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日常家用》中梅格的性格变化透视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嬗变

2009-09-14王辰玲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梅格美国黑人黑人

王辰玲

摘要:艾利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女性群体。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她的短篇小说《日常家用》(EverydayUse,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发生的冲突,展现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梅格,从人物的失声到人物意识的凸显,进而到人物性格的凸现,逐步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嬗变。

关键词:自我意识黑人女性哈莱姆文艺复兴

在百花齐放的当代文学作品中,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Alice walker)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女权运动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政治斗争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她的一生正好可以看做是美国各种政治激进运动的缩影——挑战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反抗各种形式的压迫。从她的作品《日常家用》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述种族冲突这一主题,而是彰显了美国黑人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描写了一个美国家庭中母女三人对待祖传“百纳被”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她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观念。不同的观念形成的冲突,梅格的性格变化,在这种冲突变化中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发展。对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分析母亲和蒂性格的发展,详细阐述了母亲性格的多重性和蒂性格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笔者尝试从梅格性格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她性格的发展,窥探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嬗变。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发展是伴随黑人从废奴运动到争取与白人平等的社会权利的全过程。它经历了早期的黑人文学过程和哈莱姆文艺复兴。而美国黑人文学以成熟的姿态进入美国是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的文艺复兴也叫“新黑人”(NewNegro)运动,也叫“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

1人物主体的隐性与美国黑人自我意识的沉睡

首先,小说通过“我”,母亲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梅格。她一直都是“无助地站在角落,对身上的伤疤感到羞愧,总是既羡慕又敬畏地看着她姐姐”,无论从外貌还是性格上,她都给我们一个畏缩、自卑的印象。她羡慕姐姐蒂总是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世界永远不会对她说“不”。她身上的伤疤也牢牢烙印在她的精神世界,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处处被动,时时自卑,在她看到蒂和男友时,她试图往房里钻,在母亲的要求下,她“只好停下来,脚趾一个劲儿的往沙子里蹭,像要挖出一口井来”。当蒂的男友要求拥抱时,她变得异常紧张,“向后退”,“浑身发抖”,“汗水从下巴直淌下来”。她这种处处被动,时时自卑的个性和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特征有某些相似之处。

早期的黑人文学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歌谣,而由黑奴的书面创作只有白人读者群体,因此早期的黑人文学基本上是以取悦白人为目的的。黑人的经历在白人的笔下经常被大打折扣,失去可信度。斯托夫人在作品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白人奴隶主对黑人的奴役,刻画了许多被奴役的黑人形象,其中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最突出。小说中汤姆是被奴役的黑人之一,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自身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和价值,更没有要求平等,享受权利的强烈渴望。他只是默默地、逆来顺受地接受一切,正如梅格一样。他们在社会上是“失声”的特殊群体。而最初的美国黑人群体正是这样一个自我意识沉睡的群体。

2主体意识的凸显与美国黑人精神世界的觉醒

在蒂和母亲的冲突中,梅格不再像最初那样自卑,软弱了。梅格的姐姐蒂“喜欢美丽的事物”,“打扮时尚”。她“总是把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世界永远不会对她说‘不”。她也敢于直视任何人,从不犹豫。这也正是梅格羡慕她的地方。当蒂刚下车时,梅格只说了“啊”;当梅格看到蒂的头发时,她也只说了“啊”;当蒂就她的改名和母亲争执时,她也只是“啊”了一声。她当时的话语不多,但是这三个“啊”足以表达她当时的心情。这也是最初蒂给梅格的冲击。这样的冲击不仅激活了梅格的思想,同时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和蒂的不同。对黑人群体而言,南北战争使黑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黑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可以说南北战争是因黑人这个敏感的社会话题而引发的。战争结束后,黑人民族运动的热情高涨,美国黑人在著名领袖杜波伊斯等领导下,社会觉悟和阶级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哈莱姆作家也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为黑人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意象。这种社会觉悟和阶级觉悟的提高犹如蒂的变化给梅格内心深处带来的改变一样,让他们的意识觉醒。震惊之余,梅格尝试着开始表现自己,让周围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母亲和蒂的冲突中,梅格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展示自己的存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当谈到巴蒂叔叔时,她主动介绍巴蒂叔叔是婶婶的第一个丈夫。她说话声音很小,你几乎听不见,但这是蒂第一次意识到梅格的存在,并认为梅格“笨头笨脑的”。当蒂想要拥有“百纳被”时,“我”,母亲听到厨房什么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几分钟后,厨房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这一系列的语言和动作反映了梅格主体的凸显,她不再是被忽视的人。而是一个让别人感觉到她的存在的个体。

南北战争是美国黑人精神世界觉醒的导火索,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白人的附属品。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存在已久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是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后,这种不平等现象尤为突出。黑人作家也迅速地将作品的题材转向社会批评和抗议。在这样的背景下,1940年理查德·赖特(RichardWright,1908-1960)发表了《土生子》(NativeSon),一部真正让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乃至美国社会产生震动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开创了“抗议小说”的先河。赖特一反过去文学创作的传统对黑人形象温顺恭谦的描写,塑造了一位能把握自身命运,具有反抗精神的新黑人形象,表达出黑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

3主体声音的显现与美国黑人文化的形成

文章的最后当蒂和母亲在百纳被(“百纳被”是黑人文化遗产的象征)的问题上产生争执时,梅格的出现就是一种主体的凸显。在文章的故事发展中梅格始终是一个影子人物,而当蒂和她母亲争论的时候,她的对话让母亲和蒂都认识到她的存在;而也正是她的退让,让蒂对梅格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真正意识到了梅格独有的价值。蒂最后对梅格说,她“应该尽量为自己做些什么”,“对我们来说,这的确是新的一天”。蒂已经认识到作为黑人应该去争取的东西,希望许多像梅格一样的女孩也觉醒起来,未来是美好的。

从早期的黑人文学直到哈莱姆文艺复兴,才使得美国的黑人文学以成熟的姿态进入美国社会。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为美国黑人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念。在肯定黑人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用城市黑人的口语和俗语描绘黑人生活。美国黑人文学发展顺应潮流:先是自我意识的沉寂,然后是抗议的狂潮,再是反省的寻找自我的本质,进而进一步探索文化。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分支,黑人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探寻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正如梅格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一样。在《日常家用》中,梅格的个性在故事发展中由最初的影子一步一步呈现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正如美国黑人文学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世界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得到了广大学者对黑人文学的重视和认同。

猜你喜欢

梅格美国黑人黑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最后的夏天
亲人( 连载一)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一次失败的整容术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