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的空间分布及焦点区域转移

2009-08-31王学军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内战北疆战役

王学军

摘要:初盛唐(618-765)诗歌中的战争战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内地面积小于边地,内战数量多于外战。(二)外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多于东方。(三)内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与东方相当。(四)重视边疆及内地战略枢纽地区。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的转移与权力中心的变迁基本相应,也大致经历了关中本位——京洛轴心——地方分立的转变。高祖、太宗及高宗前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最区域为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高宗后期、武周、中宗、睿宗及玄宗时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在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外。又增加了晋洛及拱卫关东的东北;肃宗时期与代宗初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扩散分布各地,内地关中、晋洛、江南、江淮、冀鲁等成为战争多发地,而之前边地北疆、西域、东北等战争多发地则少有涉及。

关键词:初盛唐诗歌战争战役空间分布焦点区域

初盛唐(618-765)诗歌中有大量对战争战役的描写,这些战争战役的空间分布范围相当广泛,既有四境边塞上的外战,也有广阔腹地上的内战。本文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先大致勾勒出战争战役空间分布的总体面貌,再由初盛唐权力中心的变迁出发描绘战争战役焦点区域的时代转移轨迹。

一、战争战役的空间分布

“安东、平、营、檀、妫、蔚、朔、忻、安北、单于、代、岚、云、胜、丰、盐、灵、会、凉、肃、甘、瓜、沙、伊西、北庭、安西、河、兰、都、廓、迭、洮、岷、扶、柘、维、静、悉、翼、松、当、戎、茂、寓、姚、播、黔、艟、容为边州”,据此我们将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的空间分布范围大致划分为十一个区域,即东北(主要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朝鲜半岛中北部等地)、北疆(主要包括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蒙古高原等地)、西域(主要包括今新疆、甘肃中西部、青海东部、中亚东部等地)、南疆(主要包括今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巴蜀(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等地)、关中(主要包括今关中平原、汉中盆地等地)、晋洛(主要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南等地)、冀鲁(主要包括今河北中南部、山东等地)、荆湘(主要包括今湖北、湖南等地)、江淮(主要包括今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等地)、江南(主要包括今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其中前五个区域主要是边地,多外战;后六个区域主要是内地,多内战。

初盛唐诗歌中可大致判明名称与性质的战争战役分布状况。按照战争战役数量多少排列,十一个区域的顺序为晋洛(29次)、冀鲁(22次)、关中(16次)、北疆(15次)、西域(15次)、江淮(14次)、江南(14次)、荆湘(12次)、东北(9次)、南疆(7次)、巴蜀(3次)。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初盛唐诗歌中的战争战役在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内地面积小于边地,内战数量多于外战。就空间范围而言,边地远大于内地,边地面积(超过600万平方公里)为内地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的三倍以上,初盛唐描写外战的诗歌也占战争诗歌总数的六成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就战争数量而言,初盛唐诗歌中的外战有52次,内战却有62次,边战数量只有内战数量的八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较之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资源贫乏的边地,内地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故内地争夺更加频繁、激烈,中唐之前我国历史上的大战、名战多发生在内地,如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二是内地多为王朝主要统治区,范围相对固定,地理与行政区划细致,郡县、城乡、山水等多有明确称谓,战争发生地被细化分布;边地多为王朝边缘统治区,稳定性不足,范围不固定,领土常旋得旋失,屡有盈缩,地理与行政区划相对粗略,许多地方称谓不一、不定乃至无明确称呼,战争发生地被简化分布。三是相对路途遥远、风俗迥异、环境恶劣甚至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边地,唐前期诗人对路途较近、风俗相似、环境优美并更加安全的内地接触较多,故内战数量多于外战。

