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08-31赵荣俊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3期
关键词:设备维修设备管理

赵荣俊

摘要:文章主要对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概述了机械设备管理发展的趋势,然后分析了当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设备维修;设备核算机制

中图分类号:F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182—02

一、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使现代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加强我国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设备维修社会化趋势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设备系统越来杂,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需建立一种社会化的维修体制,设备维修的社会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修人员,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

(三)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设备更加复杂,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造成设备损毁或是人身伤亡事故,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新技术,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避免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事故。

二、当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

首先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因为往往会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其次,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使用不当,严重的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使用、维修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也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三)使用和保养脱节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三、提高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管理好机械设备的前提,建立制度必须全方位的涉及施工的各个环节,并与个人利益挂钩,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在制定机械设备各项管理制度中应坚持“七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施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机械完好率,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益。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加强技术培训力度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因此,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公路施工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现、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

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针对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四)建立设备核算机制

1建立机械设备动态台帐,为核算提供完整的基础资料。具体包括:(1)建立机械设备动态表,实行跟踪管理。动态表具体反映各台设备在何时、何工地、在库、在修或停机待料等情况;(2)建立设备消耗台帐,加强设备使用过程中每项费用支出的严格管理,将核算单位划小到单机(车),各台设备建立消耗台帐;(3)控制消耗,实行交旧领新及审核制,对领用的各种材料和发生的维修费用,必须由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方可报销。

2建立单机核算账目,加强经济核算。具体包括:(1)建立单机核算账目,首先根据设备生产记录和台班收费定额编制作业数量及收入情况表,在此基础上将消耗情况表、作业数量表、收入情况表汇总为收入成本表;(2)加强经济核算,进行成本分析,为使成本真实可信,将每台设备的油耗和台班或里程列表分析,进行研究;(3)考核油耗是否正常,对同一厂家,同一机型的台班或里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反映出机械使用的正常与否。

参考文献

[1]施万江,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7,(2)

[2]刘明龙,浅议公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J],硅谷,2009,(2)

[3]訾衢青,论路桥施工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方法[J],科技资讯,2008,(36)

猜你喜欢

设备维修设备管理
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分析
铁路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电子化发展下的医疗设备维修方式的发展新要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