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产业危机中的机会

2009-09-04

中关村 2009年7期
关键词:海淀文化

勒 川

主办单位:中共海淀区委、海淀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关村》杂志、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

协办单位: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歌华集团

网络直播:新浪网、央视网

全程播出: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卫视

时间:2009年6月22日

地点: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马奈草地艺术中心

主持人: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高级策划)

整理:勒川(《中关村》杂志 记者)

王鲁湘:

欢迎走进海淀文化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文化的殿堂。当然这个不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开场白,而是2009海淀国际文化论坛的开场白,作为第六届海淀文化节的主打项目,以“城市·文化·对策”为主题的“2009海淀国际文化论坛”欢迎各位的到来。

本次论坛将着力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宏观与微观、学术与产业”等诸方面文化产业要素,以开放的视角,在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中探索一条成功的城市文化建设之路。论坛旨在中西交融中激起回响,迸发新的火花,共话当下经济危机中城市文化产业的机会和未来,寻求今日中国城市文化的健康成长途径。有请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孙宝启先生致开幕辞。

城市文化产业的机会和未来

孙宝启(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教授、博士)

海淀是一个艺术大区,素有“文化之海,艺术之淀”的美誉,这次邀请国内外文化领域顶级专家、学术泰斗、社会名流共话当下经济危机中城市文化产业的机会和未来,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本次论坛将着力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宏观与微观、学术与产业”等诸方面文化要素的交流,邀请诸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著名学者、专家群雄逐鹿,在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中探索一条成功的城市文化建设之路。此次论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主题论坛、圆桌对话,还将参观海淀西区艺术A大道,并诚邀各位嘉宾参加在马奈草地艺术中心举办的音乐酒会。

我们相信,这次聚会不是一次普通的对话,而是期望在中西交融中激起回响,迸发新的火花,寻求文学、艺术、科技与城市文化的大交融、大回响、大碰撞。

本次论坛是第六届海淀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海淀文化节已变成400万海淀群众的节日。自2004年举办以来,海淀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文艺团体,举办各类演出和展览近千场,参与观众200余万人。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本次文化节紧密结合“海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创新思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节活动,凸显了海淀文化国际性、精品性、民族性、多元性的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彰显区域特色,为海淀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为海淀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献计献策!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2009年海淀国际文化论坛的召开,无疑是一件有着深远意义的大事,我们相信,立足文明古都、站在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的海淀,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激情,迎接这场以“城市·文化·对策”为主题的思想盛宴!

王鲁湘:

对孙副区长刚才的开幕词我深有同感。我是海淀人,虽然现在在香港工作,但是我的户口还在海淀区青龙桥派出所。从1982年算起,我在海淀已经居住27年,我生命中的一半光阴已经放在这里了。海淀确实是一块文化宝地,而且她是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一个文化科技高地。要找到一个如此高密度的文化、科技密集区,在世界范围内海淀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从字面上讲,“海淀”又是一个洼地,海淀过去就是一个沼泽地,很多很多的水在这个地方聚集,而且有一条万泉河。沿着万泉河,有无数眼泉水喷涌不息。作为低地又是吸纳人才最好的地方,所有的人才像水一样流到这个低地来。下面有请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兼总编辑陈力女士致辞。

推广海淀文化论坛的智慧火花

陈力(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兼总编辑)

我非常认同主持人对海淀的评价。做为海淀公民,我们很自豪感觉到海淀区在科技、教育、文化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北京市、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价值。这里人才济济、物华天宝。在这个宝地上,举办国际文化论坛对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电视台有幸作为这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我们将通过我们的资源,把本次论坛的智慧、火花、观点向国人和社会展示!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王鲁湘:

上午论坛的议题是文化的空间。有一位著名的城市学家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雕塑,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市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艺术成了城市的眼睛和窗户,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公共文化具有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也是城市灵魂的象征物。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现代城市空间三维艺术的公共艺术,就成了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下面有请建设部原副部长,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中国雕塑学会顾问宋春华先生为我们做《公共艺术的精品战略与创新》的演讲。

公共艺术的精品战略与创新

宋春华(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中国雕塑学会顾问、建设部原副部长,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博士)

身为海淀人,每天我都能感受到海淀的发展和变化。今天我就《城市的公共艺术的精品战略与创新》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公共艺术是城市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公共艺术方兴未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她不仅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还在解放思想、激发创作的热情、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倡导有文化价值的公共艺术就是在打造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布置公共空间,让广大市民零成本欣赏,不需要任何代价,只要实践。这就需要以人文精神去感召和培植创新的能力,创造新的文明。雕塑和建筑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核心的价值观念。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雕塑从某种意义上是国家意志的代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有形的展示,是国家形象图象的提炼,是国家身份的一张名片。

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建筑,特别是雕塑反映其诉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自由女神”就是典型代表。它本来要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落成,但是由于资金匮乏,比预期晚了10年。等雕像落成后,将其矗立于纽约港入港的地方。它反映了美国建国的思想,就是自由、开放和包容。之后又有一件标志性的雕塑诞生,就是在圣路易斯的大拱门,高和宽192米,材质是不锈钢。这个雕塑代表了美国的发展,因为圣路易斯是通往西部的一扇大门,矗立在这儿的这扇大门表示美国西部的大开放。

雕塑和建筑又有所差别。相对于建筑而言,雕塑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品,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审美。建筑就不一样,它具有功能性和技术性,当然其中也包含了艺术的要素。建筑是围合公共空间的实体,是公共艺术空间的构造者,也是雕塑的背景。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群都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中间的主体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国的华盛顿国家广场实际上也是如此,周围有建筑的围合,主体是中间的塑像,建筑成为它的背景。

一些纪念性的建筑和部分功能性的建筑,都具有比较高的艺术含量和观赏价值,它也可以成为公共艺术品的主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埃菲尔铁塔。对北京当前这几座新建筑,批评的声音也有不少,特别是CCTV,我们不必过早下结论,有待历史的检验和社会的选择。

还有一些建筑和雕塑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一件艺术精品,比如说雅典神庙和巴黎的凯旋门,最有名的应该属巴塞罗那高蒂教堂。高蒂是建筑师的怪才,建筑本身像一个雕塑,建筑上面有很多雕塑,东面门主要是耶稣的诞生,而西面这扇门是耶稣在受难,两种是风格截然不同的城市雕塑。

最后我想讲一讲关于创新的问题,这也是雕塑和建筑发展的对策以及文化对策的问题。创新的关键在创意,创意主要体现在立意策划和概念设计。一个公共艺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独特的创意。汉城奥运会留下的是和平门,这个门非常东方,龙凤呈祥的创意非常引人瞩目。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几百个雕塑,但是哪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我认为印象最深得是鸟巢,它不是雕塑,而是建筑。我们这么大的场馆,搞一个什么样的装置,什么样的雕塑才能和鸟巢媲美呢?

