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电影中的“惊叹”

2009-09-28李慧霞

电影文学 2009年16期
关键词:侵略者南京

张 明 李慧霞

纯本土投资8 000万的影片《南京!南京!》自全国各大影院公映之日起,又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走进观众的视野,该片题材选择的敏感程度及四天半内达到6 500万元的全国票房,无疑地使这部电影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从大众观影后的反应来看,褒贬不一。有评价称对其大为失望,有评价该片为同类题材的上乘之作,众说纷纭。而笔者则认为,导演陆川用商业片的一流技术水准打造出迄今为止最优秀的、最有力度的南京题材的电影,该片在“新锐”上做足了功夫,在很多地方体现了与众不同,惊叹之余,不妨让我们细细地解读一下影片给人们内心带来的震撼。

影片的第一个惊叹便来自于那醒目的片名。一个地名,两个惊叹号,可以理解为发自内心的呐喊,因为它足以勾起国人对70年前那痛彻心扉的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关于片名《南京!南京!》,陆川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它是侵华日军作战指挥部下达进攻南京的一句军事指令。坦白地说,军事指令显然不是中国人所关心的,重要的是南京沦陷后六周之内所发生的事件。于是,片名“南京!南京!”这醒目的重叠在一起的地名便有了历史感和悲情感,交织了国人的血泪,震碎了国人的心肺!而从此片的英文片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来看,影片主要是为了展现在这场浩劫之下,人们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无奈,而影片后半部分也正是围绕难民求生的主题展开。

伴随影片大幕的拉开,又一种惊叹由心而生:惨淡的黑白色调。仿佛进入人们视野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张张串连在一起的、真实的、动态的历史照片,

这使得该片具有纪录片真实而冷静的风格。重要的是,这个历史事件几乎完全没有色彩介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唯一有可能的就是红色——血色!而影片的摄影曹郁这样说道:“避免用太多的红色给观众造成一种生理刺激。”简单的黑白,却残酷得令人窒息,如同生死一样,界限分明,没有半点过渡。肃穆的黑白效果在艺术处理上往往能表现出彩色影片无法表达出来的意境,体现出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不需要通过视觉震撼,仅仅那残垣、尸体、硝烟已深深揪动人们的心。而这看似简单的黑白之后却凝聚了此片摄影的智慧与心血。众所周知的一部战争巨片《辛德勒名单》同样采用了黑白视觉效果,而《辛》在拍摄时采用的是纯黑白胶片的传统工艺,这种拍摄方式能够保证拍出来的一定是黑白影像。但是据影片的摄影曹郁介绍:《南京!南京!》是采用彩色胶片来拍,经过电脑处理成黑白,再用彩色胶片来印制的,这就容易产生残留色问题。而大量的特技部分必须在画面有彩色的条件下才能被电脑识别、制作,不得已选用彩色胶片拍黑白片这种技术手段。正因为如此,使得这部影片的摄影成了一大亮点,并能够跻身世界顶级摄影水平的行列。

影片的构思可谓别具匠心。陆川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的视野和格局是罕有的,他抛弃了史诗电影一贯以个人命运主线来组织全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军人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部影片中,南京这座绝望之城及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成了主角,里面的所有人物成了配角和叙事用的活道具,包括日本侵略者——角川、抵抗者——陆剑雄、委曲求全者——唐先生、救助者一一姜老师、国际友人——拉贝等,他们只是陆川眼中南京事件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一个细节。影片全长大约130分钟,影片的前四分之一是围绕大屠杀展开,刘烨饰演的国民党留守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便死去。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主要讲述的是南京沦陷后难民们的生存状态。有近十个人物线索在影片中出现,而且每条线索基本无交叉,互为平行,这导致了每个人物的展开篇幅都很小,正是由于影片人物缺少主次和人物间必要的联系,使得成就一个缜密的剧情变得渺茫,但却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纪实色彩,而从事件中各种人物的反应及命运作为切入点,也更能加深了影片的深度与广度,使其纪实性更为全面、具体。

片中日本军人角川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与以往影片中反映的日本侵略者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这位有“良知”的侵略者在体验了战争的种种之后而付出了人性的代价: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最后举枪自杀。且不说角川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笔者认为把一名侵略者作为全片的第一视角,就中国摄制的同类题材电影来说是具有独创性及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因为电影作品属于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就是构建渗透着社会文化内容的意向。此外,以角川的视角更能客观地还原这个事件的原貌。其一,作为一名侵略者,同时也是暴行的见证者,他可以贯穿整个事件的始末;其二,从角川的角度比较适宜用一种主观的视点来记录战争侵略者自身的行为,看到罪恶,与看到自己所犯的罪恶,其表现的力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影片中,角川对暴行的认识是逐步升级、深入的;其三,更能表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侵略者——或许他们也是受害者。战争过后,摧残和毁灭是必然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包括被侵略者的和侵略者的,用角川这一视角展开,不仅揭示了战争的罪恶,而且还让人们关注和反思战争的根源,并折射出战争中的人性。

影片那冷静的陈述态度是最令人惊叹的地方。虽然有幸存者在看过影片之后说,陆川导演表达的“残酷”跟他们经历的相比还是太温和了。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浩劫,但是还是觉得影片为我们展示的“大屠杀”已经能够让我们毛骨悚然了!作为中国导演,如何把南京大屠杀这一灭绝人性的悲剧还原得如此“真实”!要重演侵略者烧、杀、抢、掠等兽性行为对任何一个国人来说都是难度极大的考验与挑战。影片中那硝烟过后码放在残壁中及高高吊起的受难者的头颅、受尽蹂躏致死的慰安妇被交叉叠放像牲口一样扔上车……场面令人头皮发麻。此外,片中的死亡都表现得十分干脆,毫不拖泥带水,从楼上扔出的唐先生的女儿、被枪决的唐先生……不禁让人们质疑:什么样的战争可以让人性泯灭到此种程度?生命的剥夺如此轻易,轻易到让人心惊。

