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击战”的急先锋(下)

2009-09-15

坦克装甲车辆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二战坦克生产

干 戈

“闪击战”的中坚

德国的Ⅱ型轻型坦克和Ⅰ型轻型坦克,可以说是“虎兄豹弟”。这两种轻型坦克几乎是同时研制的,战斗全重相差不多,只是一个武器比另一个更强些。他们是德军在二战初期发动“闪击战”的急先锋。

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上台不久,德国便废除了《凡尔赛和约》这个“紧箍咒”,开始先秘密后公开地研制起坦克来。考虑到研制中型坦克的周期较长,又费时费力,德国军方决定先研制轻型坦克,不仅花钱少、上得快,还可以先拿来当训练坦克用。先期上马的Ⅰ型轻型坦克装的是2挺7.92毫米机枪,同时研制的Ⅱ型轻型坦克则提高了火力,装上了20毫米机关炮,战斗全重也略有增加。尽管它仍然作为训练坦克来使用,但作为作战坦克来说,其威力比Ⅰ型轻型坦克要强得多。1935年初,有3家德国公司提交了他们研制的样车。最终,德国军方选中了MAN公司的底盘和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的上部结构和炮塔。1935年末,生产出10辆名为Las(农业拖拉机)100的战车,后来命名为Ⅱ型a1轻型坦克。

Ⅱ型系列轻型坦克共有Ⅱal、Ⅱa2、Ⅱa3、Ⅱb以及ⅡA、ⅡB、Ⅱc、ⅡD、ⅡE、ⅡF、ⅡJ等10多种型号,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行动部分。其中,ⅡC型为标准生产型,共生产了1113辆。整个Ⅱ型系列轻型坦克的生产总数在1800辆以上。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中,有15辆Ⅱ型坦克参战,进行战场上的实战试验。在德军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战斗中,Ⅱ型坦克是参战数量最多的坦克,分别为1223辆和1092辆,成为“闪击战”的中坚。其后,Ⅱ型坦克又参加了北非战役、“巴巴罗萨作战”等,甚至在诺曼底战役中,一部分Ⅱ型轻型坦克仍在使用,但已经不是主力。在德国的一些“小伙计”中,如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军队中,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

两大类型

尽管Ⅱ型系列轻型坦克有10多种小型号,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粗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流的布置方式,每侧采用中等商径的5个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a/b/c/A/B/C/F各型便采用这种结构;另一种是采用大直径负重轮的结构,无托带轮,D/E型便是这种结构形式。由于D/E型的生产数量极少,留下来的照片也很少,在这里,以前一种结构形式为主来加以介绍。首先来介绍一下各型的生产数量和年产时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是c型(含c/A/B型),共1113辆;其次为F型,共525辆;其余几种犁号的生产数量加到一起才有182辆。整个Ⅱ型系列坦克的总生产量为1820辆。生产时间从1936年夏延续到1943年夏,而主要的生产时间是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

u型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以C型为例)为9.5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无线电员),车长4.81米,车宽2.22米,车高1.99米。和Ⅰ型轻型坦克相比,外廓尺寸略有增加,但战斗全重增加较多(增加4吨多),这主要是由于Ⅱ型坦克的装甲厚度比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要稍厚些,而所用的装甲钢材料基本相同,因而Ⅱ型坦克的防护性也比Ⅰ型的要稍强些。

从总体布置上看,大体上和Ⅰ型坦克差不多,车体前部左侧为驾驶员席,车体前部右侧为变速箱,中部为炮塔和战斗部分,车长和无线电员位于炮塔内偏左的位置。车体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动力装置后置、传动装置前置的布置方案,在二战期间的一些坦克中比较常见。

结构特点

炮塔和车体同样为轧制均质钢装甲全焊接结构,在70多年前来说,比其铆接装甲来说是一大进步。炮塔各部位的装甲厚度:前面/侧面/后面均为15毫米,F型的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30毫米。炮塔形状有几种变化,如图所示。

Ⅱ型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KwK30型20毫米机关炮,身管长为55倍口径,高低射界为-9.5~+20度,最大射速为280发/分,有效射程为1200米,弹药基数为180发。发射穿甲弹时,可在400码(约366米)的距离上击穿30度倾角的25毫米厚的钢装甲,用来对付轻型坦克尚可,用来对付中型坦克就无能为力了。这也是Ⅱ型轻型坦克在二战的中后期渐渐淡出的主要原因。

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携弹2 550发。

Ⅱ型轻型坦克的动力装置为“梅巴赫”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140马力(103千瓦)。变速箱为机械式,有6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靠离合器和制动器实施转向。

