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重特钢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9-08-26罗志荣

企业文明 2009年8期
关键词:特钢钢厂

罗志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加深蔓延的2008~2009年,包括中国钢铁企业在内的世界钢铁企业深受其害,许多曾经红极一时的赢利大户们也一下子从高峰跌落到低谷,负债累累、亏损连连,其状况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然而内蒙古北方重工特殊钢厂却是一个例外,不仅在2008年有效化解了高达1.5亿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的不利因素,使营业收入和利润从2007年的9.8亿元和8 800万元提高到14.11亿元和1.2亿元,同比上升了45.68%和35.27%,而且在2009年上半年又有效化解了产品价格暴跌近半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双过半,同比增长达15%以上,并且2009年全年收入超15亿元、利润超1.4亿元的目标有把握实现。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在全球经济笼罩在巨大的衰退阴霾之下、中国经济大船处于剧烈起伏的波峰浪谷之中的特殊时期,北方重工特钢厂这个有着建厂50年历史的“老企业”为什么能够逆势飞扬、持续增长?是偶然取胜,还是必然结果?

怀着几多敬重, 带着几分惊奇,《企业文明》记者于2009年6月下旬走进了北重特钢厂,对其进行现场采访和历史解读。

上篇:五十年探索开拓精品特钢之路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要想较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特钢厂今天的成绩,话题还需从50年前,不,应从60年前说起。

回首往事易如掌,初创艰辛难以翔。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面对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举、一穷二白的局面,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国营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现为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一个从冶金到产品的综合性大型重型精密机械制造和我国兵器工业第一家进行炮钢生产的工厂,便是这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一分厂承担了炮钢试制、冶炼和大型锻件生产的重要任务,在全厂居于“龙头”地位。

炮钢试制、冶炼和大型锻件的生产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从1955年冶金科成立起,资料翻译和人员培训便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于当时我国没有冶炼炮钢的技术和装备,从苏联引进了碱——酸性平炉双联硅还原法,除翻译的炼钢工艺规程外,国内没有碱——酸性平炉双联硅还原法冶炼高级合金结构钢的科技书籍,科技人员及时组织翻译出版了苏联泰日诺夫著的《酸性平炉炼钢》。这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酸性平炉的技术书籍,对中国酸性平炉炼钢起到了启蒙作用。

经过几年紧张的基建、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准备,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张连奎副部长提出“四五六锤锤响开路先锋,七八九炉炉红全胜思想”要求的鼓励之下,工人们也提出了“日战太阳夜战星,任务不完不收兵”、“一吨汗水换万吨钢”的战斗口号。经过全体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分别于 4、5、6月提前实现了2 000吨、800吨和1 250吨水压机开锻“锤锤响”的奋斗目标,并于1959年10月1日当天,1号平炉提前15天炼出了内蒙古草原上的第一炉钢,拉开了炮钢试制的序幕。

1960年5月,已具雏形的一分厂成立并设分厂党委。1975年,一分厂建成800平方米办公楼,有了正式的办公地点。1985年,一分厂的对外名称为国营内蒙第二机械制造总厂特殊钢厂。1999年,总厂实行公司制改革,一分厂又更名为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殊钢厂,并沿用至今。

既铸强国利剑,又造富民坚犁。一分厂自成立以后,就在总厂党委领导下,开始了用碱性平炉、酸性平炉试炼炮钢和生产大型锻件的艰苦探索历程。尤其是在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以后,全体干部职工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认真总结正反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从仿制到自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技术难关,使一代、二代和三代炮钢相继试制成功。其中708钢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新产品毛坯试制奖;电渣熔铸直接成型501项目荣获1981年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重熔钢锭的锻件质量达到美国同类产品的水平;“VI”精炼技术更是为国内外首创,使钢的性能指标超过了碱—酸性平炉钢的水平,于1984年被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评定为二等发明奖;运用“VI”法开发的某产品毛坯,1986年被专家鉴定为“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性能水平,是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为我国高强度身管毛坯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1996年4月,3 000吨油压机试锻成功,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某产品毛坯的研制;1999年7月,新建50吨电炉通过验收竣工投产,淘汰了工艺落后的平炉,达到了国内外先进炼钢水平。

