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数乘除”典型教例

2009-09-03

江苏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个数小棒口诀

陈 薇

案例一:“5的乘法口诀”(二上)教学案例片段

1、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能画出自己的一只手吗?请小朋友在白纸上描出来。

2、数手指。

师问:请小朋友去了解一下,你画了几个手指?你和同桌共画了几个手指?

学生的思考方式可能有4种:(1)一个一个数;(2)五个五个数;(3)利用加法;(4)用乘法或乘法口诀。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式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一只手的手指个数是1×5得5个,2只手的手指个数是2×5得10个。每增加一只手,手指的个数增加5个。

师根据学生回答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尽量避免让学生一个一个手指地数,这是不利于建构乘法概念的。这里要让学生体会每增加一只手,手指的个数就增加5个。]

3、独立完成表格。

师: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填写。

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理解每增加一只手,手指的个数就增加5个。

[设计意图:填表的过程其思维程度高于上一层的数手指,从实物的增加到表格中数的增加是一个认识的飞跃。让学生在表格中也能体会到每增加一只手,手指的个数就增加5个。]

4、编写口诀。

有了前面的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这里的口诀编写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5、记忆口诀。

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口诀。

反馈:你是怎样记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邻的口诀帮助记忆。

案例二:“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三上)教学案例片段

1、具体实物情境的引入。

师:看图(见图1),从图上你知道什么?

学生整理信息得到:

(1)左边两个男孩共买了40枝铅笔。

(2)右边两个女孩共买了46枝铅笔。

(3)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2、结合实物,理解算理。

(1)根据题意怎样列式?(板书算式:40÷2)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了几枝,就是把40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结合操作理解算理。

师:40÷2等于多少,你知道吗?(让4、5名学生说说)

师质疑:他们算得对不对呢?你们能用小棒摆一摆证明吗?

交流算理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实物层面的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摆小棒的过程,明确: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

第二层:数层面的交流。

想想摆小棒的过程,看算式说一说,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十,就是20。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体,摆小棒的过程是帮助其理解算理,建立表象的过程。通过实物操作,学生理解了4捆小棒是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就是20。其实这就是40÷2的算理: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就是20。]

3、针对性练习(见图2)

6÷38÷29÷35÷5

60÷380÷290÷350÷5

此题的目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算法。但不仅仅是添一个0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添一个O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阐述算理帮助其理解为什么只要增加一个0。]

案例三:“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四上)教学案例片段

1、搜集信息。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插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解答上面的问题呢?

2、探索试商的方法,理解算理。

(1)教学四舍法试商。

师:192÷32与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设问: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来试商?

追问:192÷30商几?你是怎么想的?(这是旧知)师指出:这个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32的商呢: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说这是试商。

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反馈笔算过程。

总结:刚才我们是如何试商的?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四舍法的教学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理解什么是试商及如何试商。]

(2)探索五入法试商。

学生可能把39看成40试商,也可能有看成30试商的。这里采用开放式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尝试他们选择的方法。

展示两种试商的结果,并进行对比,体会为什么要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数。

完成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五入法的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学习为主,在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学习。]

(3)总结试商方法。

对比两道计算192÷32和192÷39的试商过程,说一说你认为应该如何试商?

猜你喜欢

个数小棒口诀
最强大脑
巧移小棒
巧记乘法口诀
风车转转转
想一想
三八等于多少
摆六边形
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
共需多少根小棒?
口诀法解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