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和她们的致命朱砂

2009-09-02

电影画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王尔德迪伦爱情

陈 琪

霍华德·苏伯说,当电影创作者决定为一位真实人物拍摄传记片的时候,他一定会发现他的对象的生活凌乱无序而不是跌宕起伏的戏剧;电影创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真实生活中的片断转化为戏剧结构。我不知道在这个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代,找到一部无关爱情风月的影片有多么困难。不可否认,对于这些传奇作家,无论是关乎其生活,还是关乎他们对特有“表达”(voice)的追索,爱情往往扮演着致命性的角色:孕育或者毁灭,如同冥河之水,在赋予英雄身躯的同时,留下了阿喀琉斯的死亡之踵。因而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所有影片无一例外地将镜头对准了宿命眉心的同一粒朱砂——爱情。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那些曾行走在时代前沿或者边缘之上的历史宠儿或者弃儿,再一次将自身搬入故事中间居住,在纷纷扬扬的红尘粉屑之间坦露脱俗或者流俗的一面。后世的人通过银幕所见的,往往是有别于历史真相的另外一种,我们也便只能在真实与被勾兑、臆造、润饰和描摹的故事之间琢磨掂量叹惋欷歔。传记只是一种题材,当人生万象透过亦真亦幻的过往烟云一一呈递,透过高于生活的电影艺术缓缓铺开,我们惟有像曾经做一个读者一样,做某一个作者的观众。

《心太羁》Wilde——不能宣之于口的爱

导演:布耐恩·吉尔伯特

主演:斯蒂芬·弗雷 裘德·洛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地区:英国

上映:1997

十九世纪末曾有一场法庭审判,如同当年的迈克尔·杰克逊猥亵案一样成为一个世纪最瞩目的焦点。那一幕被这部十多年前的影片真实再现,那个数年后出柜的与他神似的英国演员站在法庭之上,重申那段“不能宣之于口的爱”。奥斯卡·王尔德,这个唯美主义的异数,一个世纪前做了一个世界的笑柄,一个世纪后成就一段引人窥测而又暧昧不明的故事,一部被奉为经典的同志影片。

十九世纪名噪欧美的奥斯卡·王尔德有着众多的头衔,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与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同贵族青年道格拉斯勋爵(波西)的惊世爱恋曾是维多利亚时代终结前的最大丑闻,致使他被控入狱,出狱后健康一直未完全康复,对艺术与美的信仰也为内心的幻灭驱逐一空,后于1900年病逝于法国。

电影由理查德·埃尔曼撰写的获奖传记《王尔德》改编而成。影片将王尔德由“灿烂显赫”到“声名狼藉”的过程以一种王尔德童话般诗意的方式搬上了银幕,将15年的美丽与哀愁浓缩在了117分钟之内。影片始于主人公初获盛名志得意满的中年时代,极简地交待了其讲学、创作、结婚、生子的生活情形,以及因罗比的引诱而推开同性之爱的隐秘之门,铺垫至初遇波西,节奏渐缓。影片叙事由双线索并联,一为现实中的爱恨痴缠,一为王尔德为儿子断续讲述的《自私的巨人》故事,将王尔德的个人历程同巨人的故事彼此嵌套,达成象征主义富于隐寓的表述。编剧实现了在历史事件的精心选择上衬托王尔德的性格特点和运用适当的想象成功将观众情绪带入到影片之中的双重目标。熟悉王尔德的观众亦可发现片中处处隐藏的典故和精典悖论,借作者笔下的故事及言论转而指向对作者本身的剖析,亦是影片的绝妙之笔。

《心之全蚀》Total Eclipse——温柔的疯狂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大卫·休斯 罗曼娜·波林热

地区:美国

上映:1995

Total Eclipse. 一个极富诗意的电影名字,对于像兰波这样一个令人称奇的诗人而言,是恰到好外的。人们频繁地将这部影片同《心太羁》并列提起。同样是风云变幻的十九世纪末,英国的王尔德与波西,法国的兰波与魏尔伦。有关后者的这部传记片更为激烈更为苍凉,诗歌的炽烈与现实的冷酷,爱与折磨冲撞的悲剧意味为观者带来另一场心之日全蚀。