经过几十年军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特殊钢厂成功开发出高级优质军品大型锻件,在满足各个时期国防建设需要的同时,也给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品生产和经营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1980年代以来,在总厂统一布署下,一分厂认真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组织了转折时期的民品生产,先后组织开发了民用钢窗、小钢锭、液压支架用棒材、兰州石化大型锻件、模具钢、高压釜、超高压钢管、铸管模、美国元模、火车轴毛坯、电渣熔铸轧辊、内燃机车车轴等优质民品。其中,电渣熔铸轧辊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空白,21CrMo10生产铸管模、超高压钢管毛坯填补国内空白,P4410高级镜面模具钢可以与瑞典718钢相比美,开发成功并出口美国的A6、S5、S7、L6等高级合金钢为工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途径。

校准战略定位,独辟发展路径。从1999年开始,以总厂实行公司制改革为契机,特钢厂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逐步从1998年亏损3 800万元的泥沼中挣脱出来,步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是2004年以来,其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产品定位和发展思路、发展战略越来越明晰,形成了“特精高深新”这一极具生命力、极具竞争力的精品特钢之路:

“特”就是在特殊钢行业和市场领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产品开发观念,进入特殊行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精”就是要为客户提供购买时放心、使用时舒心、服务时省心的优质产品,成为在内在质量上精致、在外观形式上精美的精品,在管理上做到精心、精细、精益、精准,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高”就是立足于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走高端产品路线,如研发生产替代进口产品或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产品,淘汰中低端产品;

“深”就是形成从钢水冶炼到下游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使特钢产业实现横向合作与纵向延伸相统一,实现由产品竞争向产业链竞争的转变;

“新”就是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

“特精高深新”的准确定位,不仅使特钢厂在钢水冶炼上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熟练掌握了低碳、高氮、高合金不锈钢的生产技术,具备了纯净钢的开发能力,以及通过大截面锻造技术攻关和复杂钢种技术问题的解决,形成了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不同技术组合、开发不同产品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改善了产品结构,形成了风力发电主轴、电站用高压厚壁无缝钢管、船用和机车用曲轴和冶金轧辊四大系列主导民品格局。其无缝钢管P12、P22、SA106C、P91、P92五种材料的国家级材料评定工作已经顺利通过。其《高温用锻造镗孔厚壁无缝钢管》规范被批准为行业标准。其机车车轴已安全运行100多万公里,大大高于国家标准。其1.5兆瓦和2兆瓦风力发电主轴堪比世界最著名的丹麦维斯塔斯风电主轴。其船用曲轴已通过世界8个国家船级社的严格认证。其自主开发的P91、P92厚壁无缝钢管更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居国内先进水平,成为进口替代产品,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局面,一投放市场,便使长期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一下子放低了身段,并在特钢厂抗击百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MC3、MC5等高碳高铬轧辊辊坯投放市场后替代了部分进口材料,得到了用户好评。其WB36的评定试验已全部完成,P23的持久性试验已进行了数千小时......厂长、党委书记雷耀民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紧跟技术前沿,而且还要能引领技术前沿。”

如今,特钢厂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已步入“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良性发展轨道,为特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支撑。其四大主导民品更是以精良的品质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用户的长期信赖,其中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已牢牢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并成为抵御和战胜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利器。特别是36000吨挤压管工程的竣工投产,必将使特钢厂如虎添翼。

中篇:半世纪风雨铸就雄壮特钢之魂

人品决定产品,炼钢就是炼人。

如果说,“特精高深新”的特钢之路是由特钢厂一届届领导班子、一代代干部职工接力铺成的,那么其历史成绩的取得,其今日辉煌的创造,则无一不渗透着被特钢人引以为荣的“特钢精神”。接受采访的特钢人都说,是“特钢精神”或“特钢文化”成就了今日特钢。

特钢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基础建设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从钢种试炼到材料研制、产品开发、工艺革新,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炼钢铁”“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从“保军转民”、“军民结合”到参与国际竞争,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其一路风雨兼程、倍尝艰辛。但是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也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在老一辈特钢人和新一代特钢人身上,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特钢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这不是记者的妙笔生花或有意拔高,而是对特钢人历史与现实的生动概括。

