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浮世绘

2009-08-21Elle

博客天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香港

Elle

《警察故事》的香港,《无间道》的香港,《古惑仔》的香港,《金鸡》的香港;“黄飞鸿”的香港,“麦兜”的香港,“天水围”的香港,“老左”的香港……你眼里的是哪一个香港?

香港,张爱玲说这是一座华美而悲哀的城,虽然形容太过文艺,年代也有些久远,但是本质上来说是并不错的。东方之珠、世界三大金融城之一、辉煌一时的电影业、无处不在的时尚、自由廉政、高效,这个城市一度登上瞩目的顶峰。但她的光环在渐渐的淡去,她的子民也全然不再是邵氏老电影一般的华美。

港人=港女+港男

香港人是很有趣的一个群体,大约是英式教育及现代市民意识非常普及的缘故,几乎所有初与他们接触的内地人都觉得耳目一新:温和、善意、有礼貌、有教养,总之就是一个发达地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模样。但是接触久了'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普通的现代人,只是把他们那份骄傲的精明掩饰的比较好而已。

香港人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汲汲营营”,没有很大的野心,没有很宏观的视野,没有高屋建瓴的纲领,在这个利字当头的城市里凭自己的努力很实际的生活着,由此不难明白《麦兜的故事》为什么会红极一时。

香港的女性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基本上看外表,大多数都是贤妻良母式的,轻声细语、时髦精致,加上南方女性特有的小身板,愈发显得小鸟依人。但是她们一旦开始学习和工作,那股猛劲可以吓着很多人。大约是我身在高等学府及金融圈的缘故,基本上接触到的年轻女性都是拼命三郎式的,精益求精;时间长了发现香港还存有另一类女性,对于职场完全没有兴趣也自知能力有限,但亦在另一条路上殚精竭虑,每日潜心研究扮靓心得,学习芭蕾、插花、烹饪、勤上健身房,矢志要做有钱人家的少奶奶。简言之,就是怎也要混出一番颜色来,所以香港女人挺不容易。

说到香港男人,很多港男都符合“电车男”的标准,在这个对日本文化崇拜到奠名其妙的城市,街机、PSP、漫画、A片、写真集铺天盖地,不知道是否是风气开放的缘故,显得特别好色。不过在这个雌性化的社会里,他们可比“电车男”要注重外表的多了,一个个像比赛似的争做“潮人,瘦小的身材、上了发胶的头发、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腿脚上的仔裤波鞋就是他们的集体icon(肖像)。

当然这些是小男孩,中年男子多半两极分化成街头和精英两类,街头阿叔整日做工揾食养家,和气而平庸,有的还依稀可以看出几丝江湖气;中环出入的那些西装革履,简直就跟“煲呔曾”(港人对曾荫权的爱称)一个模子出来的,笃悠悠老派的西式风度,谈到生意则又是TVB剧情般的戏剧化。

最初,我们这些外来者总是会诧异于这个社会对于贫富差距的冷淡,这是一个非天堂即地狱的丛林,贫富差距是惊人的世界排名第五,但深水炒、天水围一家老小住在五十年代建造的鸽子笼或政府公屋里的底层百姓,对于浅水湾和半山的豪宅们也并无太多嫉恨和抱怨,有时甚至是纵容。普通港男出去混、包二奶,被骂作世纪贱男,而名流富商公开养数个姨太太争风吃醋,大众却觉得理所当然。

最初,我把它归结为“对强者的崇拜”。后来,一个香港朋友告诉我说,港人最主流的心态其实是对这个体制的总体公平性满怀信心和憧憬,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够聪明,抓得住机会,我就会像李嘉诚一样成为华人首富。

姿色分子

无可争议的是香港的造星产业日渐式微,尤其是女星青黄不接,我很是奇怪,其实香港美女甚众。在这个时尚无处不在、爱美爱到极点的潮流地,年轻女生都对扮靓别有心得,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却偏偏不显刻意,良好的公众教育和家庭教育则培养出优雅气质。街头索女和职业粉领,都是鲜明的香港特色,加上或是典型广东人或是典型混血儿的脸孔,轻易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local(本地人)。

