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追寻与成长之旅

2009-09-28

电影文学 2009年16期
关键词:哈克成长人性

路 洋

[摘要] 成长是人类共同的体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同时也是美国文学界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在社会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中的成长经历展示了青少年从无知到有知的社会化过程,揭示了贯穿人类成长始终的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关键词] 哈克;社会道德;人性;冲突;成长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同时也是美国文学界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自从1884年首次出版至今,文学评论家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大多数评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吐温通过叙述一个不满14岁的白人男孩哈克与一个逃亡的奴隶吉姆为寻求自由而结伴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反映了他一贯持有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反对种族主义的立场。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1935)一书中评价道:“全部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书。全部美国作品都由它而出。”那么,一部能够影响几代美国文学家的伟大作品,其魅力仅限于此吗?它所蕴涵的跨域代的更深沉的心理和文化内蕴又是什么?马克吐温通过这个天真年少、不谙世事的少年的经历究竟要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成长小说

小说所描写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蓄奴制依然盛行,奴隶买卖非常普遍,黑奴逃亡时有发生。然而这些只是为小说叙事结构的展开提供了背景,马克·吐温旨在“描写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让他亲口述说他一生流浪的经历”,“追溯了哈克贝利·芬道德观念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年轻人从天真到成熟的传统的发展历程”。所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一部经典成长小说。成长是人类的共同话语,我们无法拒绝成长。但是成长的过程又是痛苦的。青少年时期是我们人类成长必经的关键时期,而不同时代的青少年面临的困扰都又有所不同,所以成长就是一个永远充满新意和活力的文学主题。马克·吐温让哈克到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游历,经受各种磨难和考验。从最初的天真烂漫到其间的迷茫、痛苦、挣扎直到最后的顿悟,从而反映了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特有的叛逆和追求、痛苦和烦恼,也体现出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反映了人类成长过程中许多原型经验。

成长小说的成长指的是儿童“往成人跨越的时候突飞猛进的非常清楚的一个概念。是从儿童往成人跨的时候出现的一些故事和心理变化。”随着接触到的社会面相应扩大,成长期的青少年会遭遇很多困惑、面临很多抉择,自我意识随之发生突变,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意向。而来自成人、社会及传统权威的压力又让他们时刻感到压抑和束缚,外面的世界又在吸引着他们。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希望能够挣脱这个束缚,寻求自由和自主,于是就有了反叛、出走、流浪等等事情的发生。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哈克的成长历程与成长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致的,即诱惑一出走一考验一迷惘一顿悟一失去天真一认识人生和自我,从而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成长经历这一文学原型。

二、冲突中的成长

马克·吐温选择流浪儿哈克颇有深意。哈克有父等于无父,整日与孩童为伍,游荡于山林之中,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更谈不上什么教养,因而社会化程度很低,社会规范、传统文化的种种信条在他身上的影响很少,让他更多地保留了纯真的儿童本色,也使得他对文明社会产生了质疑、叛逆和反抗的心理。哈克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刻板的文明规矩的厌恶和反抗,朦胧而执著地追求自由和独立。道格拉斯寡妇这位体面的小市民努力要把哈克这只“可怜的迷途的羔羊”改造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文明人,种种清规戒律让尚处在“自然人”阶段习惯无拘无束的哈克处处感到压抑和束缚。他说:“道格拉斯寡妇,她认我作干儿子,说要教我做人的规矩;可是只要想想这寡妇为人处世有多古板,多正经,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待在她屋里真是活受罪;所以到了我再也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溜啦。”而酒鬼父亲的虐待让哈克下定决心逃离。于是,他精心谋划了一起“谋杀案”,让所有人都断了寻找自己的念头,借此挣脱文明社会的束缚,摆脱父亲的压制,去过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这只不过是他经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冲突的开始。

哈克在小岛上巧遇吉姆,两人结伴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开始了追寻自由的旅程。一路上密西西比河两岸呈现在他眼前的是普遍存在的拜金狂热、家族之间的血腥械斗和骗子的无耻与贪婪,哈克逐步认识到成人世界的无聊、冷酷、丑恶。其间社会道德规范与人性多次在他内心引发激烈冲突,哈克不得不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取舍。每一次的冲突与抉择都使他进入生命的一种新状态,获得有关人生必需的知识、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

在杰克逊岛上,哈克得知吉姆出逃之后,他发誓要为吉姆保守秘密,哪怕别人叫他“下流的废奴主义者”,因为他“是不回那儿去了”。此时哈克仅仅把吉姆看作一个黑人玩伴,在吉姆面前拥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和吉姆在雾中失散重聚后,他天性使然作弄吉姆。吉姆责备他的同时流露出对他的深切关爱,使他对吉姆肃然起敬:“他说的已经够了,够叫我觉得自己多么卑鄙,我恨不得吻他的脚”。尽管如此,社会规范的影响还是让他斗争了足足15分钟才终于鼓足勇气向吉姆承认了错误。这个时候,他对吉姆有了一种不知不觉的尊敬与认同,同时民主和平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在他内心萌芽。

