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看基隆别样美

2009-09-15

北京档案 2009年8期
关键词:基隆小吃

吉 路

笔者二OO三年底两次夜过台湾岛最北部的基隆。第一次是直奔主题而去——看基隆港码头、尝“庙口小吃”;第二次是从花莲返回台北途中擦边而过。

印象深刻的当然是第一次。那天,我们一行十几人,即中国人民大学的“生命教育与管理”学术交流参访团全体成员与致理技术学院大陆经贸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是在结束一天的参访后,随着暮色进入基隆的。

基隆在台湾岛的北端(因此而称“台湾头”),古名是“鸡笼”,一直到清光绪年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据说是取“基地昌隆”之意。在大陆,大家多少听过《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甚至能唱出来经典的那句“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所以,没到基隆前,脑子里已对基隆抱有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基隆的“庙口”当指奠济宫前及其周边一带,奠济宫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供奉的主神是“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庙口小吃”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基隆“庙口小吃”在大约一里长的L形区域,《基隆庙口》名录上聚集的摊位有整整七十家。基隆“庙口小吃”能独树一帜、名扬宝岛,既得益于每家都有绝活,也在于整体打造和专业管理。我手头这本由“基隆仁三路庙口摊贩小组”编印、免费发送的精美小册子,很能说明问题。大三十二开本,五十六页,彩色胶印,中英文对照并附日文。文字朴实易懂,有历史、建筑、服务方面的简介,有七十家摊位的简介,还有周边景点的介绍,真是图文并茂啊!此外,为这本小册子写开场白的是台湾当局“经济部商业司”司长、地方行政“父母官”——基隆市长,看得出他们对这本小册子的重视和期许。

最具“庙口小吃”代表性的是“鼎边趖”。“鼎边趖”是由当地先民从福建带过来的一种米食小吃,起名得于做法,即:“鼎中置水,鼎边添火加热,以芋头沾油抹锅后,米浆沿鼎边翻滚,遇蒸汽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谓“趖”,原意为蠕动、游动,在此指米浆沿鼎边翻滚的动作。成形的“趖”,风干后剪成块状,烹煮或炒食,搭配时令食材即可。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豆签焿”和“鲁肉饭”,这样的摊位不少,可家家味道不同。

所谓“港口”,自然就是基隆港了。它是我国冬雨最多、雨量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多雨的港口之一,因而有“雨港”之称。它集军港、渔港、商港于一身,是仅次于高雄的台湾第二大综合港。

军港——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侵略者就是从这里进入台湾,后被荷兰侵略者取代,直至郑成功挥师北上,一六六八年将侵略者赶走;日据时期,基于基隆重要战略位置的考虑,日本殖民者大兴土木兴建基隆港;“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军轰炸,设施重创,沉船百余,几成废墟;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是岛内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二十七日就发生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的状况,之后美军长期驻扎于此,直至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建交,美国不得不履行对台“废约、撤军、断交”的承诺,军队全部从台湾撤出。

联想至今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仍数以千计,规模较大的也有上百个,不能不感慨万分——新中国的第一、二代领导人为祖国完全和平统一铺平了至关重要的一段道路。

渔港——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每年产量约占台湾鱼产量的五分之一,市内有台湾最大的鱼市场,渔港周边有众多海鲜食肆和食品,是观光客的最爱。

商港——台湾在一八八五年建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次年完成基隆港内的第一座码头。也是在那年,由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基隆港被迫对外通商;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岛内当局成立了基隆港务局,使它在一九六O至一九七O年代的台湾经济起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名列“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中。

记得一些有关台湾光复的史料里说到“国军”从基隆登陆,日军从高雄撤离。“国军”的溃不成样、纪律松散,与日军在军容风纪上的反差形象,给当地民众留下难以磨去的记忆,也为以后的种种抗争埋下社会因子。尤其“二二八”事件后,从大陆过去的增援部队(“国军”第二十一师)是从基隆、高雄进行南北夹抄,“士兵上岸后,用机枪四处扫射,伤及甚多无辜。”

由于了解到这些,我是以不那么轻松的心情在看基隆,漫步在基隆的大街小巷里。当遥望着一艘艘轮船进入或离开港口,一个个集装箱从码头装上或卸下,一辆辆满载着集装箱的大卡车在公路上穿行时,看到市民三三两两地夹在游客中,逛街、购物、吃小吃,徜徉在庙口前,我的内心少了许多沉重。

猜你喜欢

基隆小吃
麦当劳的小吃货
我是一个小吃货
怕冷的小吃货
可爱的小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