在世界诗歌史上,阿蒂尔·兰波(1854年~1891年)堪称令人不可思议的天才。他仅走过了37个春秋,他的诗人生涯始于16止于19,却影响了整个现代诗的风貌.这位来自沙勒维尔小城的粗莽少年,有着天使的面庞,魔鬼的内心,超越年龄的才华。“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兰波写到。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泛爱主义者,他爱大海和太阳,也爱异性和同性,他行为诡异,违反常情,蔑视道德。为了寻求诗歌、艺术、生命的真谛,他要做一切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要拒绝别人认可的一切。

《心之全蚀》以兰波和魏尔伦的书信、诗歌为素材,还原了这对诗人的旷世奇情。影片以倒叙的形式开始。一段紧凑、优雅、且暗藏躁动的小提琴音乐将观众带回到诗人兰波的少年时代,并一直贯穿于整部电影中。永远躁动不安的兰波总是在毫无顾及地追求未知的一切,抛弃所有也在所不惜。中年诗人魏尔伦深深感到这种力量对于自己产生的致命吸引,他像寄生者找到了精神营养的供应者一样,整日与兰波厮混在一起,而凡人的欲望又使他念念不忘妻子的美色。兰波充满讥讽地一眼看透了他的鄙俗,但他需要物质,因此不得不慷慨地把自己作为一种无价的精神养分施与魏尔伦。魏尔伦自以为对兰波无比重要,但兰波却一次又一次恶作剧似地嘲讽着他。恼羞成怒之下,魏尔伦举枪击穿了兰波的手掌,从此两人彻底决裂。兰波在十九岁时终止了诗歌创作,但从未放慢追逐太阳的脚步。仰慕兰波的人不止魏尔伦一个,但他们只能仰望太阳,看着他光芒四射、热浪灼人,最后燃尽而终。魏尔伦整理和出版了他的诗作,并将为这个男孩、为他们支离破碎的情怀缅怀一生。

《史诗情人》Children Of The Century——爱情对爱情本身的报复

导演:黛安娜·科依斯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斯特法诺·迪奥尼斯伯努瓦·马吉梅

上映:1999

地区:法国

乔治·桑是因其不幸而获大幸的文学女人。早年修道院的忧郁经历和嫁作人妇的压抑生活,使不甘屈从命运的杜德望男爵夫人惊世骇俗地蜕变成为名闻天下的女作家乔治·桑。我们知晓作为肖邦一生挚爱的乔治·桑,但相比之下,恐怕若不是这部叫做《史诗情人》的电影,作为诗人缪塞的情人的她,要隐约得多。

Children Of The Century,直译是《世纪之子》,但港版意译成文理不顺的《史诗情人》。可能是觉得“世纪”一词远不如“史诗”来得宏大,而“孩子”又不如“情人”更显嚣张。这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参赛作品由法国实力派影星朱丽叶·比诺什和班诺·玛吉梅主演,乔治·桑丰盈、母性的气质和健康、宽广的心灵,缪塞脆弱、狂热和反复无常的诗人性格,以及两个人共同的对社会的高傲和叛逆,都得到了非常鲜活深入的表现。

电影讲述乔治·桑和缪塞发生在巴黎的爱情故事,那一年,乔治·桑29岁,缪塞23岁,她比他大6岁。在1833年仲春的一个晚会上,英俊的诗人对着初次见面的女作家说,他认为发生了一件很糟糕的事,那便是他爱上了她。不久以后,在缪塞犹如孩子般任性的缠绵追求中,乔治·桑也以同样的激情进入了爱情状态。可是,爱到热烈迷狂时,就变成了一场疾病。

正如勃兰兑斯在《19世纪文学主流》里的相关叙述:“现在是在现代文明中破天荒第一次,男性的文学创造心灵和女性的文学创造心灵发生了接触。每一个心灵都发展到了最高尚、最优美的境地。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试验。这些人是艺术天国里的亚当和夏娃。他们相遇了,共享了知识之树的果实。接着而来的是诅咒。”乔治·桑与缪塞,一个是桀骜不驯的天才诗人,一个是独立不羁的女权作家,这样的两个人在感情上可以相爱相思一生一世,但绝不可能长厢厮守一室一处。有时候,爱情是一个悖论:你最爱的东西常常就是最致命的东西,相爱者也必然要相克。缪塞在和乔治·桑最后一次见面时,已经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对她说,他的爱火永不熄灭,但他们也将永不再见面。“这就是爱情对爱情本身的报复。”