影片的庞大逼真的场面也足以令人惊叹。片中表现了很多上万人的大场面,比如反映4万人被杀的场面、难民营中人潮涌动的难民场景、南京保卫战的场景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相关报道,为了真实再现1937年在南京所发生的悲惨场景,剧组在四川重建了一个当年的南京城,占地达到1 500亩,包括当年南京城的城墙、护城河、总统府、街道等所有影片所要拍摄的景点。而片中运用的道具也非俗物,86岁的原侵华日军老兵将日军军服、军刀、军用水壶等多件文物级别的物件捐赠给该剧组。

影片在镜头的表现力上,也是相当不错的亮点。片中大量地运用了长镜头,如影片开始那长达两分多钟表现日军进城的长镜头,营造出了一种阴森的、恐怖的战争气氛,足以让人窒息。此外,最典型的一组便是一个近3分钟的用来记录唐先生被枪决的长镜头,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从唐先生死后两名日本人在对

话的一幕中能看出来,导演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构图十分精妙,前景是两名日本人在对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无任何背景音乐,压抑、安静。在影片后面姜老师的死仍然处理为长镜头,让人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角川当时的内心挣扎。除了长镜头的运用之外,影片还结合了手持拍摄方式,这也正是影片的很多画面之所以会略微晃动的原因,该片摄影曹郁介绍:“本片采用了百分之九十的肩扛摄影,这有一种记录感,让人感到很贴近、很随意。”此外,影片在展现全景式的画面时,俯拍人群的角度居多,这样的拍摄角度更能让人们获得场景的全貌;当日军入城或前行时,摄影师采用了手持的环绕拍摄,使观影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陆剑雄组织的那场巷战在拍摄的时候,镜头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推拉摇移,使得这段场景的拍摄获得了上佳的视觉效果,镜头很写实,也极具动感,残垣断壁之间的战争场面达到中国电影一个新的高度。在影片的灯光处理上,全片均未使用无源光,营造出十分真实的效果。

影片的特效给人们带来了又一惊叹。很难想象这样的特效居然是纯粹的、正宗的中国制造,影片中那激烈的巷战,足以使中国拍摄的战争场面与好莱坞大片媲美。片中枪声的制作,更是大有考究,影片主创花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仔细的考证,搭建了“声音实验场”,即在射击场。用道具枪实打,再把录下来的枪声配在片中而成,使得该片的音效十分逼真。

说到该片的音乐,与剧情等电影要素配合得十分贴切。拿影片中在难民营挑选100名慰安妇的一幕来说,配乐、构图、摄影与剧情配合得恰到好处,首先是江香君举手自告奋勇,此时的“手”采用了近5秒钟的特写镜头,略微晃动的手持推拉镜头追随演员直至其走到众人前,此时的剧情为挑选慰安妇以换取其他人的性命及生活必需品,残酷至极,而“自愿者”便成了焦点,随后另一只手缓缓举起,仍然是一个特写,在两名“自愿者”握手的一刻,背景音乐响起,哀怨的小提琴演奏慢速的自然小调主旋律,如泣如诉,似乎在为“自愿者”的命运唱挽歌,此后的三名自愿者并排站立的构图十分巧妙、唯美,以江香君为中心的虚实影像处理象征那众多被挑选的慰安妇形象,在数个水平拍摄“手”的特写之后,镜头变换呈俯拍角度,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数名“自愿者”排成两列走出教堂,战争之后难民的生命竟然要靠这众多慰安妇来维持,悲!此时观众的心绪已然不能平静了,在江香君转身回眸的一瞬,浑圆的泪珠从其眼角滑落,脸上那无奈的表情足以令人心碎,而此时的背景音乐中恰好加入了纯洁的一“人声”,伴随这点点滴滴情绪的蓄积,观众眼圈里的泪水也随之涌出。影片其余场景中的配乐也很到位,如陆剑雄被俘后,角川蹒跚地走在大街上,看着他们俘获的战利品——枪械、战俘;看着同伴对中国人的肆意虐杀;看着那颗颗高高悬挂的头颅……音乐主要采用了带有附点节奏、强弱交错的鼓表现角川内心的恐慌不安,这与手持摄像造成的晃动画面相得益彰。该片的作曲刘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的音乐力求客观、冷静、发人深省的基调。事实证明,影片的音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陆川采用的是一种纪实手法拍摄影片,所以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过多的配乐,偶尔伴随着低沉的大提琴、悲凄的钢琴、零星的竖琴拨弦等,而影片最后祭祀场景中的鼓声令人难忘,让人们感到了侵略者对生命的麻木。刘彤说说,他的创作动机源自于一段仪式性场景的影像素材,他从中感觉到了太鼓的力量,这件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乐器极大地还原了日军占领南京城的真实氛围,同时也为这仪式性的场景增添了些许严肃性。招魂幡在南京城废墟上飘动,伴随着那激昂的鼓声,日本军人步调整齐的舞蹈……景、乐、人融为了一体,而鼓乐成为联系这种种要素的纽带,为这极具华彩性的场景增色不少。

影片《南京!南京!》为我们客观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血泪史,使人们对这一惨痛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勿忘国耻,铭记战争给人们留下的伤痛。而从影片的选材到表现手法都带给人们无数的惊叹与震撼,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第六代导演不俗的实力与斐然的成绩,也让人们看到中国电影日趋国际化的希望。

猜你喜欢

侵略者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南京·九间堂
南京院子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不弯腰的习俗
生物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