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

2009-09-27

魅力中国 2009年17期
关键词:和声舒伯特和弦

赵 静

中图分类号:J6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6-096-02

摘要:舒伯特是德奥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他首创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与表现手法。他对和声色彩非常敏感,他的和声具有逻辑性,常运用丰富新颖的和声,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获得动人的音乐效果。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和声;调式;和弦

欧洲十九世纪以来,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反映了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世界观、艺术观。社会的变革,促使资产阶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特别是在手法和形式上做了大胆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古典的传统。

进入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乐派,可能是音乐史上最为自由、洒脱的年代,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逐渐突破古典主义那种严整的形式和理性的表现,音乐表露的更为开放,色调更为多变,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侧重于情感体现,音乐趋向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里刻画等特征,在和声技法上,既秉承了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和声手法,又在此基础上相继绽放出各种绚丽多彩的花朵。

艺术歌曲是十九世纪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声乐体裁,他的特点是采用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作为歌词,多用钢琴伴奏,演唱风格含蓄柔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舒伯特(1797年—1828年)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作者,他是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时期,他的音乐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深刻的思想性。

一、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

通过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发展,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这种力求多方面的刻画一个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富有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舒伯特的和声具有逻辑性,他运用大小调和各种三度调性对比以及等音调等和声手法,表述方法也很多样。舒伯特用他的艺术歌曲筑起一个新天地,创造了德奥艺术歌曲的新风格,并使德奥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文献中占有了特殊地位。舒伯特一生共创作六百多首抒情艺术歌曲,其中包括三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它被称为“德奥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对和声色彩非常敏感,他在强调传统调性之间逻辑关系的同时,更注重调性的色彩性对比,既继承了古典风格中近关系调的转换,又强调了调式的明暗对比关系,使调性更好地服务于歌词中情绪的变化和意境的刻画。为了达到各种效果的鲜明性,他更多地运用了简洁朴素的和弦以自然音阶进行,六级和弦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也很重要。他的转调是不着边际的、复杂的。总之,舒伯特常用意外和弦、突然转调和色彩性的调性对比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获得动人的效果。

二、通过大小调和各种三度调性的对比以及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来刻画音乐形象

舒伯特通过大小调和各种三度调性的对比以及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来刻画形象,形成对比式转换情绪。如歌曲《鳟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首尾两段是明亮、开朗的大调色彩,中段作了调性变化,转入小调,色彩变得柔和、暗淡,通过变化了的调性色彩来丰富旋律。前段是表现诗人的欢乐心情,尾段是首段部分旋律音型的重复,突出诗人激动、愤懑而又惋惜的情绪,因此旋律多用四、五度音程进行。在中段转入小调后,加入休止符,从同音的重复进行来刻画渔夫狡猾、残忍的形象,他还常常不经准备,突然通过三级音转到主音下方大三度上的大三和弦,如《仲夏夜之梦》由B大调转到G大调。再如,声乐套曲《冬之旅》中《晚安》一曲,开始是d小调,色彩较暗;A段间奏出现三度调性对比,A段再现时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由d小调转到D大调,音乐的色彩立刻明亮清晰起来。

又如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这也是威廉、缪斯写的一部抒情诗,舒伯特在1823年将他谱为声乐套曲。在这部套曲中开始的那段质朴的分节歌形式接近民间歌曲,曲调建立在不含变音的自然音阶上,和声以主、属和弦为主,简单的对句式结构。在《疑问》一曲的第二部分中同样出现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三度的调性转调(B大调→G大调)和同主音调式(B大调→b小调)变化,形成了丰富的调式调性的色彩对比。在《可爱的颜色》一曲中舒伯特选择了b小调,增添了这首歌的悲剧气氛,但同时,作曲家在运用了小调时,又揉进了大调的因素(升高半音的小调三级音)与小调形成了色彩的对比。他也爱在很长的段落里保持主调的同时,进行远距离的或复杂的转调,从此有力的支持戏剧性的歌词。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曲调还常用小调转入大调,极少从大调转为小调。这种调性色彩的转变是对歌曲思想情绪表达的一种有益补充。如《小夜曲》由d小调开始,后半部分转入F大调,这种调性的变化引起了音乐色彩的变化,由暗淡转入明朗,从而自然转化了歌曲的感情,生动刻画了少女羞涩而又大胆的复杂心态,歌曲结束在部分调性再次改变,转为F大调的关系小调d小调,并结束在小调的六级音上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气氛,表达了少女对甜蜜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这首歌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浓厚的浪漫色彩,这种调性色彩的转变是对歌曲思想情绪表达的一种有益补充。又如《美丽的磨坊女》中的《讨厌的颜色》,歌曲中兼有变奏和回旋曲的特点,通过起伏的曲调、淳朴的和声、调式调性的转换,从e小调升到了升F大调,含有对比段落的布局,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主人公失望、痛苦的内心世界。

三、常用不谐和的和弦来表现音乐形象

舒伯特作品中极富色彩性的和声语汇与作品内容极为协调的音乐织体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敏锐的艺术触觉和缜密的音乐思维。他常用不谐和和弦,如《魔王》这首歌曲是他1815年创作的作品,这首曲子是浪漫主义抒情歌曲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之一。在歌曲中,舒伯特多次使用导七和弦和属九和弦,运用其不谐和的和声音响色彩以及功能进行的音响效果,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及其特殊的故事情境,在开始时,音乐在G和声大调上进行,之后在第二小节织体上方声部出现了G和声大调的导五、六和弦,这与旋律减五度的进行和在主和声持续背景上共同烘托出紧张的气氛,表达了叙事者语调的转变。作者运用导七和弦的紧张度,结合演奏力度的要求,充分表现出叙事者激动地语调。同时,七和弦与主和弦进行的连续运用使肢体音乐起伏不断,生动描述出父亲抱着病儿回家的情景。

舒伯特毕生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使欧洲的专业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他的歌曲创作对十九世纪以来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将诗与音乐,歌唱的旋律和钢琴伴奏,和声与音乐织体,意境的烘托与形象的刻画上得到完美的统一与平衡,使艺术歌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舒伯特歌曲选》[M]1982,人民音乐出版社

[2]桑桐.《和声的理论和应用》(上、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

猜你喜欢

和声舒伯特和弦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