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差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2009-09-03黎熙柱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差生数学能力

黎熙柱

通过考察农村初中各学校的课程表,我们不难发现,初一的班额总比初三的多,且多出两到三个班.带着疑问,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现其主要是因学生厌学而退学造成的,而厌学的原因中是由于数学难学引起的竟占70%左右.很明显,初中阶段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差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其成因,找出对策,遏制这种趋势的蔓延,切实做好转化数学差生的工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经调查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相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开展聘请数学小老师活动;创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人们认知事物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局限性,它就像一棵树一样,由嫩芽(学前)、幼苗(小学)、小树(中学)、大树(大学或成年人)、枯树(老年人)几个阶段组成.而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当于处在幼苗与小树之间,要想幼苗成长为小树,则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比如土壤、肥力、水分、气候等方面是否适宜,肥力过猛就会呛死,水分过多就会淹死,气温太高就会闷死.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如此, 如果硬是要他去学习那些过于深奥的东西,其脑门就会关闭,如果任其打开,让其苦思冥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造成学习数学的兴趣锐减,数学成绩骤降,从而出现新的数学差生.比如说,对于空间想像能力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空间观念,会画基本几何体,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但不同的版本就有不同的编排,新人教版安排在初一,苏教版安排在初二,以前的九义教材安排在初三,到底怎样安排才比较理想呢?笔者做了如下关于空间想象能力(即几何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验(对照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在初二学习“体”的效果明显优于在初一学习.

2.在初一学习“体”,就算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较难突破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3.学习几何是由“点→线→面→体”的顺序进行的,新人教版违背了人类认知事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客观规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4.建议教科书还是把“体”这部分内容调整到初三学习比较合适.

在教材未调整之前,笔者的做法是,在初一学习“体”时尽量降低要求,把抽象的“蚂蚁爬箱子”之类的难题浅化,坚决杜绝一味拔高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到初三总复习时才作一些提高,这样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在数学上费了不少工夫,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导致数学差生的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引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四、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每次接手初一新生时,第一堂数学课就是让学生们辩论一下“先有母鸡还是先有鸡蛋”,通过辩论,让学生初步探讨事物的先后顺序、原因与结果,有意识地启动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学科的渗透,经常联合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动.比如,语文科的作文中强化句子的排序训练;历史“大事记”中的起因、过程、结果;生物学中的生物链的相互关系等直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打下基础.

同时还根据数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六、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阻碍学习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而学生对老师的“不喜欢”往往来源于教师的否定与批评,由于中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在受到否定与批评后,极易产生自卑、消沉等情绪,甚至会滋生对教师的厌恶及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课,破坏课堂经律,与老师作对等.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转化数学差生的工作是长期持久的,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面向全体学生,不因数学成绩差而放弃,努力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差生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