哈克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社会环境的熏陶也让他继承了黑人奴隶的命运由他们的白人主人任意支配的传统观念。当吉姆因废奴城镇凯劳的临近而兴奋不已,计划未来时,这种种与当时社会规范相左的言行让哈克心里越来越难受。社会道德准则开始发挥作用,他决定到岸上去告发吉姆。而吉姆对他真情的表白又让他泄气,他“自己也拿不定这次上岸去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当他遇到了那些猎奴人,哈克在社会道德良心和天性之间犹疑不定,“想一鼓气说出来,可是我够不上一个男子——胆量还不如一只兔子。”最终善良的天性和吉姆的友情占了上风:“我知道我越来越泄气,索性不干了。”他谎称船上有人害天花支走了猎奴人。然而,哈克内心的冲突还在继续。成人社会的种种暴力和残忍他不甚明了,解答不了这问题,但是内心的纯真和善良却能够给他指引方向。于是,他决定以后有事就看当时怎么方便怎么办,因为他还不是个成年人,不用像成年人那样行事。在这次胶着的社会与个人的冲突中哈克最终选择了顺应自己的天性,其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道德观和价值观向成熟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哈克内心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他们遇到国王和公爵两个骗子后。起初为了吉姆,加之他那精灵鬼怪调皮的性格,哈克没有直接揭发两个骗子的行径还偶尔参与其中。然而,两个骗子穷途末路,卖掉了吉姆。哈克又一次

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一方面,社会道德再次抬头谴责他帮助黑奴逃跑,“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要下地狱去受煎熬,于是他决定写信给华珍小姐告知她黑奴的下落以求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在大河上的漂流让哈克和吉姆感情日渐浓厚,心理上更加接近,回想起吉姆对他的体贴、疼爱和由衷的感激,哈克再次犯难,他“几乎屏住气,琢磨了一阵”,终于善良天性战胜了社会道德,他下定决心:“好吧,我就下地狱吧。……一不做,二不休,要走就走到底。”至此,纯真战胜了谬误,善良战胜了邪恶,人性战胜了社会道德和上帝,甘愿入地狱的人性发出夺目的光辉。经过艰难的挣扎,哈克的社会化过程得以完成,树立了自我意识,获得了新生,从而有能力去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在这以后,哈克撕掉信件,开始了营救吉姆的活动并想方设法去除他的奴隶身份。

三、成长的引路人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社会的影响。这些成年人以或正面或负面的角色出现,在青少年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两组人物,对他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成人的正确引导。黑人吉姆在小说中就扮演着哈克的精神导师的角色,对他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尽管他大字不识,头脑简单,但是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他像父亲般照顾着哈克,用他的智慧、善良和关爱赢得了哈克的信任和尊重。起初,种族的偏见让哈克仅仅把吉姆当作流浪的玩伴并且搞恶作剧戏弄吉姆。而吉姆的真情使哈克羞愧难当并勇敢地道歉,一个白人向一个黑人道歉本身就说明了哈克开始跨越种族偏见的樊篱。到后来两人几经离散重聚,吉姆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愿意为哈克牺牲一切的美好品质,时时感动着、影响着哈克,他把吉姆也当作朋友、亲人,直至最后当作自己的父亲,甚至不惜为救吉姆而甘愿下地狱。正如G·M-考克斯指出的:“吉姆是全书的良知,是测量一切人物的精神尺度。当两个逃亡者顺流而下时,哈克的整个道德感都来源于吉姆,并围绕着吉姆展示,他的测量能力显示了他的价值。哈克的过失意识和负疚都是他与吉姆之间亲密关系的产物——他与这位逃亡奴隶的朝夕相处,使他获得了道德上的进步。”哈克对吉姆的态度变化的过程正表现了哈克从少年到成年、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其自身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健全和增进。

生活不仅有美好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虚伪和冷酷。“国王”和“公爵”的出现则为哈克这个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了反面教育。这两个坏蛋是哈克成长过程中的“阻碍者”。他们的闯入搅乱了哈克和吉姆木筏上平静惬意的生活,把哈克从河上的生活引到岸上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起初,“公爵”和“皇帝”刚来到木筏上的时候,哈克一方面作为局外人冷眼旁观,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参与了他们的欺诈活动。这既与他精灵鬼怪、好恶作剧的性格有关;也反映出哈克作为一个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还不是很健全。正是在与这两个坏蛋打交道的过程中,哈克的口才、智慧和责任感都经受了考验。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让哈克深入了解成人社会的虚伪和欺诈,自我意识越来越明确,道德观念也越来越健全,并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在善与恶、真诚与欺诈之间进行了选择。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成为一个行动者;不再是欺骗行为的追随者,而成为一个反叛者。他把公爵骗来的金子藏进棺材里,又向曼丽·吉恩小姐揭穿了他的所谓的“主人”,的真相,道德境界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张德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04).

[3]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日]祖父江孝男,等.文化人类学百科辞典[M].山东:青岛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路洋(1974—),女,硕士,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哈克成长人性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逼近人性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功能与人性
布哈克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