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命瞬间

2009-09-24

劳动保护 2009年1期
关键词:艇长调查小组普鲁士

陆 译

豪华之旅

1937年5月3日下午17点,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兴登堡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艇,正缓缓驶出机库。兴登堡号此次航行的目的地是美国新泽西州雷克赫斯特海军基地。飞艇将取道荷兰,经英吉利海峡,穿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东海岸。6500km的航程,这艘造型优美的庞然大物只需2.5天就可以完成,比乘船跨越大西洋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兴登堡号飞艇由德国齐柏林公司制造,总长245m,相当于一艘远洋邮轮,高度相当于13层楼。自1936年4月首航以来,它已经成功进行了62次飞行,安全率达到了100%。这天驾驶飞艇的是马克斯·普鲁士艇长,他曾经驾驶这艘飞艇成功飞行22次。当晚登上飞艇的36名旅客中,大部分乘客是声名显赫的商人和社会名流,他们正尽情享受着一场奢华的旅行。飞艇内设施一流的餐厅,正供应着最上等的红酒;休息区窗明几净、风格时尚;乘客们还能在甲板上透过巨大的观景窗,居高临下地欣赏波涛汹涌的大西洋。

晚上20:15,艇长普鲁士按照计划,命令地勤人员松开飞艇的缆绳。飞艇达到60m的高度后,机组人员启动了4台735kW的柴油动力引擎。几分钟后,兴登堡号就达到了125km/h的最高速度。此刻,地面上挤满了围观的人群。齐柏林公司的飞艇是那时候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让人向往的出行工具。在许多人看来,能目睹飞艇起飞的盛况,已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万众瞩目中,兴登堡号飞艇载着36名乘客及61位机组人员,缓缓离开地面,向着它的目的地启航了。

前往新泽西

第一天的航行很顺利,一路上风平浪静。

5月5日,飞行进入了第二天。这一天由于受到一股强劲逆风的影响,飞艇未能达到125km/h的速度。艇长普鲁士预计,他们会在6日下午18时抵达目的地,这将比原定时间晚点12h。而此时的新泽西州上空,正在酝酿着一场雷暴,海军基地笼罩在一片乌云下。

5月6日下午15时,兴登堡号穿过云层,出现在基地上空。由于飞艇在恶劣天气中着陆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基地指挥官用无线电联系了普鲁士艇长,建议暂缓着陆,待天气好转后再说。普鲁士只好掉转航向,向基地的西南方向飞去。

2h后,海军基地上空的风力减弱了。基地指挥官立刻通知兴登堡号:“降落条件已具备,地勤人员已就位”。普鲁士立即下令掉转方向,返回基地。但是,由于飞艇遇到了大暴雨,航速越来越低。

下午18:08,兴登堡号终于到达基地上空。艇长普鲁士下令飞艇掉头,逆风降落——这是最安全的着陆方式。但是,2min后,风向突然由西南风转为东南风。普鲁士仍然决定直接降落。他命令艇员快速左右调整飞艇方向,让艇身与停机系留装置的方向保持一致。

18:17,这时普鲁士艇长注意到飞艇的后部过重。降落前一旦飞艇不能保持平衡,飞艇的尾部就会受损。于是,他下令抛掉飞艇水箱中的1000多kg压舱水袋,又让6名机组成员赶到飞艇前部,以保持平衡。

18:20,飞艇终于到达了降落区域,它逐渐降速并悬停在指定区域上方。地面上站满了前来观看兴登堡号的人群,新闻摄像记者也在举着摄像机,希望能拍到一些精彩的降落画面。而飞艇上的乘客们都在对着地面上翘首以盼的人群拍照,记录下了他们从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上看到的场景。

灾难瞬间即至

这艘巨大的飞艇悬停在距离地面60m的地方。机组人员先放下了两根固定的缆绳,地勤人员抓住缆绳,以免飞艇飘走。然后,普鲁士艇长准备放下主缆绳,这样地勤人员就可以把兴登堡号固定在地面上了。

下午18:25,就在那两根固定缆绳刚刚被放下时,地勤人员突然看到飞艇上方的平衡翼附近出现了火光。接着,飞艇的头部向后仰起,整个飞艇几乎竖了起来——艇内的桌椅向尾部滑去,乘客们纷纷跌倒。

这时,驾驶舱里的机组人员感觉飞艇剧烈抖动了一下,一名指挥官惊恐地叫了起来,“飞艇着火了,大家快跑!”大火迅速蔓延到了整个飞艇,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瞬间变成了一个大火球。97名人员,包括36名乘客和61名机组工作人员,都被困在空中。呼喊声、求救声、女人的尖叫声连成一片。熊熊燃烧的兴登堡号飞艇上顿时充满了惊恐而绝望的声音。

