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童应该如何欣赏音乐

2009-09-16刘雪枫

琴童 2009年9期
关键词:小提琴家琴童瓦格纳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专栏作家。

曾任《爱乐》期刊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编委,《歌剧》期刊编委,《交响世界》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主持音乐图书编辑工作。现任职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

主要著作有:《贴近浪漫时代》、《西方音乐史话》、《音乐手册》、《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音乐的聆听经验》、《神界的黄昏——瓦格纳与音乐戏剧》、《德国音乐地图——音乐现场的66种体验》、《音符上的奥地利——山水之间的音乐旅行》、《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等。主编《瓦格纳戏剧全集》(中文版)、《关东文化大辞典》、《世界文化史知识》等丛书。

我的女儿是一位琴童,也许真如她的小提琴老师所说,她可能是“成为小提琴家的材料”,因为她“乐感”很好,视谱能力强,还天生一双大手。最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我要是有她那样的“大手”,可能从小就和爸爸学琴,即使成不了小提琴家,今天欣赏音乐的乐趣也会大不一样。

我的女儿没有走上小提琴家的道路,尽管她现在已是北京金帆学生乐团的首席。其实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共同想通了一个道理——不从事音乐专业,同样可以很好地享受音乐的乐趣。不仅如此,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女儿幸福童年的完整。她喜欢唱欧美流行歌曲,喜欢读书,喜欢胡写乱写,当然她也狂迷芭比娃娃和泰迪熊。很早就伴随她的小提琴,对她来说只是众多比较喜欢的玩具之一。当然令我特别高兴的是,这件玩具到了今天竟然“终于”成为她的最爱,假如连续几天不拿起来“玩玩”就会憋得很难受。我记得她在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后,总是说“可以痛快地拉拉琴了”这样的话。确实,每个假期都是她练琴最多的时候,那可是心甘情愿地去练啊!想想从女儿第一次接触小提琴至今已十年有余,要是当年她对小提琴便有这样的情感,我就真的认为我们家里终于诞生一位天才,因为在我的认识当中,所谓天才就是天生的缘分,一点都勉强不来的。可惜我女儿不是天才,她后来对音乐的兴趣是通过循序渐进的音乐欣赏慢慢培养起来的。

在中国,像我女儿这样虽为琴童但并不指望走专业道路的孩子何止千万?那么这些孩子学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外乎增强修养、开发智力、考试加分还有丰富课余生活等理由。不过,在我所接触的琴童中,绝大多数并没有因为学琴而喜欢上音乐,甚至有些孩子还因此而憎恶音乐,抗拒音乐。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悲哀。

音乐到底可以给人的一生带来什么样的益处,我想已经毋庸多言。我只希望那些让孩子学琴的家长和已经坐到琴凳上的孩子不要辜负了音乐的美意。音乐与一个人的缘分,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遇到并感受到的。人的一生一旦有音乐相伴,便会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好像思维和感情插上了翅膀,身体的齿轮被浇注了机油,心灵犹如春风拂过,大地温馨如梦。

听音乐一定要听好的音乐,好的音乐不仅要作品好,还要有好的演绎,好的解读。当我们身边没有好的现场音乐会可听之时,唱片便是良师益友。唱片作为一种介质在价格上高低不同,伟大音乐家作品的演奏录音可能价钱很便宜,普通音乐家的却售价高昂。如何取得最佳性价比,显然需要掌握一点相关知识,找有经验的“专家”咨询,或者看一点合适的指南类书籍,而最终趋势还是靠自己积累的经验做主。比如学钢琴的孩子肯定都知道20世纪钢琴大师吉列尔斯、里赫特、阿劳、米凯朗杰利、肯普夫、哈丝姬儿、古尔德等,他们几乎为所有的经典作品录下了精彩录音。有这些人做榜样,孩子们欣赏音乐怎么可能不走正道?所以假使有误入歧途的孩子,我认为兴许是因为听了不好的音乐,或是他们的老师格外差劲吧。

作为琴童,无论在学什么乐器,都应当知道演奏该乐器最好的大师是哪几个,那么聆听这些大师的录音就是必做的功课。在我看来,模仿并不是坏事情,它可以让你的音乐感觉早一些进入良性通道。将自己最推崇的大师范本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一个演奏标准,毫无疑问会少走弯路,终生受益。我女儿虽然最崇拜小提琴家穆特,但她的模仿目标却是希拉莉·哈恩和朱丽亚·菲舍尔。后两位小提琴家不仅年轻,而且演奏的音乐更有活力,更富歌唱性。相对我一直向女儿推荐的海菲茨和谢林、施奈德汉,女儿对璀璨的小提琴音响更为着迷,当她有了这样的口味之后,一般的小提琴现场演奏基本提不起她的兴致。

琴童及其家长包括老师最忌将欣赏的目光聚焦在琴童所学的乐器上。欣赏音乐应当是开放式的,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和宗教圣乐等都有助于对乐器学习的理解、消化甚至打“通关”。曲目类型广泛的经典音乐,耳濡目染下更能培养琴童学琴的兴趣以及对音乐整体内涵的把握。我女儿因为经常和我一起欣赏音乐,现在基本成了瓦格纳的歌剧、马勒的交响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莫扎特的室内乐以及巴赫的康塔塔的忠实听众。真的,每当她和我聊起音乐的时候,很少提到小提琴作品。我想这些不仅丰富了她的音乐修养,还有助于她做好乐队首席。反过来,当她在家里做某首作品的分声部练习时,我就像在听一首陌生的曲子,同样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流传不朽的古典音乐不仅具有震撼人心、净化灵魂的力量,还会让你死心塌地地对它深深痴迷。热爱音乐的人能够使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得到彻底改善,从而对家人,对朋友,对身边所有的人都产生化学效应。我曾亲自辅导过一些琴童欣赏音乐,虽不够系统,但我认为成效显著。当这些孩子弹巴赫或贝多芬的时候,我让他们去听巴赫的《受难曲》及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他们竟然被深深感动,再回过头来弹练习曲或奏鸣曲时,自然多了一重领悟。他们的变化同样感染并影响了家长,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欣赏音乐无所谓入门与否,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入口进入。我们可以先从浪漫派登堂入室,也可以很轻易地被巴罗克风格所吸引,当然古典乐派的海顿和莫扎特因其与现实生活的贴近而日益散发迷人的魅力。每个孩子的机缘不同,进入音乐世界的方式也会不同。我之所以强调机缘,便是希望每位琴童爱上音乐的过程是自然的、自觉的、不受外在干扰的。在我所认识的中学生里,不乏巴罗克音乐爱好者,他们甚至还迷上了“本真演奏”。当然越来越多的人对后浪漫主义音乐情有独钟,这和青春期的情感取向息息相关,在这个问题上,音乐毫无疑问地帮助他们成熟,帮助他们用纯洁的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

音乐充满了玄妙,充满了不可言说性,我们只需想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可以敞开心扉去接受音乐的洗礼,再把它藏在内心细细品味。这样的乐趣何止妙不可言,简直就是人间至福。无论你爱上的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还是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或者你已经走得更远,进入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世界,你都会没有障碍地把他们视为知己,他们是你对话或倾诉的对象,同时也是你用来感知宇宙奥秘的媒介。音乐的伟大,即使穷此一生,又能知晓几分呢?

学琴的孩子,只有爱上音乐,才是有福!

猜你喜欢

小提琴家琴童瓦格纳
提琴被调包了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视角
生命的最强音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身随乐动 心驰神往
《圣经》与瓦格纳歌剧《唐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