创新要坚守文化底线,文化底线就是你要有特质,这是你的灵魂。公共艺术必须要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性,在文化创新中要提高原创能力,不要克隆,要把传统的文化精髓转化为现代艺术的精品。

创新肯定就要突破,在形式方面我觉得要有我们时代的精神。我不主张一律的仿古,形式的创新就是要从固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艺术形式和精神风貌。我希望北京,特别是我们海淀的文化事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精彩的公共艺术,特别是建筑和雕塑精品出现!

王鲁湘:

感谢宋春华先生精彩演讲,让我们享受了一道城市三维空间公共艺术的盛宴。我们海淀公共艺术标志性作品在哪里?我想就是生命DNA的双螺旋雕塑。这个作品在海淀矗立了那么多年,经过媒体成百上千次的曝光,已经成为海淀的一个文化符号。

海淀是中国城市的缩影。在海淀这方沃土上,不仅有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技产业,还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80多所高等学府,更有“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和曹雪芹、纳兰性德等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以及近年来崛起的新媒体、新文化集群,汇聚了一大批国内乃至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化元素。下面有请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为我们做《打造海淀城市新文化》的演讲。

打造城市海淀新文化

谭维克(中共海淀区委书记)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和财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衡量区域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文化的摇篮,城市文化将城市与文化有机地结合,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城市风采的浓缩与展示。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式下,大力培育和发展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不仅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而且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智力支撑和精神的支撑。

海淀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文化底蕴雄厚,文化资源丰富,有着“文化之海,艺术之淀”的名誉,这里有“三山五园”为代表著名的皇家园林,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大批的高等院校,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有林立的图书馆,众多的新闻媒体,有门类齐全的艺术院校,有一流的演出团体机构,汇聚一大批国内乃至世界艺术家和文化名人,文化企业的领军人物,这些都构成海淀城市文化独特的魅力。

海淀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我们在海淀区第九次党代会就提出了“文化兴区”的总体战略,描绘海淀文化发展的蓝图。2004年召开区域性的文化大会,吹响建设文化强区的进军号。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步入快车道。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响应中央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全面推动海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了《海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意见和发展的规划》,坚持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一手抓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启动一批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成立中国海淀艺术团联盟。目前海淀文化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0%,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经占到北京全市的20%,增加值占了全市的40%。海淀公共文化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每年一次的海淀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六届,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品牌和人民群众生活一件盛事。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海淀文化资源虽然丰富,统筹整合力度还不够,文化品牌建设虽有亮点,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聚集效应还不够明显;文化人才持续涌现,但高端优秀人才依然紧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所提高,但与人民群众文化渴求尚有不少的差距,因此建设文化强区任重而道远。

当前,海淀正在全面地谋划和探索未来发展科学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多年文化发展的探索实践,提出未来海淀文化发展总的思路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部署,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强文化对其他领域的渗透、催化、促进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源泉充分涌流,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相同步,通过文化发展营造海淀人的精神家园,将海淀建成高雅之区、活力之区、魅力之区、和谐之区,进而成为文化首善之区。

总之,海淀文化要进一步走向繁荣,这是我们面临未来的重大任务。海淀区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决策的推进力,共同把海淀打造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品位高雅的“魅力海淀”!

王鲁湘:

在谭书记的演讲中间,我对一个词语特别感兴趣,那就是“高雅海淀”。很多城市包括城区都在提一些新的口号,像“活力城市”、“魅力城市”,但是我们海淀也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敢于提“高雅海淀”的地方。要做到“高雅”确实需要很多的先决的条件,而我们海淀不仅具有这些条件,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它未来美好高雅的蓝图和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谈到任何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城市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前景是否广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直是不断受到质疑的问题,甚至在理论界有这么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他们甚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既然像你们说得那么优秀,为什么结不出像量子力学、相对论、现代企业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诸如此类的果实?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化?西方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女士,她今天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关乎人文,化成天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我今天站到这里,实际上是没法承接鲁湘兄刚才说得这么大的问题,关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中现代价值。什么是我们海淀的文化?究竟是一张名片,一个坐标还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什么是文化呢?周易给文化有一个界定,叫做“关乎人文,亦化成天下。”所以我理解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关乎人文,就是观察世间百态,提炼凝聚一种思想和理念,而化成天下,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上,在我们的行为判断上,在我们举手投足之中能够流露,能够化入人心。所以我想文化不是文而不化,而是文而化之。我们过去习惯典雅文化,往往藏在发黄的册页里,但是今天的文化是什么呢?刚才在谭书记讲话里边特别提到一个词就是“多元化”。多元的文化一定是丰富的,多元的文化一定是生态的,真正的文化应该是有化生能力的。

我们真正期待的海淀文化是多元化的,也是品牌化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文化是健康的?它一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谋,一定是精英文化与百姓文化的融合,一定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所有这些文化能够让我们碰撞出来一种新的生态。古典文化在今天有什么样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简单论坛上的价值,而是老百姓举手投足让他触摸得到。

我们都在说中国处于民主化的进程当中,民主不单是一个政治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权力的分享。我当然不希望海淀的文化只是一个巨大的发射器。我希望有这样一些生活的环境。但是这一切我想还需要一个概念整合就是“品牌化”,品牌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品牌非常简单,英文原意是“烙印”,西部的游牧民族觉得自己的牛群马群多收不回来,在上面打上不同的烙印,文化也是一样的。对于一个区域来讲,一定是有烙印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会说到东区生活?因为大家会想到时尚、小资、现代化,海淀大家觉得“典雅”。“典雅”的确是海淀不可替代的标志,但是“典雅”怎么样能够变为一种方式被认知?这需要在它的品牌化上再进一步推进。

海淀拥有这么多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我们大概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气,人气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又一个的生活方式。现在的北京包罗万象,一到后海坐人力车、胡同游,就觉得这叫“老北京”,一到故宫筒子河前就知道这叫“皇家文化”,到颐和园、圆明园有遗留的园林,到了三里屯朝阳公园那一带就觉得这是使馆区,这是外来文化的融合。每个地方的生活方式非常鲜明。既然海淀是大家的海淀,是生活的海淀,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思想的起动机,同时先建立起来生活方式的识别体系,这就是品牌。

在品牌这个概念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唯一,求记忆的独特与深刻。什么是深刻?大家看战国时期为什么孟尝君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养,虽然说饱学之士平时特别嘲笑这些人,真到国家有难的时候,就是鸡鸣之士能够叫开城门,主人就逃生了,狗盗之士更厉害,从狗洞进去,偷出重要的文件发兵救国,鸡鸣狗盗也是核心竞争力。

我期待在品牌化的烙印上能够做得更突出,更鲜明。我们有一条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最终的目标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化,让大家把思想的光芒落实到活跃而充满热情的生活方式上,既保持着思想的典雅,同时保持着充沛的活力。思想不能解决一切,思想必须嫁接在行动上,在执行力的层面上建构这个社会的新价值。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作为一个海淀人,我在这里讲出我的渴望,同时我也做出我的承诺,因为我的工作单位和家庭都在海淀这边,所以说要打造我们的海淀文化,我愿意尽我所能,来做我能做到的事情,谢谢大家!