别忙羡慕,这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么简单的。比如减肥,这个城市的审美标准简直严苛到了地狱的程度。广东人身板本来就够娇小玲珑,可是,旧老板的秘书基本就没见她吃过蔬果以外的东西;一次跟一位女同学食晚餐,人家吃了几口就打住,你饱啦?她矜持的擦擦嘴道,今天的卡路里数已经满了。有私交不错的男性朋友偶尔一起出来吃饭,两人扫干净桌上的桂花鱼、避风塘炒蟹、秘制烧鹅后,他感叹说:“还是跟你吃饭爽利,我女朋友每次都只是看着我吃,忒没劲了。”

铺天盖地的化妆品、护肤品、新品手袋、潮流服饰、瘦身广告,女人的钱好赚,天下皆然。各类一线二线三线,世界各地名牌在这里满坑满谷,而本地设计师的一些潮牌也很得青少年喜欢,并不便宜。比如陈冠希之前主持的一个品牌CLOT就相当有型,其实陈同学是真的有才有貌,可惜了,性格有问题。

谢安琪是我近来很喜欢的香港女歌手,她的有一首叫做《姿色分子》的歌,词很有趣:“为何面容净白兼细致,瘦削蛋脸便算合时,手臂只有少许的松弛,已太丢脸活着没意思;神奇保湿的忌廉,能完全锁紧水分去粉刺,更有那彩光修护店,人在世无下次全部要一试;不可思议,个个变姿色分子……”

后来想想女星们青黄不接也有原因,大家都朝着一致的审美观奔去,结果就是满大街的美女皆为Angelababy(杨颖,中德混血,红遍香江的模特儿)式的细瘦、大眼、尖脸,不似张曼玉林青霞周慧敏朱茵莫文蔚赵雅芝等人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脸孔气质皆辨识度极高。

武林旧事

究竟有没有武功这回事,现在谁也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清代的禁武令使得在朝廷控制比较严密的北武林人才凋零,又或举家南迁,“火烧少林寺”描绘的正是这种背景。因此以佛山为中心的南武林因为山高皇帝远,反而繁荣起来。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天地会亦在此暗地延续,清末发展为洪门,即是人尽皆知的三合会的前身,目的还是“驱除鞑虏,光复中华”,传言孙中山也曾在三合会担任过高级职位。

香港电影业最初兴起,就是以拍南武林故事著称,霍元甲、黄飞鸿、少林五祖、林世荣(人称“猪肉荣”)、叶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而且由于解放前的中国大陆一直动荡不安,这些宗师级的人物很多后来都辗转来到香港。

黄飞鸿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就在黄死后携其后人来到香港,在告士打道开馆授徒,她就是名闻遐迩的“十三姨”的原型(但事实上莫老太自己承认,嫁给黄飞鸿时自己19岁,对方已50开外,两人殊无夫妻感情,无甚浪漫色彩)。黄的后人在香港前后开了数十家武馆,其中很多现在已经改为跌打伤药铺——黄飞鸿本身就是一个高明的外科大夫。

之前看过电影《叶问》,对这位咏春拳宗师大感兴趣,他从佛山来到香港,最初在港九饭店开馆授徒,后来渐渐发展,其门徒将咏舂拳传播到四面八方,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李小龙。现今咏春拳术国际联合会在油麻地,掌门人是梁挺,叶问

大师嫡系,年届六十,前不久还搞了点桃色新闻出来,被自己所包的二奶反咬了一口告他打人,纠缠着要勒索封口费,搅得梁师傅空有一身武艺却灰头土脸,实在是很丢一派宗师的颜面。

偶尔走在香港的老城区,常常可以看到不起眼的老旧招牌,是什么什么武馆,不知侠客们在太平而又现实的年代,是否已经湮于平淡的茶米油盐,又或在我们所看不到的角落里继续快意江湖。

黑帮风云

拜影视作品所赐,我在去香港之前曾经被很多人耳提面命:“过去要小心!那里的黑社会满大街都是!”

