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益一生的礼物

2009-09-10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7期
关键词:银两私塾借书

王 磊

张咏是北宋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官清廉,能力出众,不仅深受百姓的爱戴,更是为朝廷所倚重。不仅如此,他还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家,后人对他的诗词推崇备至,至今还有许多佳作名篇流传了下来。

与后来的飞黄腾达相比,年轻时的张咏却是极其潦倒,生计艰难。出身贫寒的他从小就极爱读书,可是一贫如洗的家庭却没办法满足他求知的欲望。于是,年少的张咏就常常向周围的人借书来看,有时候为了看一本好书,甚至要徒步走到几百里外的地方登门借书,脚底常常被磨起血泡,可他仍旧咬牙坚持了下来。越来越多的人被张咏的精神所感动,只要张咏来借书,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之后,张咏的学问越来越好,很多人都慕名来向他讨教。

这时,一个朋友劝他先开一个私塾,一边教学生,一边继续求学,先维持好基本的生活,有了足够的能力之后再去京城考取功名。朋友不仅帮他出了主意,而且还借给他了一些银两,希望帮他渡过难关。朋友的热心,让张咏大为感动,他用朋友借给他的钱开了一家私塾,教起了学生。

出乎意料,张咏的私塾刚一办起来,许多人便把自己的孩子送了过来。大家知道张咏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一样有学问,因此纷纷拿出丰厚的报酬给他。转眼之间,半年过去了,张咏的私塾里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也变得越来越忙,很少有时间去平心静气地读书了。不过,随着学生的增多,收入的增多,张咏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四处借贷,疲于奔命了。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张咏也觉得自己最近钱赚了不少,可学问却没丝毫的进展,心里有些着急。可一忙起来,又顾不上这些了,整天只顾着多赚银子,以免再回到那饥寒交迫的生活中去。

时间一长,人们多少感觉到了张咏的学问似乎不如以前了。不过,凭他的本事教孩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大家也就不说什么了。手头渐渐宽裕起来的张咏亲自带着礼物去向当初给他出主意的朋友道谢。不巧的是,朋友恰好不在家,张咏只好把礼物和当初借的银两留了下来,就离开了。

可张咏说什么也没想到,几天之后,朋友就让家人把张咏的礼物和还的银两都送了回来。张咏呆呆地望着礼物和银两,脑海中一片空白,不明白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做。张咏想了半天,觉得可能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周到,让朋友生气了。于是,他特意又备了一份礼物,再次登门拜访。

来到朋友家之后,朋友连忙把他请了进来。张咏小心翼翼地问朋友,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气得他把礼物和钱都退了回去。没想到朋友满脸愧疚地对张咏说道:“是我把你给害了,耽误了你的前途,哪还有脸要这些东西?”朋友的话,更让张咏糊涂了。他连忙问朋友为什么会这么说。朋友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当初给你出主意,借给你银子,只是希望让你摆脱困境,专心做学问。可我没想到,你最近这么长时间,只顾着赚银子,却荒废了学业。你现在只忙着赚银子了,却忘记了你真正的前程是什么了!我帮你走出了困境,却也毁了你的进取之心,不就等于害了你一样吗?”

朋友的一番话,说得张咏极其难堪。他想反驳朋友,却又生生把话咽了回去,因为他知道朋友说得没错,自己为了不再过上以前那种贫困的生活,的确是荒废了学业,把时间都用在赚银子上了。

朋友望着张咏继续说道:“钱财能决定你一时的贫富,而事业才能决定你一世的荣辱!我能理解你不愿意再过贫寒生活的心情,可是钱财总有花完的时候,那时候你学问也没有了,赚钱的途径也没有了,这一生不就真的毁了吗?”张咏听到这儿,猛地抬起头看着朋友,久久无语。

过了半天,朋友意味深长地将张咏的礼物推给了他,接着说道:“我宁可不要这些礼物和你还我的银子,我只想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以一生的事业为重,哪怕贫寒卑微,也该坚持下去。”

朋友说完之后,屋子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许久之后,张咏才缓缓站起身,对朋友深深作了个揖。“本来,我是想送礼物给你,以此来表达我对你的谢意的。没想到,你今天又送了这一席肺腑之言,让我受益匪浅。你的金玉良言,就是你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说完,张咏向朋友告辞,转身离开了。

从那之后,张咏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仍旧开办私塾,不过只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所得的报酬也变得非常少了。而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夜以继日地用功做学问。又过了几年,张咏虽然仍旧贫寒,却成了非常有名的才子。随后,他进京参加了考试,多年的勤学苦读终于派上了用场,一举考取了功名,从此走上了仕途。

当官之后,张咏仍旧将朋友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生也没置办下什么像样的家产,把绝大部分的俸禄都用来购买书籍。只要忙完公务,就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张咏刻苦努力地钻研学问,不仅使他从书本中学到了有用的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智慧,而且还让他在诗词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北宋皇帝对张咏十分器重,甚至不愿让他告老还乡,直到张咏在任上去世,他的传奇才画上了句号。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银两私塾借书
借书去
清末银元单位问题的论争
郑板桥解画谜巧破案
钟繇学书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斯诗私塾
兽医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