王鲁湘:

谢谢于丹充满感性的讲话。她作为一个海淀人发出自己在海淀生活的感慨,这中间当然有她在生活处境中的一些委婉的批评,我想大家也能听得出来。很有意思,中文的词汇有时需要我们要做一个辩证的理解,比如说今天的主题词有三个:“城市、文化、对策”。“城市”这个词我们就要做一个辩证和综合的理解,“城市”是由“城”和“市”组合起来的,“城”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的单位,如果没有“市”,“城”就是没有活力的,就如于丹所说是没有生活的。文化亦是如此。有“文”而无“化”的“文化”也缺少生机勃勃和充满着个人色彩的感性意味。海淀不缺“文”,但“化”得不够,如何使海淀文能够“化”和流动起来,变成于丹所向往充满着个性且有品牌化烙印的典雅生活社区?我想可能在不久之后,于丹现在不太满足的东西可能就会得以实现,因为我们海淀正有一些人士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倪德伦先生,就想把纽约百老汇的文化引到海淀来。

纽约是一个大型工业化城市,它又是世界现代文化之都。在现代文化之都中,一定缺少不了一个具有纽约式的品牌化烙印的东西,这就是百老汇文化。对于纽约的城市管理者来说,没有百老汇的纽约是不可想象的。来到纽约的外乡人到纽约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到百老汇看戏。这就是百老汇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的作用,它给纽约市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说百老汇一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能高达50亿美元之多。下面,我们有请有美国剧院王朝之称的倪德伦家族第三代成员、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NWE)总裁小罗伯特·倪德伦上台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百老汇对纽约经济的拉动作用》。

百老汇对纽约经济的拉动作用

小罗伯特·倪德伦(美国百老汇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NWE)总裁)

我想在场的各位与我有同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文化和艺术有助于社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我想向各位介绍一下百老汇对纽约经济的推动作用。时代广场是在20世纪早期建立起来的,《纽约时报》的总部也在这个广场,地处第七大道,同时延伸到40大街以及53大街,这个地区就是百老汇所在的地区。

我们谈论百老汇,事实上百老汇有很多的含义。首先它包括在大道旁边曼哈顿的这些建筑,还有百老汇意味着那里的剧院行业,同时也包括了时代广场这个地区,并包含在那里演出等各种活动。我们认为百老汇的黄金时代是在20世纪的前50年。在那段时间里,百老汇最著名的剧目被创造出来。同时百老汇也经历过一些困难的时期,那是在60年代,纽约城市面临一些窘境,比方说城市经济在下滑,尤其是色情业开始进入这个区域,影响到百老汇的演出行业,旅游人数下降,观看演出的观众减少,使得一些剧院不得不关闭。

在90年代早些时候,时代广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新的市政府决心要重振该区域,朱利安市长提出要重振百老汇产业,实现纽约快速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些重要的举措来确保计划得以实施。第一个措施就是严厉地打击犯罪活动;第二个措施是铲除色情业;第三个措施是改革税收政策。这些举措使得百老汇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纽约市外的旅游者是百老汇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不仅仅支持百老汇,同时也会支持饭店、零售业、出租车等当地的行业。2006年有近450万人来到纽约市,他们主要观看百老汇的演出,他们为纽约贡献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00亿美元。在纽约市,每个游客一美元对百老汇的开支有31美分用于其经济方面,演出总计大概达到50亿美元,这对于纽约市的经济来说是有很大的贡献作用。事实上,百老汇还提供了四万四千多个工作岗位,另外还有一万四千人是直接与演出相关的一些行业,大概有三万人是间接与百老汇行业相关的。

现在人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危机对百老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百老汇的演出业总票房在2007、2008年达到了一个峰值,并且我们已经超过了2006、2007年演出的情况。为什么百老汇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认为改革以及振兴时代广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创造了我们的命运。

纽约市有许多的特征,而且是非常独特的特征,我想我们可以从过去吸取一些经验,有一条经验就是市政府要支持文化的发展,并且可以从这当中受益,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受益,同时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受益,我非常高兴能够看到海淀政府对于文化的推动力量。希望“文化北京”这个项目能够为亚洲其他地区树立一个榜样,取得时代广场这样的成绩。感谢各位!

王鲁湘:

谢谢小罗伯特·倪德伦先生给我们带来了纽约百老汇一些详尽的资讯。在他带来这许多资讯中间,我特别注意到,百老汇对纽约市经济的贡献,这些贡献中间有一个有趣的数字,93%来自于纽约城市之外,我想这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百老汇能够成为纽约文化品牌,成为这个城市品牌化的一个烙印。我希望百老汇文化产业和模式能够在北京,特别是在海淀成功地移植和引进。

当今时代,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在一起。文化的发展日益熔铸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进程中。科学、文化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下面有请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先生为我们做《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演讲。

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

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恩格斯对文化有这样的阐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思考城市既是文化的结果,又是文化的温床,它承载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城市功能的设置需要有科学思想的,哪些是基本的城市功能,哪些是可以拓展的,怎么样做,怎么样展示?我觉得这就是文化。

我访问纽约的百老汇公司了解到一个很有兴趣的现象,纽约市政府有一条规定,在42街时代广场所有的建筑底层必须要建剧场,为什么?倪德伦公司老总说,因为戏剧业给纽约不仅仅带来票房,也带来了人流、文化消费,带动了纽约其他方方面面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说得城市里面的文化和科技关系。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现在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按照国务院给北京的规定,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原来有一句话叫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把“经济”圈掉了,我觉得这样很好,这实际上就找到了北京的城市文化和其他城市的区别。

北京现在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定位。抓文化创意产业过程当中,科学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求同,文化存异。科学是人类解释我们所生存的客观世界,文化是展示人类与我们生活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互动,所以文化表现的是不同的展示形态。

真正科学和文化的结合是表现在新的文化业态上,而这种新的文化业态后面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基本需求。海淀的信息产业、网络是最集中的,所以我想在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过程当中,它的走法不是数字化的走法,不是科技的走法,而是科技和人文的走法。科技文化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体,同时这个城市又孕育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但最后最终点是城市的人,而不是城市的形态。

城市发展都有一个“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心化”的过程在大量建设高楼大厦的同时忽略了人,所以在发达国家,中心城是到晚上几乎是没有人烟的,大家都到郊外去了。今天的城市发展,怎么样从“中心”到“去中心”,然后回归到城市本来的功能?这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人是科学和文化的核心要点,人的需求是我们社区建设最后的目标,所以说,把海淀构建成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来过的人流连忘返、没有来过的人心向往之,这就是我们对海淀的期待。

王鲁湘:

