:“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会更美好,更安全。” 在此基础之上,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签署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改变了冷战的权力平衡,“它减缓了让中美两国相互隔绝达30年之久的敌意,消除了美国对共产主义在东亚扩张的担忧……这种压力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尼克松的思想可以被视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水岭,正如美国作家麦克米伦所说,尼克松和基辛格从来没有关心中国的内部事务。“同样,老布什认为中美战略关系太重要以致不能受到中国的内部违反人权事件的影响,他和他的政策组把自己看作是尼克松和基辛格版的现实主义者。” 他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减少对中国的敌意,确保邓小平和他继续合作。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上台后,也沿袭了这一做法。上台前,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克林顿指责布什姑息中国对待“89学潮”的行为,但是当他上台后,克氏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最终担忧迫使他向那些与其说关心中国的人权,不如说关心进口中国的廉价商品的商人屈服。事实证明,邓小平把美国的说法叫做“故作姿态”是正确的。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受到立国理论、历史传统、战略文化的影响外,美国的外交政策及实践还受国际战略格局、战略态势以及自身实力的影响。立国之初,美国需要避免参与欧洲列强的纷争,潜心发展自己时便采取孤立主义;一战前夕,美国工业生产超过英国,在经济上成为第一强国,需要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影响力时,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便应运而生;70年代,随着五大力量中心初露端倪,中苏交恶态势的出现,尼克松政府推行强调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笔者认为,纵观美国的外交史,不管美国是推行孤立主义,理想主义抑或是现实主义,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因素。

作者:

安高乐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猜你喜欢

孤立主义美国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英美孤立主义“每况愈下”
民族主义让全球化进程逆转了吗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探析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