《瓶中美人》Sylvia——炽焰中的金莲花

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

主演:格温妮斯·帕特洛丹尼尔·克雷格

地区:英国

上映:2003

兼具贵族气与书卷气的“莎翁情人”、优雅影后格温妮斯·帕特洛在本片中演绎自杀身亡的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死亡是一门艺术”,用普拉斯的这句诗来总结她的一生或许最为恰当。1955年,曾经多次自杀未遂的普拉斯来到剑桥求学,在一次晚会上与特德·休斯一见钟情。两人都满怀诗歌创作的热望和野心,爱情与诗歌水乳交融。1956年,他们戴上了婚戒。特德很快就成为诗坛耀眼的明星,而西尔维亚还在创作中苦苦摸索,在丈夫的阴影下她更加迷失。特德的魅力与才气引来无数年轻女人投怀送抱,西尔维亚笨拙而徒劳地试图挽救他们的爱情。当她发现特德与好友阿西娅·维威尔的恋情时,终于被彻底击垮。1962年7月,她带着两个孩子悄然移居伦敦。绝望一点点吞噬西尔维亚,她在痛苦中迸发出可怕的力量,疯了一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创作中,依靠诗歌在生与死之间达至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平衡,并作为活下去的力量源泉。1963年的伦敦冬天出奇的寒冷,西尔维亚在低落无助的黑洞里越陷越深。2月17日,她在寓所中开煤气自杀,年仅31岁。

影片聚焦于普拉斯与英国桂冠诗人特德的感情与婚姻,而不是她个人的成长史、苦难史与文学创作。女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竭力避免非此即彼、对错善恶的二元道德评判,而力图将普拉斯的悲情往事书写为一则寓言,并不打算去解释她,而是潜入她的生命和个性中,丝毫不破坏她自身的神秘特质。杰弗斯对普拉斯的理解,更多来自直觉,而非分析。所以影片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存在于导演、主演与普拉斯建立起的情感联系。而杰弗斯斯精心塑造的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点点集聚起来的灰色压抑情绪更是让观众像女主角一样走向崩溃边缘。所以,我们至少是在感性上体验了一位女诗人的受难历程。

《成为简·奥斯汀》Becoming Jane——爱情与金钱的永恒伤痛

导演:朱里安·杰拉德

主演:安妮·海瑟薇詹姆斯·麦卡沃伊

地区:英国 / 美国

上映:2007

简·奥斯汀,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终身未婚。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等从出版到几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依然脍炙人口。

影片《成为简·奥斯汀》着重表现简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20岁的简认识了正在伦敦实习的21岁年轻律师汤姆·勒弗罗伊,就像《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一样,男女主人公的初次相遇并不愉快。但简和汤姆在相处中不断发现两人有很多共同点,逐渐互相吸引,然而感情在终于爆发之后却很快被现实的冰冷所浇灭。叔叔反对汤姆娶家境没落的简为妻,若违反叔叔的命令,他和亲人将一无所有。汤姆选择与简分手,很快就与别人订婚。但后来汤姆无法忘记简,回来要求简同他私奔,但得知了汤姆沉重的家庭负担后,简在私奔的路上决定忍痛离开,因为责任和道义此时在她心中的分量超过了爱情。

影片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于《成为简·奥斯汀》的同名人物传记小说,重点描绘了年仅二十岁的简的个人情感经历,以及促使简写出《傲慢与偏见》等其后五部小说的背景和情感动机。需要注意的是,真实仅局限于那位男士的名字汤姆·勒弗罗伊,还有他的职务——律师,以及影片最后的那两段字幕:汤姆·勒弗罗伊大女儿的名字叫简;简·奥斯丁和姐姐终生未嫁。关于汤姆·勒弗罗伊和他与奥斯丁的这段初恋,留下来可查的资料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这部电影不是严格的人物传记,而更像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那样的杜撰爱情故事。

片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热爱简·奥斯汀文学的读者会从她的小说中找到她本人的影子。没有类型传记电影中的刻板和教条主义,本片显得异常地细腻。一个感性的简,一份炽热的爱情,一个女人最真实的心被抽丝剥茧地表现出来。所以,无论是作为人物传记电影还是纯粹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本片可以说是很成功的。