(二)外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多于东方。就南北而言,北方外战明显多于南方,初盛唐诗歌中东北、北疆、西域战争共计39次,战争诗歌共计266首;而南疆、巴蜀战争只有10次,战争诗歌49首。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从夏商周三代到安史之乱前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北方一直是我国经济、政治重心所在,周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的都城也都位于北方,而北方也是外族侵袭的主要方向,故沿长城一线延伸的东北、北疆、西域等地为战争频繁的边防重地;而南方开放较晚,中唐之前其经济力量、政治地位、文化影响等不如北方。处于相对边缘位置,边防力量也相对薄弱。二是北方游牧民族军力强大,进攻性强,常南下掠夺侵略,匈奴、突厥等统一外族更是中原王朝的严重威胁,北方外族甚至能灭亡西晋等中原王朝而南方少数民族军力相对薄弱。进攻性不强,长期未形成统一政权,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不大,因此南方边战远少于北方。就东西而言,西方则多于东方,初盛唐诗歌中西域战争诗歌多达91首,东北战争诗歌只有21首,这主要由于周秦汉隋唐等中原王朝作为经济、政治中心的都城多位于关中长安附近,偏于我国西部,常面临距离较近的西方外族直接威胁,故边防力量较强,边战较多;东方距都城较远,外族对统治中心的直接威胁较小,边战较少。

(三)内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与东方相当。就南北言(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内战多于南方,初盛唐诗歌中关中、晋洛、冀鲁战争共计68次@;而荆湘、江南、巴蜀战争只有29次。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两个因素相关:(1)中唐之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政治重心,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得之可进卷全国,失之则偏安难求,合之可一图四方,分之可割据一隅,因而争夺激烈,战争频繁。(2)初盛唐四方诗人多集中于长安、洛阳等北方都市,内地活动范围也以北方为主,文士北上应科举、求仕进、迁官职等,都是正常情况下的长期选择;而南下或为猎奇漫游,或为失意贬谪,或为避祸逃难,多为非正常情况下的短期选择,如杜甫闻官军收蓟北即做归北计“剑外忽传收蓟北……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因而唐前期诗人对北方的接触较南方为多,诗歌中的北方内战多于南方。就东西而言(以太行山、大别山为界),西方内战与东方相当,初盛唐诗歌中关中、晋洛、荆湘、巴蜀战争共计59次;冀鲁、江淮、江南共计51次。这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内地东方与西方均开发较早,经济发达,战争频繁,如北方关中、冀鲁等东西部地区早在周代便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而巴蜀、江南等东西部地区则是秦汉之后南方区域经济重心所在,因而西汉刘邦可据西方关中而统一全国,东汉刘秀可据东方河北而统一全国。二是内地东西方交通较南北方便利。水路有长江、黄河等河流相通,陆路少秦岭等

山川阻碍,初盛唐诗人对内地东西方均有较多接触,诗歌中的东西方内战次数相当。

(四)重视战略枢纽地区。初盛唐战争诗歌中一些地点曾被多次提及,如阴山、辽水、天山、潼关、洛阳等。这些地点不独为诗歌意象,也多为战略枢纽所在,按照方位及性质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边疆战略枢纽地区,这些地区多以山水为界,以关城为防,是抵御外族的前线,如东北的辽水(王宏《从军行》、常建《吊王将军墓》等)、燕山(虞世南《从军行·其二》、骆宾王《边夜有怀》等)、北疆的阴山(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万齐融《仗剑行》等)、雁门(卢照邻《战城南》、王昌龄《塞上曲》等)、西域的天山(李白《战城南》、杨师道《陇头水》等)、玉门(刘希夷《从军行》、虞世南《出塞》等)、西南的松州(杜甫《黄草》、杜甫《警急》等)、南疆的泸水(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高适《李云南征蛮诗》等)。

二是内地战略枢纽地区,又可细分为三类:(1)东西对抗的战争枢纽地区,即关(山)东与关(山)西势力对峙争战的主要区域多集中在豫西走廊,它以洛阳为中心,东至荥阳,西达潼关,南抵南阳,北伸河东,楚汉战争、唐夏成皋之战、安史之乱等均曾以此为主战场,写这一区域战争的初盛唐诗歌有王珪《咏汉高祖》、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十二》等。(2)南北对抗的战略枢纽地区,即江(淮)南与江(淮)北势力对峙争战的主要区域多集中在黄河长江之间,东至淮河流域,中达汉江流域,西抵秦岭地区,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均曾以此为主战场,写这一区域战争的初盛唐诗歌有孙逖《丹阳行》、李白《赤壁歌送别》、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杜甫《八阵图》。(3)地区战略枢纽,它们是除上述两类以外的各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边界地带,如关中长安、江南建业、冀南邺城、晋冀之间的太行山等,写这些地区战争的初盛唐诗歌有李白《北上行》、杜甫《留花门》、杜甫《释闷》、吴筠《建业怀古》等。