让我们把笔头先深入历史吧。“建厂时,许多干部和工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包头参加工厂的建设,湖南、四川、江苏等地的人员来包头虽然很不习惯,但在风沙弥漫、人烟稀少的大青山下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干部和工人战严寒、渡酷暑,热情洋溢地为建设包头工业基地和大型锻件生产线而英勇奋斗。”(摘自《特殊钢厂生产技术专业发展史》第13页) “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吃大苦、耐大劳,不怕风沙弥漫,不怕生活艰苦,投入了大型锻件生产线的建设和生产试制。”(同上第17页) “1号平炉炼出内蒙古草原上的第一炉钢,领导和职工们紧张而忘我地战斗,有关单位密切配合,没有装料吊车,工人们吃大苦耐大劳,进行人工装料,吃在车间,日夜守护在炉旁。50吨钢水包不具备,就利用两个较小的钢水包进行出钢。厂领导和车间领导坚守在炉前,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上第21页)“酸性平炉试炼炮钢中,全厂各部门全力协作,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日夜守护在平炉上,那里出问题那里就攻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干部职工仍然坚持试炼。”(同上第36页)在这部简略的厂史中,类似的记载可以说随处可见,“特钢精神”浸透于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把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时,“特钢精神”也几乎是从一个个被采访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而出的:

——103车间主任杜占海:“我们是抱着到最艰苦的地方为祖国作贡献的理想进厂的。那时条件特别艰苦。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团队精神、连续作战、干活精益求精,这些精神由师傅传给我们,又在我们身上发扬。”

——政工科干事刘德龙:“进厂这么多年,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一次,我与师傅一起炼钢,突然,精炼炉的电极断在炉里了,如不及时取出来,这炉钢水就会报废。时间紧迫,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只见师傅着急地把绳子拴在自己腰间让我抓稳,他则冒着高温的炙烤将自己悬挂在离炉面不到一米的地方,设法将断电极从炉里钩了出来。他下来时脸被烤得通红,衣袖已化为灰烬,事后手、脸都脱了一层皮。这事至今想起来,也让人后怕,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我问师傅,那么危险,你那样做为了什么?师傅平静地说‘傻小子!为了钢水不报废,为了工厂经济不受损失,还能为什么!”

——102车间高级技师江燮鑫:“我是1983年从农村顶替父亲进厂的。父亲临行前叮嘱我‘要好好干,干啥都要踏踏实实干好!当时我干的是热工锻造,环境非常恶劣。现在我厂的环境很好,在国内属于一流,这是几届领导班子、几代工人励精图治的结果,贯穿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记得我刚进厂时没有工具箱,父亲便把他自备的工具箱给了我。箱上写着‘军工生产,质量第一。我从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一路走来,并有幸成为集团公司的技能带头人,可以说箱上的这八个字激励了我一生!”

——101车间杨少峥:“我1988年进厂做修炉工。当时设备落后,运砖靠人背,废渣靠人拉,修炉时人进去半小时就晕了,拉出来再换人进去,连续作战,直到修好为止。这些活当时还算是轻活。人们都说工人进厂第一是为了养家糊口,可1997—1998年有半年多时间开不了工资,我仍然按时去上班。由于上班没有工资,抽烟还要花钱,我们称这是‘自费上班。这说明上班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工资而能坚持‘自费上班是一种信念。没有工厂,哪有工人?所以得有人把厂守住。我坚信我的工厂会好起来的,所以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现在如有人问我在哪里工作,我会自豪地告诉他‘在特钢厂!说话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把头向上抬一抬,把胸往外挺一挺,感到说话硬气。因为我的工厂好了,工人挣钱也多了,没有人瞧不起注锭工了。”

104车间刘贵祥:“在特钢厂这么多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团队精神。你的缺点他来弥补,他的缺点你去弥补,这样就能不断地上台阶。团队精神首先是领导班子的带头精神。特钢厂历届班子都很团结,带出了一支敢打、能打硬仗的团队。集团公司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的实质也是团队精神。上班时我们只想把活干好,没有想回报不回报什么的,从父辈那里就是这样的。”

在采访中,类似的话语不约而同地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来,无形中证实了“特钢精神”所具有的深入人心的广度、深度和力量。“逢一必争,唯旗誓夺”、“不争则已,要争就争第一;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到最好”,这种信念和作风,几乎成了特钢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和集体潜意识。