黑帮势力确实曾在香港横行一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文提到过的三合会,只是各家大佬各自圈地,雄踞港九,遍布香江的地下生意的时代只能留在书本上供人们拍案惊奇了。曾经有人告诉我,十多年前,他家还住在油麻地某幢大厦的中高层,晚上时常就会搬张凳子在阳台上看风景:两派人拿着铁水管和明晃晃的刀子在里弄火拼,啊呀呀的一通乱砍,警察在远处的几个弄口派人看着不让无辜市民卷入,等两派砍的差不多了,再施施然进来善后。楼上看热闹的也可以收拾下瓜子壳汽水瓶什么的,淡定的回房间去看TVB。

曾经的香港的确龙蛇混杂,有钱人横行无忌,黄赌毒盛行,执法人员纪律和道德败坏,豆腐渣工程频现,时常爆发骇人听闻的社会惨案。但是偏偏香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罂粟一般的盛放了,满地都是带着黄金的机遇。黑道们利用这样的社会环境除了开展黄赌毒、保护费等传统项目,也趁机插手地产业、娱乐业、金融业等正当行业。

香港娱乐业与黑道势力的荣衰轨迹几乎吻合,绝非偶然;黑帮片、赌术片、三级片等在港片题材中屡见不鲜,许多著名的娱乐公司、制作人、明星都有着人尽皆知的黑道背景,代表人物为中国星的向氏兄弟和英皇杨受成。

我一直觉得那个叫做张玉珊的女人很有意思,特别提一笔。她原是TVB的一个漂亮小明星,星运平平,后做了向华胜的女人,没有要求将自己捧成当红花旦,却是借势开了一家瘦身美体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居然将其做成了一家市值数亿的上市公司,成为联交所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这公司便是港女们耳熟能详的“修身堂”,郑欣宜就是他们的成功案例之一。传言几年前她与向华胜和平分手,但此时她的光环早已不需要由他来给。前不久看到对她的采访,高贵而自信,容光潋滟处,想起她今年才不过三十出头。

黑帮之间时不时爆发冲突,争地盘,争货源,争名气,堪称群雄逐鹿。原为国民党少将的向氏兄弟之父向前一手创建的新义安,有台湾背景的14K,历史悠久的“和字头”和胜和,应是香港最为著名的三大黑帮,任何一家的历史都可以单独写一本书,精彩过《上海滩》。新义安又被称作潮州帮,就是《古惑仔》中洪兴的原型。

其实大帮会都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并非无恶不作,由于当时官场腐败,市民们也平心静气的交保护费,宁可由这些江湖草莽来保护自己,胜过相信政府和警察,算是黑帮与市民之间的默契。

廉政风暴

腐败问题似乎困扰了华人社会很多年,香港可以算是最成功的案例。廉政公署即ICAC绝对功不可没,其成立就是因为“官匪勾结”下,一名英籍高级警官被揭发收受了数目令人发指的贿金,引爆了民众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游行示威甚至是攻击警局,使得港英政府痛下决心,开始大力处理整个警察部门的腐败问题。这个直接向港督负责的机构前后处理了几起大案,态度坚决手腕强硬,甚至爆发了数次警廉冲突,最终整肃了整个警队的风气。著名的华人四大探长事件还被改编为“五亿探长雷洛系列”,成为刘德华的代表作,而且,对巨贪吕乐(雷洛的原型)的通缉令至今有效。

民众对ICAC的态度一开始充满不信任和冷淡,到了今天几乎每个香港人都引以为做。自此以后,缺乏保护伞和宽容土壤的黑帮势力真正得到了打压,当今香港无论是廉洁度还是治安良好程度,都可以排人世界前十,此消彼长下,供黑道们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观察香港影视作品就可以知道,早期的香港警察的形象多半不太正面,要么蠢笨贪婪要么贪生怕死,反而是帮会分子许多是盗亦有道、义薄云天,比如周润发的《英雄本色》和郑伊健的《古惑仔》;到了后期以警察为主角的影片越来越多,形象也多半是精干多智、嫉恶如仇,如《警察故事》、《无间道》以及《刑事侦缉档案》等等。基本可以映射警察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转变,许多“一哥”也成为偶像级的人物(此呢称的由来是因为香港警务处长的坐驾牌号都是一号),如前不久去世的“神童”许淇安,作风儒雅的“驸马爷”李明逵等,都是香港警界极富个人魅力和传奇色彩的角色。

台湾背景的14K在回归后似乎已销声匿迹,和胜和、新义安等虽然不复昔日风光,但仍低调地活跃在各处。只是当你我与他们擦身而过时,不会知道他们便是地下帝国的当家人。

猜你喜欢

香港
“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香港故宫
香港妇联访京团到访全国妇联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