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焰山:炽热的传说与清凉的地下过往

2009-09-24

新疆人文地理 2009年4期
关键词:火焰山吐鲁番火焰

骆 娟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所说的“炎火之山”,正是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吐鲁番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贯的形如葡萄叶的山间盆地,其中心是极富生命力的诱人的绿洲平原带,四周向外延伸处是戈壁砾石。从吐鲁番市区较高处或开阔地带向北望去,总能看到黛色的天山铺陈天际,同时,视线中还会有一道赭红色的山体异常抢眼,那便是名扬天下的火焰山。

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形如一条赤色巨龙的火焰山就横卧在吐鲁番盆地中间。它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坡前出带中一个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露出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沙砾岩层和红泥岩为主。火焰山山体平均高度约为500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高度812米。火焰山的整个山体不仅寸草不生,飞鸟不来,还因其由红色砂岩构成而在盛夏的阳光中显得火云缭绕,气焰烧空。明代陈诚西行路过火焰山时,曾有诗云:“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吐鲁番是全国著名的海拔最低、气候最干、气温最高、瓜果最甜之地,火焰山南盆地中的艾丁湖则低于海平面154.31米,夏天盆地内吸收的太阳能久聚不散,加上干燥少雨,气温居高不下,火焰山附近地表白天一般都在70℃,最高竟达到82.3℃的极端温度,吐鲁番因此而成为全国最热的“火盆”,并成就了“火洲”的美名,

火焰山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在吐鲁番民间,有一个关于火焰山的传说,给这座奇山更添了几分壮烈。当年天山深处有一条无恶不作的巨龙,使当地百姓备受伤害。一名叫哈拉和卓的维吾尔青年,受命为民除害。激战之中,恶龙负伤西逃,青年带伤直追,恶魔与英雄的血混合在一起,染红了整座山脉。恶龙身上的七条伤痕化做了七条山沟,七条山沟流出了七条清泉,这就是今天的葡萄沟、木头沟、吐峪沟、桃儿沟、连木沁沟、干沟和树柏沟。

在炎夏时节,走近火焰山,仰望其山势延绵,满目沟壑纵横,怪石嶙峋,令人慨叹造物的奇异。而在正午阳光的映射下,赤色山脉闪耀着灼灼红光,眼前恍若连天的火焰在燃烧,甚至在热浪蒸腾之中,真有被火焰灼烫的感觉。火焰山给人们留下的是终身难忘的奇特印象。

岑参的诗篇成了最早推介吐鲁番火焰山的广告语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于唐天宝年间的公元749年、公元754年两度出塞任职,并在北庭(吉木萨尔)和西州(吐鲁番)生活了六七年,“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经常来往于天山南北,经行于吐鲁番盆地之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吐鲁番风物诗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岑参的诗篇成了最早推介吐鲁番火焰山的广告语。

第一次出塞岑参初见火焰山,写下了热风扑面的《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流汗,孰知造化功。”

后来在一个仲秋时节,岑参又来到了火焰山,写出了《使交河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其中有一段: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九月尚流汗,那真正的盛夏之热又是怎样的呢?吐鲁番的夏季从五月就真正开始了,长住于天山北麓北庭清凉之地的岑参这一次终于抑制不住自己,在《火山云歌送别》中喷发了被火点燃的激情: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前三句中竟然用了四个“火”字,每个字都在全力渲染着火焰山云气火盛,如同蒸腾的火云。在古诗中,这种不避讳字重词同的现象并不常见,想必岑参见到火焰山气焰炎炎时,那种强烈的震撼使得他出口成章,随性而发之际反而妙笔神来。无论是九月金秋,亦或严冬天气,还是五月盛夏,岑参在火焰山的感受到今天依然生动。

