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春市昆仑气铅锌银矿床含矿矽卡岩带特征

2009-09-26孟凡德任殿举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8期

孟凡德 任殿举

[摘要]伊春市昆仑气铅锌银矿床产于含矿矽卡岩带中,铅锌银矿体的形成与侵入接触带密切相关,具有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

[关键词]铅锌银矿 含矿 矽卡 岩带 昆仑气

中图分类号:TP2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004-02

伊春市昆仑气铅锌银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翠峦区翠峦镇南西23km,经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7队详查工作,探明为一小型铅锌银矿床。

一、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概况

伊春市昆仑气铅锌银矿床处于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中部。区域零星分布寒武系下统铅山组,上二叠-下三叠统五道岭组,三叠系上统凤山屯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区域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为中加里东期混染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晚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中燕山晚期闪长玢岩及细粒闪长岩岩脉;区域构造以断裂(层)为主,褶皱次之。

(二)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铅山组浅灰-白色,厚层状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大理岩、条带状大理岩;在矿区南部和西部,出露有上二叠-下三叠统五道岭组安山质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和三叠系上统凤山屯组含角砾流纹质凝灰岩。

矿区侵入岩为中加里东期混染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分布矿区北部、南部和西部,呈岩基状产出;中燕山晚期闪长玢岩,分布矿区中部,呈岩盆状产出。

矿区构造为由铅山组构成的北西向倾伏背斜,由于褶皱作用导致塑性地层变厚,形成透镜状,早期北西向断裂被中性脉岩充填,多属层间断裂。闪长玢岩与大理岩断裂接触带形成含矿矽卡岩带。是本区主要控矿构造。

中燕山晚期闪长玢岩与寒武系下统铅山组接触,于接触带、近接触外带形成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床。

(三)围岩蚀变

该区中燕山晚期闪长玢岩侵入寒武下统铅山组大理岩、含白云石大理岩,于岩体北东、南西接触带形成厚大矽卡岩带。矽卡岩主要为钙铁榴石、透辉石组成,其次为绿帘石、黝帘石、绿泥石和石英等。近接触外带大理岩主要为蛇纹石化,矽卡岩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近接触内带和岩体南西端主要为绿泥石化、矽卡岩化、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

二、含矿矽卡岩带

全区分布3个含矿矽卡岩(化)带,现分述如下:

北东部含矿矽卡岩带:分布闪长玢岩体北东接触带及近接触外带,长200m,宽(6-30)m。走向(300-330)°,倾向南西,倾角60°±,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接触带赋存Ⅴ号矿体,近接触外带赋存Ⅴ-1、Ⅴ-2号矿体。

南西部含矿矽卡岩带:分布闪长玢岩体南西接触带及近接触外带,长400m,宽(40-130)m,走向330°,倾向北东,倾角80°。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接触带赋存Ⅳ号矿体,近接触处带赋存Ⅰ号和Ⅱ号矿体。

南东部含矿矽卡岩化带:分布闪长玢岩中部接触内带,长400m,宽(20-140)m,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60°±,赋存Ⅲ-1、Ⅲ-4号矿体。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伊春市昆仑气铅锌银矿床具有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在相邻或地质环境相同地区找矿,应对中燕山晚期闪长玢岩与寒武系下统铅山组接触带之矽卡岩带及近接触内、外带引起注意。

作者简介:

孟凡德,就职于萝北县国土资源局;任殿举(1961-),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7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