在熊澄宇先生的演讲中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里面除了人是最宝贵的以外,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几乎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城市最大的财富是“街”,但是可惜的是在我们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间,只有路和房子的概念,却没有“街”的概念。房子盖起来了,夹出了一条通路,我们会拼命地打造这一条路,让这条路成为人流和物流快速流动的通道,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城市最宝贵的“街”。路反映的是科学和技术,要求的是效率,所以它是求同的,全世界的道路都是一样的,最高的目标是最高最快速的效率,快速把人流和物流从此地运送到彼地。但是“街”是文化,“街”不是科技,“街”是存异的,我们希望每一条街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都不一样,这个城市一定是让人怀念的,我们在街上头行走的时候,我们要求的是流连忘返。

先锋戏剧作为一种与现代都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现代都市之中。先锋戏剧脱胎于小剧场戏剧,甚至曾经即以“小剧场戏剧”命名。先锋戏剧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在不断寻找内容的超越和追求形式上的多变与新颖。当前亚洲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著名导演孟京辉先生题为《现代都市需要先锋戏剧》的演讲,相信会给大家带来现代都市文化的全新认识。

现代都市需要先锋戏剧

孟京辉(当前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代表作品有话剧《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独》、《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电影《像鸡毛一样飞》)

中国戏剧特指中国当代的戏剧,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艾美戏剧开始,之后就是抗日戏剧,像《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话剧流行。到50年代新中国解放,老舍、曹禺等做了一些特棒、特别好的戏,60到70年代革命样板戏,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是探索戏剧,到了90年代,在我的大学时代,在那个有一群年轻人可以举手发言的时代,我们管它叫“实验戏剧时期”。

21世纪初10年,我们做了戏剧多元化的尝试,坦白地讲,10年前戏剧没有受到现在这样的关注,中国当代戏剧发展从方方面面独特的多元化,现在慢慢走向了大众。在1991年的时候,我们做过现代派荒诞派大师贝克特的戏,总共演了两场,观看的人就200人。到现在为止我们做了一个戏基本上一演就演100场,我们有一个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边演了365场。但是所有这些东西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未来10年的发展。未来10年的发展,还是坚持我们自己最初的梦想。

如果说在10年的时间里边,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先锋性、实验性和学术突破支撑着社会对我们的关注,在未来10年、未来的20年,中国当代戏剧应该往大众化、娱乐化、教育整体配合方向发展。政府支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自身自觉地对艺术和社会生活、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突破。从各种软件、硬件需求来讲,我们的未来是特别光明的。如果说10年前我们赢得了大家的瞩目,之后的10年我们就要用我们自己的先锋性,用我们的多样化东西,让我们的艺术界对一直坚持做戏剧的投以一种尊敬的目光,我们也因为我们自己做得更多更好属于这个时代的、这个社会的戏剧而感到骄傲。

王鲁湘:

孟京辉先生是作为中国先锋戏剧的著名先锋导演而在我们的文化界崛起的,“先锋”这个词其实代表着某种创新、某种开拓、某种突破陈规。现在我们深圳正以举市之力要争取“中国先锋城市”这样一个称号,但是我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实验大部分都发生在北京,其中很多发生在海淀。

下午“艺术的交响”第一位演讲的嘉宾,他的东西不一定具有那么多的先锋性,但是他却用他的作品写出了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古老都市文化的韵味。他的作品有《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倾城之恋》、《五月槐花香》、《千里走单骑》,话剧《操场》等,他被誉为中国第一编剧,他是诗人出身,下面我们掌声有请邹静之先生为我们演讲。

今日戏剧在北京的发展途径

邹静之(著名编剧家、诗人,代表作品有影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千里走单骑》和话剧《操场》等20多部,被誉为“金牌编剧”)

北京这座城市按老话讲叫“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东边富是因为那边一直是商人聚集的地方,西边为什么贵呢?原来王公大臣达官贵人都住在西边。为什么“南贱”呢,原来八大胡同所有的戏园子都在南边;“北贫”是马甸外边都是哄羊人,从西口把羊赶进北京。这个老话是北京人总结的,现在依然是这样子:东城灯红酒绿,很多酒吧开在东城都火爆得不得了,西边八大院校,三军总部,是贵的方位。“南贱”现在是房地产贱,南边的房子永远上不来价,北边因为亚运村的缘故,不贫了,突然发达起来了。海淀区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刚才很多专家说到海淀区的特色。我从小就生活在海淀区,一直到现在。海淀这个地方很奇怪,是一个多学识却少有娱乐的氛围。最近我们成立了“龙马社”,第一部大戏就是《操场》,给我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海淀区没有什么剧场,所有的戏只能在东城演。

我写的第一部话剧叫《我爱桃花》,在人艺演了近200场,全中国有五家剧院演了这个戏,大概演了300多场。这部戏曾经代表中日韩戏剧协会在日本釜山演出,也代表中国去过意大利,严格来讲,它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所谓“一本万利”,在戏里边是非常准确的,一个剧本能产生“万利”。一说话剧就是老舍的话剧,曹禺的话剧,莎士比亚的话剧,文本归属非常清晰。一说到格局,文本归属也非常清晰,作曲家的格局,瓦格纳的格局。一说到电影归属更加清晰,全是导演的,陈凯歌的电影,张艺谋的电影。文本归属的清晰使得话剧这个产业,剧本非常重要。因为戏剧可以把观众请进剧场,但坏的戏剧把观众赶出剧场。关键是什么呢?本,一本万利。

前几年北京真正能演戏剧的剧场不会超过40个,在日本釜山参加《我爱桃花》演出的时候我问过日本的同行,他们说了一句话,在东京每天晚上有1000个剧场在演出,无论什么剧场,包括歌舞、话剧、芭蕾舞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美国的朋友说到百老汇,50个亿美元,这是特别大的数字,发展戏剧是北京市的当务之急。

我们能不能写出一本万利的戏,这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觉得海淀现在计划在厢红旗盖这么多的剧场,真是一件大好事!有了硬件以后,没有软件还是不行,为什么?我是年初的时候看日本千里导演的《哈姆雷特》,400年前的戏,穿透400年非常容易到你的面前来,依然使你看得非常有感觉。我们现在的戏能穿透几年?4年还是40年?所以说我觉得一是抓剧本,二是剧本创作的观念是不是正确的。我有一句话,做话剧永远以票友的姿态。不要说票友不专业,从古到今专业净是票友,不以此来搏名利,不以此来吃饭,他就是热爱这个东西,以票友的精神来写戏。美国在奥尼尔出现之前,欧洲人认为美国只有剧场没有戏剧。什么才叫有戏剧?真正写出原创的、自己民族的戏剧才叫有戏剧。

今天我说得这些话其实和经济有关系,所以我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剧作家的戏找一个演出的平台。现在我们“龙马社”因为没有剧场,所以很多戏都受制约没法演,很多人问《操场》什么时候演第二轮?我说没剧场就是没法演。

王鲁湘:

