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媒体热评我国第二季度GDP大幅增长

2009-08-26

WTO经济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经济体经济

珍 妮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增长最新数据:2009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大幅提高,同比增长了7.9%。对此,国际媒体纷纷于第一时间予以报道并进行分析评论。《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连日刊发了“中国经济快速回升是喜还是忧?”、“中国经济的‘夹生饭式复苏”、“中国GDP增长引发争论”和“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暗藏风险”等多篇文章;《金融时报》与《金融时报》中文网则刊登了“中国经济提速背后的隐忧”等文章。

“亮丽”数据为全球经济复苏点燃“星星之火”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但中国经济却取得了良好开局。7.9%的二季度增长率无疑成为了一颗定心丸,正式意味着中国经济迈出了率先复苏的步伐。对于推动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Hans Timmer)表示,中国将是率先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国家之一。此外,高盛公司也表示,尽管“有些人可能对中国GDP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但从中国最近发电量等指标同步明显上升来看,中国经济整体的加速增长应是确定的。

不约而同的“问号”:中国经济复苏是否健康?

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这成为近日国际媒体不约而同提出的“问号”。

《华尔街日报》就此对加拿大皇家银行、高盛公司、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以及野村证券等多个国际研究机构进行了专访。分析人士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亟待解决下列问题:

(一)6月份中国银行信贷和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呈急剧增长,这将容易引发流动性过剩、过度投资以及资产价格膨胀等风险。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似乎正日益面临何时、以何种力度收紧的问题。

(二)为防止形成资产泡沫和银行信贷被不当配置,中国央行应该进行微调和修正,适当放慢新项目审批步伐,保持月度新增贷款的稳定并控制其不再增长。

(三)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并未有所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趋势。7.9%的GDP增速主要由公共投资和私人房地产投资推动,这无疑是很不健康的。中国的净出口和私营企业投资自年初以来一直呈现急剧收缩,迄今并未见起色。

对中国经济完全摸透的海外媒体凤毛麟角

中国经济其实从2008年底就开始触底复苏了,但很多海外研究机构发现,他们在2008年所进行的关于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预测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不得不在今年以来大幅上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这些机构之所以预测错误,简化地归纳之就是教条主义,忽视了中国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经济体的独特国情。

在经过种种刻板教条的理论分析和模型论证后,外贸回落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被过分高估了。实际上加工贸易是中国外贸最活跃的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相对更小。

其次,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推进城市化以及开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能够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中国应对危机最重要的不二“法宝”,如果被用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身上,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7月17日,《华尔街日报》在其文章《中国经济提速背后的隐忧》中写到,“在世界各个经济体中,中国就像最近突然创造超乎外界预期、傲视同行的盈利的高盛。虽然被金融危机刺一下,它会象征性地出一点血,但别忘了,其他经济体都在大出血。而且,它会迅速复原”。文章所使用的迷茫与不解的口吻,正是《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频频对中国经济表现大跌眼镜的绝佳体现。

但是,也有能对中国进行较为深入客观研究的海外研究机构。如路透社7月16日报道,汇丰银行认为,中国最新GDP数据显示,强劲的投资增长加上政府对农村家庭的财务扶持力度增加,部分抵消了出口下滑给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和工资减少)。

猜你喜欢

华尔街日报经济体经济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也许没有《华尔街日报》模式,但故事终究是报道的基本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
经济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