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发展

2009-08-28

北方经济 2009年14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银行业实体

袁 军

摘要:爆发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一夜之间席卷了全球,然而我国的银行可谓是“一枝独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大银行不仅稳居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前三甲”,利润也均创下历史新高。在国际金融背景一片灰暗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是否真的已经是金刚不坏之身,没有任何漏洞,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一下自身,才能更稳健地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准确定位自身,更好地面对市场,壮大我国银行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现状问题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以此来形容其来势之猛。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银行业依然逆境怒放。年报显示,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税后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12亿元,同比增长35.2%。实现连续6年的高增长。6年中。税后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37.5%,成为全球市值最大、最赚钱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8年实现净利润926.42亿元,增长34.0%,其市值和净利润均跃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二位,其平均资产回报率、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达到1.3%和20.7%,较上年增长0.16和1.18个百分点,居全球银行业最好水平。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虽然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08年依然实现净利润643.6亿元,同比上升14.42%,总市值位居全球上市公司第三。在如此灰色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银行业能够一枝独秀。与我国政府大的政策方向比较明确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说美国、欧洲是在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两条战线上作战的话,那么中国只是防范金融风险,没有拿财政的钱去补金融的窟窿。相反,在这个时候,金融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数据显示,2008年11月银行贷款为4700亿元,12月为7700亿元;2009年1月达1.62万亿元,2月达1.07万亿元。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保持“双降”

2008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681.8亿元,比年初下降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

(二)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加强

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同比上升12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同比上升76.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98.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同比上升55.1个百分点。

(三)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下降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309件,百万元以上案件89件,降幅均为29%。

(四)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200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规模计提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回报率仍高达17.1%,比2D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预计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较上年增长30.6%。有望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额和资本回报等方面名列前茅。

(五)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速度加快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投放快速增加,尤其是工、中、建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授信规模呈超常规态势。企业由此获得大量信贷资金。建行行长张建国指出,2008年建行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调整信贷结构相结合,加大了信贷资源向小企业、机构业务、涉农领域等战略重点业务的倾斜力度。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行表示2009年信贷增长目标将超过5000亿元,目前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超过3000亿元。工行表示2009年计划人民币贷款增长总额为5300亿元。今年前两个月已完成3300亿元。在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方面,中国银行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从金融危机传染的特性来看

此次危机扩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种属传染,即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与股市危机之间的传染;二是地理传染,即一国的金融危机通过贸易关系、资金融通关系传导给其他国家,导致另一国也发生危机。此次危机的传染还具有交叉性,即一国国内的股市危机也导致国外某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银行危机。中国金融业还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向我国扩散不像欧洲那么迅速。但次贷危机仍将通过经常项目渠道进行传染扩散,并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也将间接地给我国银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二)国家的政策

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来振兴经济,例如降息等。由此,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面临较大的下降风险。在税前利润方面,由于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贷款质量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也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随着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带来的税赋支出大幅下降的利好因素结束,商业银行在2009年的利润增长也将同比下降。

(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面临风险控制的挑战

未来一两年是中国银行业风险防控的重要关口。目前国内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质量,也给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一定压力。特别是近两年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扩张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显现。

(四)银行业的监管观念、政策研究、监管队伍专业技能滞后于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等问题

这使银行业的监管不能有效执行把握相关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以及相关市场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影响,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

(五)银行业的服务意识和观念

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其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虽然人世后,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银行业的服务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这次全球性金融海啸,是美国人“寅吃卯粮”和相应的世界经济失衡的危机;是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危机;是对金融创新,尤其是对混业经营以后的金融创新疏于管理的危机;是单极化或倾斜性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危机。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出现此类问题,但“居安思危”,我们应该从中学到某些东西。

(一)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银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一定要面对实体经济,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来寻找商业机会。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衍生产品或者虚拟经济的自我膨胀。

(二)金融创新不能够脱离风险管控

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要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一味盲目地搞创新,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由此可能衍生出的问题也将无法估量。

(三)银行业的作用,即银行业该如何定位自己

过去常提到的两种金融体系,即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

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过去大家怀疑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会被资本主导的金融体系取代,使得银行的风险会相当小,现在看来恐怕不是这样。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一个相当时期内还会有生命力,或者说更有优势,即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比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更是如此,我们的金融体系一直是银行主导的,现在银行市场60多万亿元,占整个金融体系95%以上,可以说在世界上是比较极端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从世界上来看,银行的这种主体作用不会被资本主导取代,我国更是如此,它在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中有特殊的作用。

(四)独立的投资银行会让位于全面的银行

全面的银行更有抗风险的能力,更有生命力。此外,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需要更科学、更合理。关于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现在国际上已经提出它以后可能要纳入监管,同时它自身要合理,应该既和收益挂钩也和风险挂钩。

(五)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对策

银行业在经济下行阶段对风险的容忍度要有合理的调整。现在是特殊时期,整个世界形势不太好,我们的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所以要有逆周期的管理,不能经济坏就抽掉银根,一定要有逆周期的观念。银行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本身就是管理风险、承担风险,所以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容忍度要调整。同时,银行业要雪中送炭,跟客户、实体经济要有一个共度时艰的理念和观念。

(六)要把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组织困境及风险防范结合起来

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持续地支持经济增长,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把钱投出去。在支持项目的时候要一个一个逐一审查,授信的程序和环节一个也不能少,环节要审慎,程序要审慎。

明确自身坐标,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这个灰色的背景下更好地显现自身;明确了自身坐标,才会找出与他人的差距,借此机遇来完善自身,更好地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俊杰.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j].国际经济评论。2004(2).

[2]沈坤荣,汪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开放研究究——兼论“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j].财贸经济,2001(1).

[3]刘诗平.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

[4]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j].财贸经济.2001 (8).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银行业实体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