北京有戏,海淀有没有戏?于丹讲到她老是跑到东边看戏,这使我想起当年我在北大念书的时候,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也总是要跑到东边去看戏。那时候80年代初交通非常不方便,看完戏以后就赶不上动物园最后的公共汽车,有时候把看戏的念头就扼制下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就近解决戏看剧的饥渴吗?邹静之先生说到了,戏剧其实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经济,一个好的剧本,莎士比亚给英国和全人类创造了多少价值?一本《哈姆雷特》创造了多少利润?很多优秀的编剧在海淀,他们为东城区、朝阳区编剧本。过去我们有一句老话,官员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搭一个舞台,最后要引进投资,引进产业,现在要搞文化产业了,有些官员又把这个话给反过来,叫做“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和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民对文化和精神产品要求越来越挑剔,品位越来越高,我们作为一个地方管理者如何把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我们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先生给我们破解这道难题。

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文化学者)

谢谢鲁湘兄,研究生的时代,我们俩是在对门住,现在我一看到他就觉得特别亲切。本次论坛的题目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危机中的机会。危中之机,危机这两个字本身是很妙,“危”就是危险不行了,另外就是“机”,危中有机,机中有危,你会发现危机本身就是机会,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机会在哪儿?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有两个人物可以作为现在文化机会的象征。春晚出来两个奇人,一个是刘谦,另一个是小沈阳。他们两个人都象征着新的文化的趋势。小沈阳实际上是在化解我们对现实很多的焦虑,我们会在小沈阳的身上发现化解焦虑的方法,怎么办?找到一个毕老师。有了毕老师,各种问题解决了,就有机会从一个跑堂的,突然变成一个星光大道的明星。我们现实很多焦虑很多痛苦,在小沈阳身上得到了化解,所以我们才那么迷恋他。

另外一个人就是刘谦,刘谦的魔术有一个好处,通过变魔术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超越现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和小沈阳不一样,小沈阳有能力让我们现实的焦虑在哈哈一笑里面化解掉,但是刘谦更厉害,告诉我们的是怎么办,可以超越现实的一切,创造奇迹。小沈阳和刘谦其实都是经济面临挑战时刻所做的应对的策略和战略,一是化解现实的焦虑,二是超越现实的焦虑。

现在社会发展有两个趋势,从奢华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便宜。原来要的是奢华的东西,最贵的,冯小钢的电影《大腕》有一句著名的话:没有最好只有最贵。现在我们要求的是又好又便宜,多快好省。还有一种也是代表这个时代趋势的,诺基亚有E71和上网本恰恰就是今天的潮流所在,从奢华到独一无二的便宜,从巨大、奢华的挥霍到非常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环保的理念,人和自然和谐的理念有了更多施展自己的机会,由于经济不好带来的改变非常深刻。通过这些改变,我们在文化上找到了新的模式,新的形态,这些模式和形态有四个趋势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

第一,80、90后的崛起。年轻人是市场经济的第一代,我们有两个名词形容他们,鸟巢一代,尿不湿一代。他们有最宽广的国际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消费能力的人,也是最敢挣钱的人。

第二,新媒体的革命。这个革命和年轻人的出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最近3G出现以后,有无限的空间,社会由此而发生最深刻的变化。

第三,中等收入者的发展。这十多年的繁荣创造了很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在今天要求,他们的趣味变成社会最主要的趣味。

第四,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具体的文化传统丢失太多了,找回自己的文化传统成为我们强烈内在的欲望。

我跟海淀的感情非常深,海淀有过很多机会,也错失过宝贵的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在今天经济面临困扰的时候有机会,海淀在今天面临经济挑战的时候有机会。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里面范伟出了两百万英镑买了分歧终端机,那是什么?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不要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盖大楼,盖起大楼不会有产业,什么是产业,这叫产业,让范伟信就是。葛优拿到文化创意产业向远方眺望,范伟问“你在看什么”,“中国红!”葛优告诉范伟,“我看到了未来,灿烂的中国红!”冯小刚有信心,葛优有信心,范伟也有信心,拿100多万日元还可以创业,还有信心,中国发展还有希望,你拿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筒子看到了什么,未来!

王鲁湘:

谢谢张颐武教授充满激情的演讲,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未来的时候,我们同时心里头充满着焦虑,因为我从张颐武整个演讲中间看出他充满着焦虑。他从小沈阳和刘谦身上看到如何用智慧化解焦虑和超越焦虑,其实我们今天整个论坛就是集体焦虑的体现。有焦虑就有动力,有焦虑就有欲望,有焦虑就有前途!张颐武对80后的剖析可以说十分地精彩,从80后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文化欲望看到整个中国梦实现,任何事情的发展充满着诡异的变数。新世纪整个进入大竞争的时代,竞争不仅仅是硬实力的竞争,大家很清楚地看到它是包括文化在内各种各样软实力的竞争,对中国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战略的问题,而且是整体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问题。如何提高我们的软实力,如何提高文化创意的创意性,寻找到最优秀的大脑?下面我们就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金元浦先生为我们解读《文化创意产业:大竞争时代的城市品牌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大竞争时代的城市品牌构建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奥运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

城市从来都离不开文化,但是只有在当今全球化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文化才以城市发展轴线战略的姿态出现。比如奥运会,为什么在当年蒙特利尔的时代里,1976年那个时代里在他们举办奥运会之后,没有城市愿意承办奥运会?因为那是一个陷井“叫蒙特利尔陷井”。主办了奥运会就留下了几十亿的债务,我的市民要在30年的时间里承担或偿还这笔债务。而在经济要素顺畅流动的今天,哪一个城市最受关注,哪个城市就拥有吸引最大资源的可能性,形象力将转换为生产力。所以,各个国家各个城市才花那么多钱和力量去争取举办奥运会,这里头有着城市形象力在全球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当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提出来最重要的理念叫做建设创新型中国,我们要完成的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30年的时间里,以自然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空气、水和环境污染巨大的代价获得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称号,这个称号在西方人和整个世界看来,我们确实获得了一部分资金,但是在他们心中,我们不过就是一个“汗水大国”。

未来的15年,我们处在国家整个经济转型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过去发展制造业中心的道路发展下去,我们就依然还是一个“汗水大国”。今天,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确实有着发展重要的机遇——我们在历史转折产业转型国家走向新的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必须要作这样的转折,走向创意中国、文化中国。

当今世界财富增长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洛克菲勒集团要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经过巨大家族无数人的劳动获得财富。比尔·盖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大三肄业生成为当今世界的首富,财富增长方式怎么样发生变化的呢?今天是更多的具有创造性创造者、作家、艺术家、策划家、设计者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指出,当今世界3%—5%的人创造了当今世界90%以上的财富。如《哈利波特》卖了一亿多册,按照英镑就是15亿。《哈利波特》所创造的财富只是其所属公司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部分的制造,比方说电影、电视、动漫电影创作,主题公园、学生铅笔盒、书包、服装、餐馆里的用具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哈利波特无限可增值的可能。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财富增长源泉和原创力。当今的世界哪个城市拥有最多的原创者就会获得最大的成功。

