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求回应的呼声

2009-09-23

美文 2009年18期
关键词:呼声爱默生思索

张 明

第一次读周国平的文章是因为语文老师的一句话,而再品读他的文章却是被他特有的魅力所折服。

周国平在书中描述自己是一个敏感、困惑的人。似乎很难把一个研究尼采的学者与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联系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在台灯下,书桌前,手支着头,不停地思索,然后写下一行又一行孤独的文字。“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我仿佛在他身上找到了我自己,但我毕竟不是他,独处久了便会无聊,有一种空虚怅惘之感。“无聊时意义的空白,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又怎么会记起我们对于意义的渴望呢?”多么好的回答!当我为无聊而惶恐时,他却在与自我邂逅。蒙恬说过:“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我想那个“自我”一定告诉了他许多吧。

男人的敏感有时胜于女人,只要一块泡过茶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就可以碰到心灵的密码。周国平总是在不停地思考,想从心灵中汲取大部分的快乐。然而不断地思索却带来不计其数的问题更需要思索,这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痛苦的,但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不断地思索中,愈发觉得这生活的充实,同时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作家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意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诚然,周国平是一个研究哲学的学者,但他更喜欢把自己看成一个智慧的追随者。他反对把哲学当作他的职业,即谋生的手段。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他们是“智慧的出卖者”。他喜欢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先哲。在那儿,他结识了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爱默生。在他灵感的启发下,随手写下感触: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

把年龄视为岁月加于自己的一个污点的周国平,一直向往像孩子一样生活。

“谁能生活在时间之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然而自己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一天会失去永恒,于是周国平转而用文字挽留时间。可是我看到的分明只是他在拓下时间的烙印:爱、友谊、孤独、欢乐、痛苦……一个朴实无华却深度无限的男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撕下一张又一张的日历。

读周国平的散文不像读其它文章一样是索取式的阅读,这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他,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他发出了不求回应的呼声。

当我合上书,蓦然看到一个眉头深锁、心事重重的男人向我招了招手,缓步走向时间的大河,黑暗将他淹没。

猜你喜欢

呼声爱默生思索
微言大义
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长隆国际马戏
翻译
大画微博
知识
不堪一击
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