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当年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凭借的也就是大胆的想象,但那一句“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几百年来却给火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西游记》中,将火焰山的形成,归罪于当年大闹天宫的孙大圣,在他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飞身而出时,吴承恩便为其后的章回埋下了伏笔。后来便道出,火焰山是由孙大圣踢倒的炼丹炉中掉落人间的火炭而形成,从此长燃不熄,火焰腾腾。为了熄灭火焰,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智斗铁扇公主,巧借芭蕉扇,终于扇灭了八百里火焰,与唐僧等人一起顺利通过了火焰山西行而去。至今人们还能在火焰山胜金口上看到一个天然石柱,据说那就是当年唐僧过山歇脚时的“拴马桩”,在石柱不远处有一块巨石,传说中是唐僧上马时的踏脚石。唐僧一行在此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中的一大难关,策马扬鞭,西行的信心更加坚定,火焰山的考验都经过了,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其实,真正造就火焰山的,是吐鲁番特殊的地质和气候。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带,本身就荒芜光秃,山色又是红里透青,在吐鲁番夏季长达半年的高温和70度以上的地温炙烤中,使人的视觉、感官、触觉都会陷入与“火焰”有关的无限联想之中。还有一个“促燃剂”是极具吐鲁番特色的“焚风”,在特殊的地热下,空气流动遇山受阻时出现爬坡或绕流,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因此,空气沿着火焰山的山坡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使人产生“命地为炉山作炭,热风烧空宵复旦”的慨叹。

如果想去火焰山寻找置身“火焰”的感觉,最好在夏季七八月间。穿过艳阳高照的茫茫戈壁,离火焰山越近,就会觉得自己似乎置身于火焰旁,当看到那绵延横亘的红色山体时,通常都会有“焚风”使你感觉到空气犹如燃烧着一般。等到你久久注视着那凝滞了亿万年的数不清的火焰褶皱带时,便会觉得自己的目光如引火索一般,带给自己一次终生难忘的燃烧。这时候黑色的路面烧起来了,绿色的田地烧起来了,寸草不生的戈壁上石头烧起来了,人们的气息也烧起来了,一切如在火中,在气焰灼灼中云蒸雾绕,火便隐形在风中。

火焰山一带是外国探险家们的考察圣地,也成为文物大盗们掠夺和破坏的重点地域

火焰山是吐鲁番古代文明和绿洲农业的摇篮。正如天山将新疆分为两部分,吐鲁番境内的火焰山也将盆地分为南北两段。横卧盆地中央的火焰山,使地下潜水位抬高,在山体的南北缘形成一个个溢出带,造就了南、北两个绿洲,形成了最适宜棉花、瓜果等农作物生长的地方,吐鲁番因此而成为历代王朝开发新疆的重要屯垦基地和棉花、葡萄、哈密瓜种植的乐土,成为西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绿洲

农业文明的代表,也成为无数人远道而来追寻的最甜、最美的乐园。

火焰山的沟,沟沟盈满绿意,尤其是葡萄沟简直就是葡萄的海洋,那是自天上而降落于人间的奇境,巨大的翡翠在火焰中恣意延伸着;火焰山下的田野里,葡萄、棉田、瓜地、果园,片片堆满绿意,那是规整的平铺摆放的翡翠;田野附近的村庄里,葡萄架下,晾房上,庭院里,处处缀满绿意,那是色泽鲜嫩样式独特的翡翠。作为维吾尔族的聚居地,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歌舞艺术,也如同翡翠一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璀璨诱人。

在火焰山绿意丛生清溪环绕的峡谷里,穿越火焰的灼烧炙烤,开凿了一处处清雅轩昂的佛窟古寺。现在火焰山几乎每条沟里都有石窟寺群,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多处,合称高昌石窟,它和龟兹石窟、中原石窟、印度石窟并称,是研究佛教石窟艺术和佛教东传的重要里程碑。高昌石窟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正因为此,火焰山在近代史上成了外国探险家们的考察圣地,也成为文物大盗们掠夺和破坏的重点地域。

一百多年前,德国柏林民俗学博物馆在德皇和军火大王克虏勃等人资助下,组织“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先后四次对丝绸之路北道的古代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发掘,以冯·勒柯克为主力,在吐鲁番攫取了大量写本、绘画、雕像及石窟壁画。在吐鲁番发掘期间,冯·勒柯克曾在他的住处过道墙壁上用不同的文字大大地写着“强盗者的密室”。