王鲁湘:

金元浦教授用一种学者式的缜密思维,给我们建构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架构。我们今天的主题词中除了“文化”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城市”,我们今天谈得文化是城市的文化,谈到在城市中创造的文化,或者在城市中消费的文化。中国目前步入城市化快速扩张的通道,中国13亿人口中间,每年都会有1.5亿人涌入城市,等于每年都要增加一个超级城市。20年内,全国将有65%的人会生活在城市中间,那时候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会发生一个逆转,中国就会从农业大国变成很多中小大和超大城市集聚在一起的城市国家。我们如何建设我们的城市,也将影响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版图。值得欣慰的是在海淀有一位自称“土人”的人,他认为我们中国的城市建设现在可能出现了某种毛病,他认为我们现在的城市应该进入城市“大脚革命”的时代,这位“土人”就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俞孔坚先生。

让我们的天足释放出来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小脚城市主义的思想,小脚的贵族理想一直在城市化进程中,毒害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牺牲健康,牺牲风采,牺牲功能,将粗野乡土高雅化。如何高雅我们的海淀?千万不能裹脚了,这是过去30年城市化进程所走得一条路。在城市拆迁过程当中,原来道路两侧都是丰产的稻田和油菜花,我们认为是粗俗的,新农村过程当中都高雅化了,高雅只开花不结果的金叶的黄杨和紫叶的小波。海淀曾经有一片非常丰产的稻田,后来高雅化了,现在变成观赏的草坪。为了无用的美丽,我们扭曲和致残了我们的肢体,这是城市的标志建筑。

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国土、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国家可持续的发展,这需要跨越尺度。在区域尺度上,要建立一个绿色的网络,绿色文化是我们最根本的文化。绿色的基础设施要考虑到如何走路,如何骑自行车,如何让动物和人和谐相处,这是城市设计的理念。

大脚美学,重新评价什么是美和丑,倡导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创造就是大脚的美学。第一大原则与水为友。如果海淀变得宜居,就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把海淀所有的河流解放出来,砸掉水泥,把他们从小脚变成大脚。

第二是回到生产性,回到土地。沈阳的一个校园,房子都盖完了,校园却没有了,因为钱都花在盖房子上。再六个月,学生就要入学,六个月时间要把校园建完,又没有钱,我们的战略就是用水稻。水稻可以进入我们的城市,让水稻成为校园,校园里头可以放羊,农民放羊,学生在这儿学习。

第三,珍惜现状,珍惜脚下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广东的案例。中山造船厂,非常破旧却没有拆掉,保留利用再生。城市是一个历史,城市是一部书,我们要善于保留里头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页。废旧的场地,废旧的造船厂现在变成时尚文化的载体,时装秀在这里发生,周边都是野草。这种美学建立在环境的伦理之上。

第四,最少的干预。如何珍惜脚下那一丁点绿色,红色的飘带,这是一个案例,在河北的秦皇岛,脏乱差一条河流,通常的做法把它铲掉,传统的做法就是妆点各种奇花异卉和灯光。我们用了新的方式,用最小的干预保留足下的野草,最小的干预做了一条城市人所需要的东西,需要灯光,需要步道,需要座椅,把这些整合在一起变成红色的飘带,有500米长,后来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建筑奇迹。

大脚革命,这个时代美的生活方式,第一通过反规划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应该有绿色的网络保障城市的发展,海淀应该有这样一个绿色的网络;第二,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新的美学,大脚的美学,不要让“高雅化”的进程铲掉我们大脚的草,大脚的土地,丰产的稻田,把这些大脚变成美,这就是设计。

王鲁湘:

从“一念之差”到“一念之转”,我们的城市将会是另外一番天地。俞孔坚先生提到的那一片地方是我印象中间最美丽的所在,80年代有荷花池,有稻田,到了夏天的时候,听取蛙声一片。后来那里就变成了草地,后来变成了一片房子,越变越不美。过去不明白为什么会越变越不美,越变越城市化,应该越来越美,俞孔坚说那是因为健康美丽的大足裹上了臭脚布。把无用的裹脚布给揭掉,让我们的天足释放出来,所有女人的足,只要是天足就是美丽的。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多年的科研成就为底蕴,在国家多项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率先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多元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与产品,不仅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中国人的输入问题,更是保证了中国人与世界信息文明的共同进步,从而成为激励民族高科技产业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下面有请汉王科技董事长、国家科技金奖获得者刘迎建先生为大家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电子纸,让创造价值的人得到回报》。

电子纸让创造价值的人得到回报

刘迎建(汉王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金奖获得者)

我们在展会上展览了我们的电子书,百花齐放,趁这个机会把企业秀一秀。秀来秀去,我想把汉王科技化妆成为一个创意产业的企业。现在一些新的企业,像盛大、新浪,他们一起步就定位成创意产业,我们现在这些老的IT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也有这个意识,应该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为创意产业的繁荣做出我们的贡献。而且这个态势不光是在中国,在中关村,在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的。现在索尼就说自己企业是做媒体的,乔布斯提醒下面的人,在包装Ipod的时候要强调他们是一个媒体公司。这是一个大的潮流,IT也好,做内容的也好,分不清彼此了。

今天我给大家的报告是,电子书和创意产业也是相关的。现在出现了电子油墨技术,这个技术是一个新的变革,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在西方世界非常非常地热,它使出版业卷进了数字化的漩涡。

电子化和数字化有很多的好处,开放性、及时性、多媒体性,在线出版,随时随地的出版,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符合当前流行的绿色环保理念。

汉王在国内也成功了,产品定位确实非常重要。金融风暴谈危机,我们汉王真没有危机,赌对了,赌准了,现在在招兵买马,业绩比去年增加了60%。

把没有版权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全部都放进去,未来想查一句古诗古句通过手写笔,搜索一下就一下子出来了。这个产品现在就不光我们热捧,中国移动也非常热捧,准备把电子书作为3G杀手锏应用。

我们有一些理念,一定让创造价值的人得到回报,因为数字化之后,版权保护是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到了电脑之后,书本一年的产值在我们国内一年有600亿,再加上报刊广告的产值有2000多亿,这一块知识产权保护是很大的事情。

汉王也是海淀老牌的IT公司,我们现在做得事情不仅影响海淀,也是影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在书籍数字化过程当中,我们汉王非常荣幸成为排头兵,我们就是要把这个事推广起来,在数字化进程当中,我们绝不落后!