二、焦点区域的时代转移

初盛唐时期权力中心大致经历了关中本位——京洛轴心——地方分立的转变。关中本位阶段指高祖、太宗及高宗前期。唐廷中央军力及政治权威强大。以长安为中枢核心,关陇集团为主要统治支柱,“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集结团体之后裔也。”京洛轴心阶段指高宗后期、武周、中宗、睿宗及玄宗时期,唐廷中央军力及政治权威依旧较强,以长安、洛阳为中枢核心,关东、江左等区域人士跻身统治中心,关陇集团失去昔日独尊地位,“自武璺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坏无遗。”地方分立阶段指肃宗时期与代宗初期,唐廷中央军力及政治权威衰弱,权力分散到地方,初现藩镇分立及割据之端倪。

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的转移与权力中心的变迁基本相应,也大致经历了关中本位——京洛轴心——地方分立的转变。高祖、太宗及高宗前期(618—670)主要有唐初统一战争、漠北平东突厥、薛延陀之战、西北平吐谷浑、西突厥之战、东北平高丽、百济之战等。这一时期唐廷通过内外征战以关中一隅并吞四方,迅速恢复隋朝旧域并进而开疆拓土,内足以靖叛乱,外足以制侵犯,且有余力经营四方,战争胜多败少,屡败强敌,控制区域和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武功显赫,威慑四方。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为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如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李靖《舞剑歌》、《薛将军歌》、《高昌童谣》等。高宗后期、武周、中宗、睿宗及玄宗时期(670-755)主要有平定徐敬业、唐宗室起兵之战、镇压江南、岭南等地民众反抗之战、漠北与后突厥之战、西北与吐蕃、突骑施、大食之战、东北与契丹、奚、渤海之战、西南与南诏之战等。这一时期唐朝内可以靖叛乱,而外渐不足以制侵犯,少有余力经营四方,战争胜败参半,疆域屡有盈缩,能够基本维护内地安全。保有前期边疆扩张的主要成果,武功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威势尚存。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在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之外,叉增加了晋洛及拱卫关东的东北,如李隆基《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张九龄《奉和圣制幸晋阳宫》、李白《幽州胡马客歌》、王翰《凉州词·其一》、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肃宗时期与代宗初期(755-765),主要有平定安史叛乱之战、平定永王李磷起兵之战、平定刘展等军阀之战、平定浙东、皖南等地民众反抗之战、西北与吐蕃、回纥之战、西南与南诏之战等。这一时期唐朝内不足以靖叛乱、外不足以制侵犯,战争败多胜少,唐朝直接控制区域大减,边疆失去了大量前期扩张领土,内地也开始出现藩镇分立及割据端倪。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扩散分布各地,内地关中、晋洛、江南、江淮、冀鲁等成为战争多发地,而之前边地北疆、西域、东北等战争多发地则少有涉及,如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杜甫《石壕吏》、张巡《守睢阳作》、刘长卿《奉送贺若郎中贼退后之杭州》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等。

结语

由上可知初盛唐(618-765)诗歌中的战争战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内地面积小于边地,内战数量多于外战。(二)外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多于东方。(三)内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与东方相当。(四)重视边疆及内地战略枢纽地区。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的转移与权力中心的变迁基本相应,也大致经历了关中本位——京洛轴心——地方分立的转变。高祖、太宗及高宗前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为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高宗后期、武周、中宗、睿宗及玄宗时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在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外,又增加了晋洛及拱卫关东的东北;肃宗时期与代宗初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扩散分布各地,内地关中、晋洛、江南、江淮、冀鲁等成为战争多发地,而之前边地北疆、西域、东北等战争多发地则少有涉及。

参考文献:

①这种区分只是大致倾向,而不是绝对界限,实际上边地也有内战,内地也有外战,但数量较少。

②如唐玄宗时期的范阳、平卢、朔方、安西、河东、陇右、河西、北庭等节度使均位于北方,南方只有军力相对薄弱的剑南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

③隋唐时期商句丽一度成为中原王朝主要用兵方向,但为时较短且高句丽主要处于防御地位,并未形成严重边患。

④此处对在多个地域发生的同一场战争进行了重复统计。

猜你喜欢

内战北疆战役
战役中的你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
北疆情怀
北疆银装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
抢占三所里 阻敌建奇功——忆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穿插作战中的先遣团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整军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