翻阅102车间主办的《班组面对面》,在其“员工优秀作品”栏目中,记者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青年一代员工对“特钢精神”发自内心的认同。这里试录两则。其一,《一笑而过》:“面对工作中的苦和累,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振作精神。这是一种勇气。面对工作中的脏和险,一笑而过是一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面对工作中的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学习。这是一种力量。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烦躁,一笑而过是一种和平释然,然后努力化解。这是一种境界。......”其二,《给四班三倒的员工们》:“......你知道吗?倒班很累?家庭和事业的重担双肩不够,也要拼力拱起坚强的背,用尽全身的力,不停地走向那遥远的天陲。你知道吗?倒班很累?整天忙忙碌碌在工作单位,机声隆隆,铁锤铮铮,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哪怕被熬干骨髓。你知道吗?倒班很累?他们从不轻易向谁敞开心扉。述说自己,即使心里受了伤,眼中也不会有半点泪。即使神经坚持到快要崩溃,可仍然是那么的无所谓。这就是他们,给自己的准确定位。.....”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特钢人在实践中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心血锻炼成“特钢精神”这一特钢之魂,这种特钢之魂又在市场的洗礼中融入特钢人的心灵深处,体现于特钢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培育出引以为自豪的特钢人。

下篇:悟天命炼成和玄旨强健特钢之体

家和万事兴旺,企和基业长青。

在经历50个寒暑更替之后,特钢厂如今已进知天命之年。天命者,规律也。知天命即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在与雷耀民等特钢厂领导交谈中发现,他们对本行业的世界发展趋势、国内发展趋势有着洞若观火般的清晰判断,对社会发展规律、行业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特钢技术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独到的认知,并将这些判断和认知匠心独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他们对企业内外一系列重大关系的深刻理解、正确处理与和谐构建,从而使特钢厂成为具有强大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体。

班子和谐形成坚强的领导力。特钢厂的历届班子都很团结。以雷耀民为厂长、党委书记的本届领导班子,2008年荣获集团公司“四好领导班子”称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令人信服。前几年特钢厂的工作也很出色,可往往因某一单项指标落后而被一票否决。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冰火两重天的严峻考验中,特钢厂不仅经营业绩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夺回了集团公司设立的全部奖项。这是一个由高工组成的专家型领导团队。班子成员评价班长:“雷总有大气度、大思路,决策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主观武断,作风民主,带领班子成员主动走在制度前面。”雷总评价副职:“分管的工作能做到位,相邻的工作能衔接好,见贤思齐,不甘落后,大家跟着我干得很辛苦,星期六星期日也很少休息。”特钢厂班子的和谐,不仅表现在正职与副职之间的和谐、副职之间的和谐,而且表现在党建政工与经营管理之间的“一体两面”的内在和谐。特钢厂党委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以先导工程为切入点、提升企业学习力,以先锋工程为落脚点、提升企业创造力,以合力工程为着力点、提升企业凝聚力,以人才工程为激活点、提升企业发展力,以文化工程为增长点、提升企业软实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党员和职工的一致好评。今年“七.一”,特钢厂党委被评为北方重工集团先进党组织,名列榜首。

干群和谐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在特钢厂,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党政工团妇之间,关系非常融洽,领导关心爱护职工,职工敬重爱戴领导。员工对厂领导的人品、学识、才能、远见由衷敬佩,厂领导对员工的忠诚、敬业、奉献、合作称赞有加。“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关注员工民生、反映员工民情、集中员工民智”等,在特钢厂都有具体落实的措施而非口号或说辞。在几天采访中,无论公开场合或私下场合,记者没有听到任何一位领导贬低员工或者员工非议领导的话。在特钢厂,员工想的是“领导把我当人看,我该如何努力去回报企业?”领导想的是“员工干得很辛苦,我该如何把企业办好为员工谋幸福?”上下同心同德谋发展在特钢厂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浓厚氛围。

机制和谐形成长久的生命力。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分厂到市场经济体制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特钢厂,是对生产力的一次极大的解放。2004年的薪点工资改革,利益向急难险重、一线人员和研发人员倾斜,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支持和认同,为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注入了原动力。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党政干部轮岗交流,对提高干部的大局意识、综合素质、合作能力,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良好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在技术创新中,新产品利润提成分享制度,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基础工艺研究的有力举措,产品开发中的项目负责人制,三项带头人的公开、公正、公平评选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激活研发人员的创新精神,加速创新人才队伍的成长。在特钢厂,逐步优化的机制正日益发挥出自我组织、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系统性力量。正是这种机制的系统性力量,使特钢厂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内外和谐形成持续的竞争力。特钢厂领导在治理企业中,既重视企业内在的和谐,同时也重视企业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在环境和谐的建设上,从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整治环境工作的努力,加上电炉取代了平炉、天然气取代了煤气,以及节能降耗技术的进步,特钢厂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烟尘弥漫、乌烟瘴气、灰尘没脚的脏、乱、差局面,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花园式工厂,被称为“花园式炼钢”。优美的环境不但改善了特钢人的工作条件、提升了企业形象,而且有益于职工的身心健康。