《爱的边缘》The Edge of Love——不要再孤独了

导演:约翰·梅布瑞

主演:凯拉·奈特利西耶娜·米勒 马修·瑞斯

地区:英国

上映:2008

为诗人北岛所极力推崇的迪伦·托马斯1914年生于英国,其诗作拥有极高的文学水准,被誉为天才诗人。但另一方面,其私生活也充满了争议。本片描述了他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迪伦和维拉原本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数年后,维拉嫁作人妇,成为一名歌手,迪伦也娶了敢作敢为的凯特琳。当两人再次重逢时,爱情的火花重又燃起。在维拉的丈夫威廉被派驻外国作战后,维拉与迪伦又纠缠在一起。威廉回家后得知此事,大怒之下,竟操起冲锋枪报复情敌,幸运的是并没有人员伤亡。但由于威廉的报复,迪伦与维拉的情事成了镇上居民的谈资,当地人甚至认定迪伦的妻子凯特琳与维拉有断袖之癖,这两个女人与迪伦之间维持着一种外人难解的三人关系……战争、爱情、诗人,荡气回肠、浪漫瑰丽的要素一应俱全;两个女人与两个男人,恩怨情仇、目眩神迷的画卷昭然若揭。

如同《太阳报》的评论所说,假如托马斯还活着,他一定会对这样黑暗地描写自己感到强烈不满;但是,这基本上不是一部迪伦的人物传记片,所以也没有必要对《爱的边缘》感到不满。它其实更像编导对这个故事来龙去脉的全新演绎和自我解读——所谓借前人旧事,抒自己心中块垒。电影说到底关注的是两个女人——迪伦的妻子凯特琳和旧情人薇拉,她们相互之间因对同一个男人的爱,而结成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莫逆于心,那里面融会了理解、交心、嫉妒、扶持等诸多斩不断、理还乱的心绪。而最后来看,无论是那个自命不凡的诗人还是那个忠诚勇敢的战士,都不过是她们的配角。从最开始的瑰丽华美,到最后的冷清收场,我们看到的是爱情由浪漫变得真实的过程,是生活由理想变得现实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让一切还原成它们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过程。于是那些漫溢着才华的诗句,那些迷离的略显诡异的感情,都不过是影片的华丽外衣。

《顾城别恋》The Poet—— 失明的黑眼睛

导演: 陈丽英

主演: 冯德伦 李绮虹 森野文子

地区: 香港

上映: 1998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下放至山东,在胶东半岛度过了童年。后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1979年在列车上见到谢烨(雷米),不久赶到上海向谢烨求婚,经过四年的狂热追求终于如愿以偿。两人于1983年结婚,随后出国漫游瑞典、英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诸国,之后定居于大洋洲的激流岛上,过起了自耕自足的桃花源生活,这应当是一个童话诗人最好的归宿了。但是正因为顾城太天真、太童话了,他追求的完善在现实面前成为另一种永远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穷居小岛,他们生活拮据;有人追求他的妻子,使他更觉得自己的完美梦残破不堪;他所爱的情人“英儿”(麦琪)又随他人私奔而去;夫妻间一件小小的争吵导致他以斧弑妻随即悬颈自尽的悲剧结局。

电影在时空上作了很大跨度,从文革时期到八、九十年代,从北京的胡同到德国到新西兰奥克兰岛,但剧情的安排显得平淡,不了解顾城的人很容易看得一头雾水。电影对于顾城和英儿的性着墨颇多,想必是出于商业的角度,但没有《英儿》的空灵与华美。电影中冯德伦也未能表现出顾城的才华与激情,也许这一角色太难诠释,顾城的形象太顽固,太特异,不易塑造。镜头下奥克兰岛风景的确很美,但比起顾城的描写,仿佛还有所欠缺,十年后某个摄影师的镜头输给了十年前诗人的一支笔。 碧海蓝天,麦草疯长,诗人已逝很多年,不管是《英儿》、《灵魂之路》、还是《魂断激流岛》,也许都难以再现诗人真正的生活,但他的诗歌不死,成为一部电影里唯一的神性光辉。[责编/Straway]

猜你喜欢

王尔德迪伦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