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国图志》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2009-08-28宋永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海国德川魏源

宋永华

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摆脱了外国侵略,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很快富强起来。但很少人知道,这场运动却和中国的一位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联系。

这位思想家是魏源,他是林则徐的好朋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睁眼看世界的一位著名思想家。1842年,在魏源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在书中写到,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100卷本,全书共分为6部分,每一部分侧重点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图和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可以说,《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书寄予了厚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的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但料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根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阅读此书的也有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深刻内涵,相反却遭到了许多顽固守旧势力的漫骂,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仅有千册左右。

由于《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销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扩大市场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对这艘船进行例行检查时,从船上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在日本人看来,这三部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的几年里《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由于这部书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比最初飙升了3倍之多。

1854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抵达日本,逼迫德川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日本被迫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步步向半殖民地国家滑去。

国难当头,日本的有识之士苦苦探索着救国良方,《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仅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战略,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受《海国图志》的启发,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要做到师夷长技不仅要发展工业,开展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要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于是倒幕派就在1868年1月发动了著名的倒幕运动,由于装备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维新军队虽然人数远远少于幕府军队,但依靠武器优势连战连捷,最终包围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户。1868年4月,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被迫向兵临城下的维新军队投降,德川幕府对日本长达200多年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1868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将江户改称为东京,并定为日本首都。此后以天皇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改革,这样,日本逐渐摆脱了外来压迫,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日本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从而也激励着中国的维新派为之而奋斗。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海国德川魏源
一部书,两种命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德川纲吉:不爱江山偏爱狗
德川时代的艺术与浮世绘
用死尸训练儿子
漫画
300天冤狱谁担责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失败也能卖钱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