秉持“关注顾客,追求卓越”的理念,特钢厂特别重视和谐共生产业链的构建。雷耀民认为:“与客户的关系必须考虑长远。客户找到我,如我干不了或不干的产品,我会向他推荐介绍能干这种产品的企业,最难干的产品我还给他干。即使我已经没有给他干产品了,我仍然会抽时间走访他们,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到我仍然在关注他们。与客户的关系,不单是为了生意而生意,有时候单从生意上讲并不合算,如客户困难时数量少价格低,这时我会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企业要有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去创造价值的眼光和胸怀。在产业链上,上下游的关系是平等的。必须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和谐共生与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在产业链上,我好你也好才是真的好,我好你不好,整个产业链就有断裂、坏掉的危险,那样就不是共赢而是共输。中国企业在招标上与老外是有差距的,老外在招标时一般不会轻易甩掉一个企业,而是考虑兼顾。长远关系必须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即使在当前危机条件下,我们对上游企业的资金供应也是稳定和及时的,最多一个月就会付款,给他们以信心,他们也会投桃报李,以优惠价供货给你。这样才会实现双赢。”

管理和谐形成系统支撑力。按照战略竞争理论,差异化和成本优势是企业制胜市场的两大法宝。特钢厂深谙此中精义。不仅在产品差异化上下足功夫,闯出一条“特精高深新”的成功之路,而且在成本管理上也狠下功夫。在特钢厂,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预算管理、物流管理、成本管理、创新管理等等,不是单项突进而是在系统中相互协调、和谐共进的,目的不但在于这些方面局部的优化,而且还在于由这些局部构成的有机系统的整体优化,因为只有系统最优、整体最优,差异化和成本优势两大法宝才会长久有效。雷耀民认为“管理是无限的。成本犹如海绵里的水,总是可挤的。”事实正是这样,这些年来,虽然特钢厂每年的成本下降都在一千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但是在做下年度计划时,仍然有力度较大的成本控制指标及措施,如技术进步降成本,每年不低于20项。事实上,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了,成本会下降;安全事故减少了,成本会下降;资金流、物流速度加快了,成本会下降;节能降耗做好了,成本会下降;技术进步工艺创新了,成本会下降;人力资源管好了,成本会下降;信息资源管好了,成本会下降;效率提高了,成本会下降;作风改进了,成本会下降;质量精良了,成本会下降;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了,成本会下降。这些道理一般人都会讲,但是能从系统观念出发,使各管理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和谐、匹配、协调生成系统最优、整体最优,从而推动差异化优势和成本优势相互强化并保持长久,则只有远见卓识者能做到。在特钢厂,这种系统优化的支撑力已初步形成。据雷总介绍,“特钢厂的经济运行质量分析会,已由过去的一月一次改为一季度一次,找差距、析原因,客观少讲,主要讲主观原因。”

好事成功于和谐,伟力持续于系统。中医有一脉不和周身不遂之说,证诸企业经营管理亦然。通观如今特钢厂机体之强健,内外重大关系的系统和谐是其根本。

解读北重特钢厂50年的发展史,其业绩是不平凡的。作为国内特钢行业规模最小的企业,却长期为100多家企业提供大型锻件,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四大主导民品,不但在国内领行业之先,而且在国际上也居先进水平。有的产品占国内市场达80%,有的产品替代进口,结束了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特精高深新”的精品之路、四个“特别”两个“永不”的特钢精神和按照规律构建系统和谐企业的治企之道,将引导特钢厂从优秀向卓越迈进。

[责任编辑任真]

猜你喜欢

特钢钢厂
青岛特钢3号高炉停炉实践
西王特钢1#高炉焖炉快速恢复生产实践
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
德国萨尔锻钢厂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德国萨尔锻钢厂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石横特钢烧结环冷机改造应用实践
钢厂硫磺回收装置运行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建设城市绿色钢厂及钢厂搬迁的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