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缺一千年

2009-09-07刘诚龙

幸福·悦读 2009年6期
关键词:京官妹夫知县

刘诚龙

清朝的官帽好像不太搞批发,有点定制的意思,更有点像计划经济。比方说吧,你愿买知县这顶帽子,那你就先报名,说我买知县;你愿买京官,那你就填个报京官的表格;当然,这都得先预交一笔钱,像我们老家买猪崽,猪婆怀孕或没怀孕,先放个定金。猪婆是肯定要怀孕的,好比官职肯定是需要的(人都会自然亡,领导也是人啊;还有,反一次腐败总要倒个把人,位置也能够空出来);但是呢,猪婆怀了几只猪崽却是个未知数(官员都会自然死亡,而什么时候亡,谁也说不准;官员什么时候被反腐搞倒,谁也说不准),这就产生了清朝干部使用制度的一个特有现象:补缺。

浙江绍兴的李慈铭先生,也是进士出身,本来呢,毕业应该分配工作的,可是,就业形势特别紧张,有当官的资格,却没当官的位置,奈何?他为了早日当上公务员,听了他妹夫周先生的话,走上了补缺这条路,“乃售出田产,决意捐纳”。(土地是命根,他都舍得了,既可见官的诱惑力有多大,也见他的仕进决心有多大。)他与妹夫同时拿出了一笔款子,他妹夫报知县,他报的是京官,也许那时候对身份证的查验不是特别严格吧,钱去了,人没去,也是可以的,所以李慈铭先生人没去,叫他妹夫把钱带去。这一疏忽,也就出了问题。

因为李慈铭先生多与老婆缠绵了几夜被窝,待他赶上京城,却再无位置。清政府不是不给他顶带,而是暂时没有,这个理由把李慈铭先生给噎住了,作声不得,有什么办法?等吧,死等吧。等待的日子难啊,度日如年,何况李慈铭先生寄居别人家,“李到京,不能到部,乃住昀叔家”。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天天眼巴巴地望着紫禁城发帽子,无疑地,一日二十四小时就好像有二百四十小时长了。等了一年两年,等到了一个春节,家家户户,高高兴兴贴春联,李慈铭先生却是辛酸得紧,于是,他在居处贴了一副: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主事,补缺一千年。“藏书十万卷”,那是真的,李慈铭先生是清朝大儒,“未及冠,文名震越中”。成名也是趁早,二十岁没满,就出了名,“及官京师,益廷接群士,俨文社主盟。”而“补缺一千年”呢?不知是怎么计算的。清朝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之谦也曾经捐了江西知县,等了N年,都没等上,等得心躁,雅不起来了,风度不起来了,于是以文人艺家特有的方式发牢骚了,他把过去书房里的匾额取了下来,换了一块新的: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雀斋。雀是县长的意思,一千七百二十九是当年清朝的县城数。可能是赵书法家一个县一个县地扫视过去,觉得每个县长的身体都健康得很,补缺要到猴年马月呢?

补缺一千年,也是文人爱夸张,真要那么长吗?实际是,如果官员交流与换岗比较快的话,比如,县长去年你来做,今年到我家,那么不需要一千年。成丰同治年间,因为捐纳和军功记名为提督者近八千人,候补总兵者两万人,当时全国共有提督位置十九名,总兵位置可能多一些,如果一年一换的话,只要四百二十年,估计每人都可过个官瘾(若跟云南某地学习,每人当一周局长,那速度更会大大提前)。

苦啊,这日子真难过。但李慈铭与赵之谦,怎么说也是名人,有名人的光辉照耀在那里,情况不会那么悲凉,一是帮忙的人多,二是名人不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那可大了去了,政府也不能不优先考虑。所以,没等几年,李慈铭先生补上了户部主事,而且不久也升了上去,当了御史,弄了个省部级。只是那些倾囊买官却又名气不彰者,那日子才真正难熬啊。

这真让人纳闷。这些候补干部与后备领导不摘集体上访,我是不纳闷的,你是干部,你也上访?看我开除你!交了钱,却买不到帽子,我也不纳闷。向领导私人买帽子,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不交货,那我告你,但清朝的情况不同,这是国家政策,什么事情,只要干部把国家政策一拿出来,谁敢放个屁?我所纳闷的事,清朝政府对这些人怎么如此刻薄呢?解决这些人的工作问题、职务问题,也许确实困难,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啊,是不去想他们的死活,还是思路没打开?办法好多啊,而且很现成:可设一正N副,还设N个助理,不就解决一大批?反正这些非领导职务,是个大框,有多少可以装多少,只要级别升那么一级,薪水加那么一级,他们大都愿意。这样就轻松解决了,普天同庆。

猜你喜欢

京官妹夫知县
妹夫的门牙
妹夫的门牙
大买办“碰瓷”拉业务
不怕他不来
青石碑
“京官”空降6年后66名厅官选派地方20人升副部
青石碑
这都不懂
疯老爹打知县
清代京官俸禄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