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2009-09-25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郑 懿 黄 阔

摘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整体低潮的大背景下,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绩效依据、理论范式、参考模式和话语平台。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25—02

一如从不讳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拒绝照抄照搬任何外国模式,中国党和政府也一直表示无意于对外输出自己的理论学说和发展模式。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仍不可避免地使得这个当前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所选择的目标、道路和理论体系都闪烁着耀眼的荣誉与光芒,不仅折服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阶级政党,对整个全球左翼运动的兴起发展也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毫不溢美地说,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贡献,那么,它亦称得上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的中国贡献。

第一,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大气候下,改革开放让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勃发着盎然生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绩效依据

社会主义能否在种种思想流派的竞争中胜出,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能占据法理上的制高点,能否在道义和理论上将其敌人驳倒而不被敌人所驳倒。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崩溃,其最大的危害不在于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的坍塌,而在于它导致了社会主义法理优势的流失。自此以降,不仅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把攻击和非议社会主义引为时尚,即便市井之间,“写社会主义的讣闻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消遣”。[1]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重新赋予或者说寻回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也就成了挽救和重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光荣与梦想最为急迫的任务。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内含着系统周密的社会改造计划和制度安排的政治思潮,社会主义要获取和维持其合法性,其在伦理层面上的道义力量、理论层面上的逻辑力量和实践层面上的效绩力量三者须臾不可或缺。但三者之中,实践绩效力量最为核心和重要。因为实践是一个彰显伦理价值,验证科学理论的维度——只有实践绩效让人心悦诚服,伦理诉求和科学理论才能深入人心。反之,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如果其实践绩效长期乏善可陈,那么,无论其伦理价值诉求如何完美动听,逻辑推演如何浑然一体,它仍然不可能长期维系人们的尊从与敬重。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演变历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伦理诉求上的“至善”和理论逻辑上的“至真”迄今仍找不到可以匹敌的对手。换言之,从道义和逻辑上质疑社会主义多半是徒劳无功的。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却日渐势颓呢?问题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一直以来缺乏让人信服的实践绩效,让人们形成了一种“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在创出财富与近代技术文明上形成严重障碍”[2]的刻板印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其初衷也许并没有这种意识形态层面考量和远大的国际主义抱负,但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生机勃发、一日千里却是举世瞩目众所皆知的。截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6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已达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3]这些谁也无法漠视的巨大成就,无疑是低潮之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供援引的最佳合法性资源。

第二,在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推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千禧之交,社会主义的角色分外尴尬:一方面,国际共运的导师马克思被高票评为千年最杰出的思想家;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口诛笔伐仍毫无平息的迹像。社会主义面临的这种尴尬彰显的道理并不复杂: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并未过时,否则马克思就难有如此之高的认同率;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转移攻防阵地,并在塑造新的理论切入点和突破口,否则,置身于重重围剿之中,马克思主义纵为真理,追随者也只有望而却步。全球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的仁人志士为数不少。在西方,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用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建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把它扩展到话语伦理学和文化政治学领域;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1901~1991)在坚持日常生活批判主题的同时,又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巴里巴尔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4];其它诸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亦是纷纷摇旗呐喊。然而,在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全球背景下,西方思想家们这些新思想虽然不乏创见,但由于其仅为少数人书斋里的理论推演,长期缺乏实践沃土,它们始终影响甚微,无法成为时代主流思潮。而在世界东方,以改革开放为中轴而推动确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有效弥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在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它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5],开辟了社会主义新境界。尽管这些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但它仍不可遏制地外溢和辐射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和而不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思想,更是被认为具有普遍意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6]

第三,在“华盛顿共识”主导全球的大格局下,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这个当前最大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阶级政党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严格地说,“中国模式”引起全球注意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至少三次引发了世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是很多国家谋求独立自主发展的榜样;70年代,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谋求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问题的榜样。但就规模和声势而论,此前的两次讨论都无法与最近一次相提并论。与其他转型经济及绝大多数发展中经济相比,中国因改革开放而推動的强劲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格外引人注目。在原苏东国家,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休克疗法”所许诺的、彻底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变迁不仅没有发生,反而是经济衰退和迅速的“拉美化”;相反,“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却使中国成功实现市场转型,迅速崛起。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继续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滑向边缘、国内政治动荡、社会充斥着贫穷和饥饿的时候,积极而稳妥的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和世界工厂。[7]正是这样一种鲜明对比,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不约而同地把中国作为“样板”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以至于连新自由主义内部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功使我们更加认真地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对中国发展的探索也将使我们对所谓的资本主义的胜利从新的视角进行思索。”[8]在此过程中,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以及其他同情和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左翼力量自然不会对“中国模式”视而不见。他们不仅在学术理论层面上深入探讨“中国模式”,实践中也纷纷跟进。越南和古巴对中国模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古巴政府也由最初的缄口不语到公开承认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模式,甚至一直以保守而著称的朝鲜党和政府也开始松动。作为苏东剧变后第一个通过选举重新获得执政地位的摩尔多瓦共产党,执政以来,也公开宣称以中国模式为其借鉴,推行改革政策,赢得了多数民众支持。[9]

第四,在“历史已经终结”的叫嚣声中,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世界走向软竞争,魅力攻势挑战欧美,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左翼力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话语平台

千年前的西方把世界分成“基督徒和异教徒”的世界,今天他们则把世界分成“民主与专制”的世界。“民主与专制”的两分傲慢地高踞于话语权的最顶端,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几乎一切重要事情,轻浮地为一切重要的事情开同样的药方。[10]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一度令西方世界喜不自胜,他们气势如虹地宣布,“人类接近千禧年的终点,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式中央经济计划面临相似的危机,以隐含普遍有效性的意识形态站在意识形态圈内的竞争者只留下一个人,即自由民主——个人自由和人民主权学说。”[11]再加上西方長期掌控国际主流媒体,致使这种“历史已经终结”、“哲学已经终结”的气氛恣意横行,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执政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不依附这种话语和观点,立马扣上的就是“流氓”、“无赖”、“邪恶”一类的帽子,遭到孤立和封杀。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使左翼人士重新燃起了希望,即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它重新诠释了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12]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实践中,中国身体力行,政府和民间都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旗帜,积极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认真实践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推动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主张形成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13]巧妙地将传统的儒家表述、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与中国国家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渐进的方式,不断挑战着西方的话语霸权。尽管中国的实力依然有限,不宜过高估计,但这些方针、理念和实际行动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为社会主义运动和左翼阵线不断赢得现实利益与话语空间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4]如果说,新中国的诞生,曾经震撼世界,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中国人民对国际共运的重要贡献,那么,中国最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则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优越性,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出版社,1996:141.

[2][美]福山:历史的终结[M].远方出版社,1998:120.

[3]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2008-3-5.

[4]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何方?[N].学习时报,258.

[5]高放、李景治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8.

[6]张维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N].学习时报,421.

[7]严文华.从“发展”到“创新”——对“中国模式”的解读[J].当代世界,2008,(0/2).

[8][美]维克多·利佩特.中国又如何?[J].反马克思主义,1993/01.

[9]阎志民、曹长胜: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和特点[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03).

[10]潘维.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N].环球时报,2008-1-29.

[11][美]福山.历史的终结[M].远方出版社,1998:59.

[12]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02).

[13]梅兆荣.中国外交与国际秩序的塑造[J].国际交流,2006,(05).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35.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