地面人员不顾天上纷纷落下的还在燃烧的碎片和地面上的大火,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火场,英勇地抢救跳窗逃生的旅客和机组人员。

第一束火苗出现34s后,兴登堡号就被大火彻底吞噬。飞艇外皮被烧光,合金铝龙骨爆裂,最后燃烧着的飞艇残骸轰然落地,变得面目全非。

迅速赶来的救护车将生还者送到医院。在这场事故中,最终有29人当场丧生,1名地勤人员死亡。另外7人因救治无效,死在了医院里。

68年后的调查

兴登堡号失事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人们都在关心,这起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要知道,德国人始终保持着客运飞艇100%安全无事故的记录,更何况兴登堡号是当时最高端技术的结晶。

兴登堡号失事后,德国和美国立即展开了联合调查。调查人员走访了幸存的机组人员、乘客及现场目击者,收集了90多份目击证词。然而在1937年,科学技术和法医技术还不十分成熟,无法进行可靠的飞行器坠毁事故调查。尽管调查后,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事故原因有着诸多看法,联合调查组也始终未能提供最后的权威性结论。

事故发生近70年后的2005年,由美国最富经验的空难调查人员组成的事故调查小组对兴登堡号飞艇燃烧事故重新展开了调查。

事故调查组没有太多可供查询的资料——没有飞行数据记录器,没有驾驶舱语音记录器。调查组成员们研究了原始胶片,阅读了目击证人的报告,首先排除了人为制造事故的可能性,接着就对大家疑问最大的问题展开了调查。究竟是什么东西的燃烧速度这么快,能在短短的几十秒钟时间里烧毁245m长的飞艇?这种助燃物到底来自哪里?是飞艇内部还是外部?为了找到这种助燃物质,调查小组做了大量的试验。

疑点逐一排除

有专家曾提出,导致大火的原因不在飞艇内部,而在它的外皮。因为兴登堡号飞艇的外皮是用坚韧的棉线制成,能够防水,而且还加入了一种叫“多普”的化学涂料做了强化,这种涂料能够保护气囊不会因阳光直射而升温。有些专家认为,正是这种外皮和涂料,是使兴登堡号燃烧的罪魁祸首。为了检验这一说法,调查小组做了一次试验:他们准备了一块外皮样品,材料与兴登堡号的外皮相同。布料被刷上了“多普”涂料,即有氧化亚铁和铝粉末的混合物质,与兴登堡号一样。

出于安全考虑,调查小组将试验放在室外进行。在风力的影响下,火势向其中一侧的燃烧速度会更快一些。为了使结果更准确,调查小组决定用2个秒表来计算燃烧时间。火苗从外皮样品的内圈边缘燃烧到外圈边缘,顺风方向用时1min,逆风方向用时1min8s。结论很明确,2个速度都太慢了。按照这样的燃烧速度,全长245m的兴登堡号飞艇需要40h才能完全烧毁,因此飞艇的外皮不可能是致命的助燃剂。

除了外皮及附着其上的涂料,飞艇上还有什么物质是极其易燃的呢?在查阅兴登堡号的飞行史时,一位美国观察员的说词引起了调查小组的重视。这位观察员在1936年应邀出席了齐柏林飞艇的试飞,当时他曾在飞艇底部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柴油味。在此后的飞行中,此人还注意到“主输油管线似乎并不十分紧固”。

调查小组研究了兴登堡号的结构图,发现飞艇底部的燃油箱里贮存着几千gal的柴油,柴油通过输油管线进入挂在飞艇下方的4台引擎。几千gal的柴油一旦泄漏并且被点燃,势必会引发大火。

假如飞艇油箱破裂,出现柴油泄漏的情况,那泄漏的柴油又是如何被点燃的呢?调查小组立即查看了飞艇的设计图纸,他们发现有电缆从柴油管线附近穿过。这意味着如果电缆短路了,泄漏的柴油旁就可能出现火花。可是柴油的着火点比较高,如果确实出现了泄漏,那么柴油的温度至少要达到65℃,火花才能将其点燃。

那么飞艇上是否有某个地方可以让柴油接触到热源呢?调查小组找到了——飞艇上装有735kW引擎的引擎室,这里的温度经常超过65℃,并且它正好与输油管线相临。但是,引擎都外挂在飞艇下面,如果大火是从这里烧起来的,那么地面上的目击证人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到。可是所有目击证人都说,大火是从飞艇顶部开始的。由此,柴油泄漏引发大火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找到罪魁祸首

调查人员认为,飞艇之所以能燃起熊熊大火,其中一定有助燃物。随着飞艇上的易燃物被一一排除,最后人们把目光锁定在了氢气上。

兴登堡号飞艇的外皮下面是16个高达30多m的气囊,里面填充了将近20万m3的氢气。这些密度小于空气的氢气,就是整个飞艇升空的助推器。但氢气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当它与空气混合后极易燃烧。正是氢气的这个特点,引起了调查小组的怀疑。

调查小组请来卡迪夫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尼克,计算是否是氢气起火,从而摧毁了兴登堡号。这位机械工程师3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燃烧速度。

尼克教授告诉调查小组,根据兴登堡号的容积,还有飞艇上氢气的体积,如果氢气以每秒钟9m的正常速度燃烧,30s左右就可以吞没整个兴登堡号。飞艇上除了氢气,没有其他东西能有如此快的燃烧速度,导致兴登堡号被毁的原因只能是氢气!