王鲁湘:

刘迎建先生给我们这些爱好阅读的人展示一个非常美好、充满诱惑的前景,我希望这个前景早日实现。下面这位演讲的人,我想在二十年前,我可能在圆明园见过,最早穿过他设计的文化衫,当时在北京街头走的时候,被视为具有某种反叛性,因为在那上面写着“一无所有”。于天宏先生在20年前还是北大学生的时候,他和同学带着自制的第一批文化衫四处兜售,上面用大字印着“一无所有”、“一块红布”,晚上他骑着自行车穿过整个北京城去听崔健的演唱会。这个当年在圆明园画家村玩儿前卫艺术的文艺青年现在已经是北京天禄艺财艺术顾问机构董事长、《ARTValue》艺术财经杂志出版人。我们欢迎他给我们演讲——《艺术与创意离北京还有最后一公里》。

艺术与创意离北京还有最后一公里

于天宏(北京天禄艺财艺术顾问机构董事长、《ARTValue》艺术财经杂志出版人)

主持人把我忘了的事都给挖出来了,我很吃惊。“最后一公里”我想一想说得不太准确,现在城市文化产业如火如荼,所有的城市都觉得自己已经离这个产业核心非常近,我觉得北京离它只有一公里了,长途跋涉要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还有一公里的时候可能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是踩了一个香蕉皮摔倒了,你退出了竞争;第二你可能抽筋了,你也退出了竞争;第三种你可能看错了路标,向反方向跑去,永远达不到这个目标;当然也可能是第四种,迅速达到了目标。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所有的城市文化产业,会出现我上述的几种可能性都有的。虽然你离它很近,但是不一定能达到目标,也可能会在最后一公里被很多的竞争者超越。

北京奥运会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我觉得它很伟大,很鼓舞人心,但从创意产业角度里讲奥运会错过了机会。奥运会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在这十几年中,在北京有了一批现代史上伟大的建筑奇迹,我们中国却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们只是配角,这是我们在奥运会中错过的机会。

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很多破旧的老楼、城区和街道开展了耗费巨大的刷漆运动,我称之为“将老黄瓜刷上绿漆”。最大的遗憾是在这样耗费无数吨油漆的化妆运动里,没有创意师,没有艺术家,没有设计师的介入,我们只是把一个破楼刷成了一个假装特新的楼,但它还是一个破楼,我相信再过几年,油漆脱落的时候,还恢复老黄瓜的状态,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们错过的机会。

在过去的30年里头,中国成了世界规模巨大的建筑工地,这个建筑工地成了全世界所有过气的建筑大师非常好的养老福地,为全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在这样30年中国大规模建设,我相信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是最大的一个城市建设的运动,在这个建设运动当中我们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也很少有真正世界级的建筑物。

我再想说一说中国的产品制造。中国的制造是世界闻名,在过去30年里,让全世界人很便宜地很舒适地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我们卖了这么多的产品,我们伟大的世界级的产品设计师、工业产品设计师在哪儿?没有。我想在这儿说一句的是,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是靠中国制造,而中国制造也恰恰是现在中国经济困境的一个前因后果。中国制造曾经以廉价的劳动,日益减少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中国未来的灿烂一定是在于中国创造。中国创造不是建一个产业园,加大投资规模等一系列简单的政策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更深层次的差一公里的东西,这个东西我把它总结为就是——“人”。人的改变,思想的改变是最核心一公里要做的事情。

第一,城市的决策者需要改变和创新,这种创新在于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东西。第二,决策层体系依赖的专家智囊系统,应该予以巨大变化和改革的体系以适应新的发展。第三,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机制能够筛选出来最好的创意人才,包括设计师、艺术家。政府应该信赖和依赖这样有才华有创意的人。如果我们最后的城市文化产业能够回归到核心的人,知道他的需求,做他最好的推销员,最好的客户,我觉得我们这一公里就达到了,我们和文化创意产业就零距离了!

王鲁湘:

于天宏在体制之外还是一介布衣,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心存忧患。这个忧患说了好几个方面,我觉得最集中就是体现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机制的忧患,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间,我们的城市决策机制能够更开放、更民主、更包容。下一位演讲嘉宾是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省都市计划研究学会台北都市设计师易介中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达芬奇密码》。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达芬奇密码

易介中(台北人,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省都市计划研究学会台北都市设计师)

现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公然的圈地运动,在我们国内谁不用文化圈地,基本上他已经被地产界逐出门外。在这样的过程里边,如何面对现在的问题?中国的城市里面有很多的机会,未来开发的模式,在早期很简单,为了符合一些文化所造成的运动,只要是艺术家或者艺术家的样子,就会给他一些特殊照顾,咖啡厅改名字叫做艺术生活剧场,会所成了美术馆,也就是我们现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的现状,而且也是世人皆知。其实北京有一个地方是国际上公认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虽然业主或者开发者从来不提这个事情,那就是建外SOHO,看看那个项目的水标你会发现国际顶级设计公司、小的广告公司,基本上全部在那些楼里边,而且拥有北京市最核心的地段,最低的价格,他们早就已经做到了。

如果文化创意产业让你赔一块钱,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赚十块钱,1:10的真正秘密才是看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终极秘密。我们宁愿让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机构赚地产的钱,而不愿意看到地产商假文化之名赚地产的钱。同样是圈地产,让文化机构圈地产赚钱。我宁愿看到孟京辉先生利用地产开发100个小剧场挣钱培养中国的剧场文化,而不愿意看到地产商利用几个免费租金的剧场挣文化的钱。所以说地产是中国城市最重要的组成者,我们一定要小心,因为没有一个地产公司会说自己没有文化的。

文化本身和产业有很大的不同,文化有它的自发性,产业毫无疑问带有某些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化集聚在一起,政府到底对它的宽容度有多大,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孵化器,这个孵化器和我们孵化一个高科技的发明创造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也是需要研讨的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谨防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不良商人牟取暴利的一个借口。

王鲁湘:

人生活在城市中间,人在营造自己的空间,城市文化就是我们每一个城市人自己营造出来的,其中我们有一些艺术家园,艺术家园成为城市人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艺术家园只能植根于历史发展脉络中间,才能完整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底蕴、厚度和生命力,但是这样的艺术家园到底应该怎么样建设?我们下面聆听一下北京西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间建筑创意园区董事长黄晓华先生的演讲,他演讲题目就是《关于城市文化空间和艺术家园的思考》。

关于城市文化空间和艺术家园的思考

黄晓华(北京西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间建筑创意园区董事长)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或者文化艺术空间的探索,完全是新的尝试,所以在我们无数次谈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只能把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对城市历史关于艺术文化空间发展脉络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随着世界城市竞争的国际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的更新速度加快,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躺在旧有的温床上享受昔日的辉煌,营造昨天的梦想。发展面临着创意和创新,无论政治家出于形象工程的考虑还是商人们牟利的需求,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作为基础,一念之差永远达不到于先生所说的一公里,哪怕一毫米最后也要失之交臂。中国到现在没有产生世界知名建筑师、设计师,就是今天的现实。

打造创意区也好,进行文化创意的研究也好,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出去走,多出去看,不是在这里像搞运动一样,就能靠资本的力量,一下子就能催生一个创意的集聚区。如何静下心来,从艺术的本原入手,挖掘艺术美学真正的内涵,才能打造出令人激动的空间。