采用独立板簧式悬挂装置,受结构上的限制,负重轮的动行程不大。在前部的主动轮直径较大,且有齿圈,可以改善负重轮的受力情况,并能防止履带脱落,但主动轮受损的概率增加,履带的传动效率也稍低些。每侧有106块履带板。Ⅱ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其总体机动性和Ⅰ型坦克差不多。

ⅡD和ⅡE型轻型坦克采用“克里斯蒂”式悬挂装置,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其越野行驶性能应当比前面几种Ⅱ型坦克提高一步。不过,D/E型坦克只生产了43辆,影响并不大。

车内装有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天线位于车体左侧。

总的来看,Ⅱ型轻型坦克的性能比起Ⅰ型轻型坦克来要强一大截。但是,拿20世纪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初期的标准看,其性能已明显落后,致使Ⅱ型坦克只生产了不到2千辆便逐步退出战争舞台。

变型车辆

以Ⅱ型坦克为底盘的变型车相当多,包括:喷火坦克、侦察坦克、两栖坦克、坦克架桥车及各种口径的自行火炮等。在这里,仅介绍两种采用Ⅱ型坦克为底盘且小有名气的“黄鼠狼”2白行反坦克炮和“黄蜂”自行火炮。

“黄鼠狼”2坦克歼击车也称为“黄鼠狼”2自行反坦克炮,1942年至1943年间共制成576辆,其战斗全重为10.8吨,乘员3人,采用顶部敞开式结构,主要武器是1门德制PaK40/2型75毫米反坦克炮,有双气室的炮口制退器和行军固定器,弹药基数37发。这种白行反坦克炮广泛用于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

需要说明的是,二战期间还有“黄鼠狼”1和“黄鼠狼”3坦克歼击车,用的是不同的底盘和不同的火炮。

“黄蜂”自行榴弹炮1943年至1944年间,共生产了676辆,战斗全重为11.7吨,乘员5人,采用顶部敞开式结构,主要武器是1门105毫米榴弹炮,身管长为28倍口径,高低射界为-5~+42度,可发射高爆弹和穿甲弹等,最大射程达8 400米,弹药基数32发;另有1挺7.92毫米机枪用于自卫。“黄蜂”自行榴弹炮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首次大量使用。另有配套的弹药补给车,也是由Ⅱ型坦克的底盘改装的,共生产了158辆。

德国人把性能已经落后的坦克从战场第一线撤回,利用其底盘改装成自行火炮、喷火坦克等,足见德国人是十分精明的。

部队编成和战例

由于作战任务的不同,德军装甲师的装备编成也不相同。如以德军第二装甲师为例,在德波战争中,给定的编制为:Ⅰ型坦克28辆,Ⅱ型坦克70辆,Ⅲ型坦克161辆,Ⅳ型坦克24辆,指挥坦克坦克30辆;由于Ⅲ型和Ⅳ型坦克的生产未跟上,实际的编制为:Ⅰ型坦克124辆,Ⅱ型坦克155辆,Ⅲ型坦克6辆,Ⅳ型坦克17辆,指挥坦克坦克20辆,明显地以Ⅰ型和Ⅱ型坦克为主。

在德军入侵法国的战斗中,第2装甲师给定的编制为:Ⅰ型坦克0辆,Ⅱ型坦克90辆,Ⅲ型坦克189辆,Ⅳ型坦克88辆,指挥坦克30辆;实际的编制为:Ⅰ型坦克45辆,Ⅱ型坦克115辆,Ⅲ型坦克58辆,Ⅳ型坦克32辆,指挥坦克16辆,实际上Ⅱ型坦克仍然占主流。

到了“巴巴罗萨作战”以后,Ⅰ型坦克已退出第一线,Ⅱ型坦克已经退居次席,Ⅲ型和Ⅳ型渐成主流。这里再给出参加各大战役时的Ⅱ型坦克的总数。德波战争中有1223辆,法国战争中有1092辆,北非作战初期有984辆,“巴巴罗萨作战”中有1067辆,阿莱曼战役中有1029辆,1942年冬季作战中有996辆,库尔斯克会战中有236辆。

从担任的作战任务看,在德波战争和对法国的战争中,Ⅱ型坦克师作为主力坦克使用的。“巴巴罗萨作战”中,Ⅱ型坦克已不作为主力坦克使用,通常担当扫荡残敌、翼侧警戒、侦察、要地防守等任务。到了1943年秋季之后,Ⅱ型轻型坦克已基本上从第一线撤回,用来改装成自行火炮等支援战车。

猜你喜欢

二战坦克生产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超级坦克大乱斗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二战”历史漫画
食品与水
坦克新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