在火焰山中的胜金口、柏孜克里克、木头沟、吐峪沟长达半年的考察挖掘中,冯·勒柯克迎来了一个个意外的发现,一次次切割挖掘的“成功”。他先后发现了印度和尚、中国和尚、突厥和尚的写真画像,还有15幅形象各异的佛像绘画,以及印度神话中的王子、系虎皮裙的婆罗门、有鹰钩鼻子的波斯人等各色人物。面对这些精美的宝藏,他们所做的“成功地保护下来”的措施便是花费了很长时间“艰苦工作”,把这些公元9世纪时的珍贵壁画全部锯了下来并运送到了柏林。

在勒柯克之后,以保护者自居的所谓探险家的强盗行径便在这座山腰上的佛寺接二连三地发生。斯坦因带领他的探险队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看到勒柯克疯狂抢掳后的现场,他感到十分惊愕,但他们同样采取了相似的方式,更为贪婪地将壁画切割下来,装了一百多箱,满载而去。

于是,当1909年日本的所谓探险家桔瑞超和野川荣三郎再一次来到这里时,听当地人说“欧洲人取走了最好的壁画”,便心怀妒意地这样斥责欧洲人:“这些自命为文明国家学者的欧洲人,把世界至宝作为私有物的心理可以说比盗贼还要卑劣。”斥责之后,他们还是卷起衣袖,像替欧洲人发掘过的现场进行大扫除似的进行了探索和切割。

地下的时光隧道和耸立的巨型温度计,给到火焰山的旅人更多的思考和乐趣

火焰山景区目前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旅游景区,当地在景区建设上别具匠心,专门在火焰山的地下修了一个面积为2700平方米的地宫。即便火焰山高温难耐,甚至能将鸡蛋烤熟,下到地宫,却清凉无比,有如进了一座巨犁的冰箱能暂避暑热。

在古代图腾浮雕、龙凤柱雕、万火砖、火神祝融造像、太上老君炼丹炉的衬映下,火焰山地宫就如一条地下的时光隧道,其中的布局陈设虽寓意着前尘过往已尽归地下,却又让人于漫步之中重新经历一次历史与神话。

地宫自东向西50米长的通道两侧,是《西游记》中师徒自东西行,降妖除魔,排难除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各章回经典情节都以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厅不同的区域还陈列着历代到过吐鲁番的名人,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的铜塑像,同时也有到吐鲁番掠夺过珍贵文物的外国强盗的泥像,而高昌民族文化区的古代回鹘人的生活、劳动等场面,火焰山文化区用烙烫的形式加以表现历史上文人墨客对火焰山描写的诗词。这些都使得火焰山不仅仅是一座燃烧的火山,它能让所有的过往都在某个时间段变得栩栩如生。

最有意味的是地宫中部是一个远看像被孙悟空的金箍棒打破了的炼丹炉,地下部分深达4米的墙壁上,用浮雕的形式表现火焰山的由来,孙悟空大闹天宫及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入炼丹炉,后来,孙悟空蹬翻炼丹炉,炭火形成火焰山的系列故事。正中露天直立的金箍棒,其实是一个直径60厘米,高12米的巨型温度计,为世界温度计之最,它既能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温度,让旅客除了能亲身感受到火焰山的炎热之外,更能有据为凭。

自从有了“金箍棒”温度计,人们在炎夏时节来火焰山总是忘不了与高温刻度合影留念,而国内外媒体在对吐鲁番夏季高温进行报道时,电总会以火焰山景区巨型温度计的变化为新闻由头,如“七月流火,烈日当头,吐鲁番市区的最高气温达到45℃,火焰山下的室外温度达到53℃,‘金箍棒温度计在日晒下已经接近70℃。”据记载,有关吐鲁番地区最高地表温度的记录是81.2℃,却不知有几个人能亲眼见到“金箍棒”温度计里的刻度上升到的纪录?

猜你喜欢

火焰山吐鲁番火焰
缤纷的火焰
喝冷饮
火焰
鸬鹚与鸭子
七月拜访火焰山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