文化艺术聚集在海淀。海淀有浓厚的人文情节,有很强烈的人文思想,有学院文化,但是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却不得不离开海淀,有一半的海淀人是在海淀外的东城和朝阳活动。我们想起三里屯和后海,这实际上是道出了无奈和尴尬。如何打造吸引人驻留的物理空间,并赋予文化和精神内涵,应该成为海淀人的使命。带着使命工作,我们会使这个城市更有色彩,会使我们的海淀真正能够实现原创意义,成为有文化内涵的文化大区。

王鲁湘:

下面我们进入本届论坛第三个单元——圆桌论坛,下面有请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清华大学教授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台湾著名收藏家、文化使者许伯夷;美国渗透策划工作室艺术总监方美昂。

五位嘉宾已经上台了,下面请各位顺序发言。今天的文化论坛从世界说到了中国,从中国说到了北京,但是我们的焦点不太够,因为东道主是海淀,这个论坛主要围绕海淀把话题集中一点,如何打造海淀的城市文化产业,如何使海淀这样一个世界罕见文化高地真正能够成为中国创造的基地。

希望海淀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具吸引力!

朱明德(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

我家住在海淀,所以我时刻都在关注海淀,看到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感骄傲。海淀是一块改革开放发展的沃土,必然会催生出文学艺术家以及各种好的文学作品,我希望更多的艺术家、作家多到海淀体验生活,了解在海淀生存发展的各行各业的人。我希望北京市文联和海淀文联好好合作,搞一个创作中心,把能写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源头给予特别的关注。

文化创意产业源头就是原创,什么叫创意?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把自己的理念搁进去。我关注着海淀的创意文化产业,期待着和海淀区一起在文化创意的源头上多做一些事情,写出以中关村为背景的话剧、小说或是相关的艺术作品,将在中关村奋斗的某个生活原型变成艺术的典型形象,期待在座中有愿意写的,我给予一些赞助,略尽绵薄。

希望海淀文化有希望,日有二潮,不断有潮,潮来潮去

张颐武(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海淀这条街上有一家“人和酒家”,卖馅饼为主,还有莲花白酒,如今酒和馅饼都消失了,这些文化都随着历史翻过去了。中关村这边有一个很大的困惑,白天很热闹,到了晚上却十分宁静,月明星稀,灯光稀少。这时候我们就面临很大的挑战,那就是怎么让这个地方活起来?如今海淀有一些新的可能性在萌芽当中了,比如说现在五道口已经变成了中韩混杂的区域,充满活力。自然而聚的区域创造文化的特色,意外变成了很有活力的区域,无心插柳柳成荫。另一方面,我们都很焦虑,那就是海淀的文化地标没有十分明确,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拼命找,另一方面是慢慢养。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就觉得海淀未来会无限好。首先政府拍板干,另一方面民间的活力起来。两方面一结合,形象自然就创立起来了。我想今天的论坛是第一步,意识到危中之机才能在危机之后快速发展。

中国的文化人都在海淀,文化是健康的,文化是生命,海淀应该是世界第一

许伯夷(台湾著名收藏家、文化使者)

早在三十年前,我来到中国大陆,与贺敬之部长共同创办话剧金狮奖,创办至今已经20多年了。今天一整天我都在认真听专家演讲,我意识到在如今海淀根本就没有危机,只有勃勃生机。30年前我还在商场打拼,倘若在那时,我想将资金投到海淀,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如今我已经离开商场多年,虽然不是海淀人,但在海淀有我很多的朋友。今年年初,我还组织接待了海淀艺术家访问团,与台湾的艺术家进行了交流。我祝福海淀,因为海淀不仅代表北京,还代表整个中国,代表精英、学者聚集的先导城市!

海淀加油!

方美昂(美国渗透策划工作室艺术总监)

我很荣幸,曾经当过海淀的居民。我刚到中国来工作的时候,我住在定慧寺那边,我喜欢在外面跑步,附近有一个小公园,有一块草地,很多人喜欢放风筝,练武术,还有很多孩子,我在海淀生活感到很惬意和休闲。去年奥运的时候,我去看篮球决赛,我发现,这个就是我以前跑步的草地,现在就是奥运会的篮球场。一方面我非常骄傲,我以前跑步的小村子,因为奥运的缘故,世界上所有人都到这里来;另一方面,我还是有一点舍不得,以前那么舒服、安静的地方,现在没有了。发展带来了很多好的事情,但我很舍不得民间文化。希望海淀文化大发展,海淀加油!

淀大如海,海纳百川,川流不息,这是我对海淀的期待

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我在做海淀规划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海淀的中心在哪里?我们要做事情总得找到一个时空的定位,真正要找到海淀物理上的中心或者大家心目中的中心,这块地不太容易。有人说是中关村,有人说是北大清华,有人说是颐和园、圆明园,我觉得都有道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同海淀的中心,我觉得这就是海淀文化需要发展的点。

海淀的文化符号,我们也在讨论用什么东西展示对外展示海淀的内涵和外延,主持人谈到DNA双螺旋,从我参观海淀博物馆以后,我就感觉到,那样一个符号恐怕不能够完全阐述海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了。我想应该做一个以海淀故事为中心的海淀故事原创竞赛活动,拓展海淀文化产业,找到海淀的文化符号,这可能是目前海淀文化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王鲁湘:

谢谢五位嘉宾。圆桌论坛到此结束,下面我们将隆重发布《2009海淀国际文化论坛宣言》。有请宣读者——本次论坛承办方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长卫汉青先生。

2009海淀国际文化论坛宣言

卫汉青(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长)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城市文化是这伟大创造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她之上,不仅镌刻着人类共同的记忆,还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今天我们创造、继承和延续城市文化,不仅要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依托历史,还要在文化创新上阔步前行。

在海淀这方沃土上,不仅有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技产业,还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80多所高等学府,更有“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和曹雪芹、纳兰性德等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以及近年来崛起的新媒体、新文化集群,汇聚了一大批国内乃至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化元素。海淀是中国城市的缩影。在信息化的今天,城市文化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城市进程的重要力量。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市民生活品位,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人的共同使命。

今天,我们看到,海淀不仅拥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极为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合海淀人才、教育、科技优势,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为人文北京和中国的城市文化发展做出探索和示范性的工作,显然是有益于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事情。

我们需要传统与当代的承接,需要东方与西方的借鉴,需要宏观与微观的碰撞,需要学术与产业的贯通,需要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2009海淀国际文化论坛不是终点,是起点。今后,我们将每年在这个时候聚会一次,集各路文化精英,共同探讨中国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在路上,上有阳光,下有基石,左右有春风,只要我们手挽手,肩并肩,一步一步走下去,相信一定能够走向中国城市文化的灿烂明天!

猜你喜欢

海淀文化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与人
海淀工会人奋战一线 勠力同心抗击疫情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飞吧!少年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