通过尼克教授提供的数据及理论,菲斯带领调查小组展开了更加细致的调查,进行了大量的推断、试验、验证、论证工作,最终揭开了整个谜团:正是飞艇气囊破裂造成氢气逸出与空气混合,在雷暴天气下,飞艇表面形成大量静电,通过与飞艇金属框架的摩擦形成电火花,从而点燃了氢气,致使大火只用了34s就将兴登堡号彻底烧毁。其实德国人也很清楚氢气的危险性,因此他们在兴登堡号上实施了所有可能的消防措施,包括在起飞前没收了所有乘客的打火机和火柴。可正是由于对这一措施过于信赖,才蒙蔽了当时的美德联合调查组,使事故真相的揭开推迟了68年。

还原灾难真相

68年后的调查,将当年兴登堡号飞艇在降落前的每一步进行了还原,事故发生的诸多因素一项项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1937年5月6日下午18:08,灾难发生前17min。兴登堡号飞艇开始做最后阶段的降落飞行准备。由于遭遇雷暴天气,大量静电均匀地分布在整个飞艇上。

18:10,灾难发生前15min。风向突然转变,艇长普鲁士为了尽快降落,没有让飞艇缓慢地调整方向,而是向左进行了急转弯。而后,普鲁士艇长又下令向右急转,让艇身与停机系留装置的方向一致。可是,兴登堡号并不适于做急转。飞艇身上包裹着超过200km的拉索,每根都有3cm粗,用钢丝制成,断裂应力能够达到450kg,在兴登堡号出事之前,其中的一些拉索有过被维修的记录,说明它们并不十分牢固。而飞艇如果转弯过急,艇身结构就会承受过大的压力,艇身上的拉索就有可能断裂。果然,兴登堡号在突然转向形成的压力下,4号气囊附近的一根拉索断裂了,导致气囊被扯裂,氢气开始泄漏出来。

18:17,灾难发生前8min。这时普鲁士艇长注意到飞艇尾部下沉,于是他命令机组人员扔掉压舱的水袋,又让6名机组成员到飞艇前部去,以平衡前后的重量。他太急于让飞艇降落了,根本没有考虑到飞艇尾部下沉可能是氢气泄漏所致。

18:20,灾难发生前5min。兴登堡号终于停了下来,悬浮在停机坪上方。地面的观众开始欢呼。尽管有些人注意到,飞艇顶部靠近尾翼的地方出现了颤动,但是他们不知道,那正是氢气从气囊里逸出的迹象。氢气逸出后,使其燃烧的火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当飞艇在空气中飞行时,表面形成了几百万伏的静电。在雷雨天气下,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飞艇停留在空中时,不会有危险,因为整个飞艇包括金属铝骨框架和外层蒙皮,都处在相同的带电水平上。然而当一部分艇身接触地面时,情况就改变了。

18:25,机组人员开始放下缆绳。由于下雨,飞艇金属框架上的电荷通过潮湿的缆绳传到了地面,但导电性能较差的外皮上仍然积聚着大量在飞行过程中以及恶劣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静电。静电以最短的路径释放着电压,在外皮与金属客舱之间形成了静电火花,从而点燃了泄漏的氢气。16个气囊中的20万m3氢气全部燃烧起来,34s之后,大火迅速吞噬了整个飞艇,庞大的兴登堡号被彻底烧毁,最终导致37人葬身火海。

经过调查发现,这一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德国齐柏林公司有着严格的降落操作章程:飞艇严禁在雷雨条件下降落。是机组人员违反了操作规程,选择在危险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着陆,才造成了如此惨重的灾难。

人们从灾难中吸取了宝贵的教训。此后再也没有公司用氢气来填充客运飞艇,如今所有飞艇填充的都是氦气。并且更注重及时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使航空安全得到保证。

至今,兴登堡号飞艇仍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飞行器。这场空难宣布了商用飞艇时代的结束,如今的航空旅客也许能在几小时内飞越大西洋,但兴登堡号带给乘客的豪华和时尚也许将永远无法被超越。

编辑林 静

猜你喜欢

艇长调查小组普鲁士
木子的婚姻
他们怎样猎杀鲸鱼
英人均卡路里摄入少报1000大卡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