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札记四则

2009-08-19刘云霞

鸭绿江 2009年7期
关键词:樱花厕所日本

刘云霞,新中国同龄人。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务农,1969年抽调公社政工组从事新闻报导工作,1972年回城当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方读大学。70年代末开始尝试诗歌,散文创作,在《鸭绿江》《中华诗词》《深圳诗词》《环球诗声》《常青诗刊》发表作品两百余首,为中华诗词学会、深圳诗词学会、香港诗词学会、全球汉诗学会会员,2008年出版诗歌集《水滴集》。在金融系统工作二十余年,现退休定居深圳,任《长青诗刊》编辑。

樱花之美

早些年读冰心的散文《樱花赞》,作者被日本的樱花之美所感动,由衷赞叹道:“樱花是日本的骄傲,到日本的人,来到之前,首先要想到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作家王蒙多次访问日本,都对日本的樱花做过精彩的描绘和赞美:“日本的春天就这样在樱花的盛开中爆炸了。”于是,在我的心里便一直有一种欲望,到日本亲身感悟樱花之美。今年终于如愿以偿。

我和朋友于3月27日由北京乘机飞抵大阪,由于是晚上到达,就直接入住酒店。第二天去大阪中央区,路上便看到了樱花,但基本上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蕊,淡白中透着粉色,非常惹人怜爱。日本朋友告诉我们在日本形容樱花开放的程度为“五分开”、“七分开”、“满开”、“花吹雪”、“叶樱”、“红叶”等。每年的这个季节,樱花大部分应该是满开了,今年气温低,所以只有五分开。

随后几天,我们从大阪到奈良,到京都,到箱根,一路上都能欣赏到樱花,有的百十来株花树站满一面山坡,有的十几株花树拥在一片平地,还有的一两株花树在路旁悄然挺立。日本的樱花有三百多种,最多是山樱,次之为吉野樱和八重樱。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莲灰色的、有白中透粉的、有白中透红的、还有浅黄色的……遗憾的是没有看到花瓣三百多片的菊樱。

让我惊喜的是在箱根我欣赏到了沐雨中的樱花,天空飘落着小雨,一瓣瓣樱花随着小雨飘落,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叶下,残留的小花淡雅而凝静,发白的花朵沐浴在冷雨中,摇曳着凝冻的空气,香吐丝丝。

最壮观的还是鲁迅先生曾赞美过的上野公园。4月1日,我们早早到了东京的上野公园,园中已挤满了赏樱的人群。有的在花树下席地而坐、饮酒谈笑,有的三三两两站在花树下,对着怒放的樱花边唱边舞,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眼望不到头的路两旁挺立着高大的樱花树,连成一片,满树的樱花,在人们期盼的眼神中开始绽放一春的灿烂。迎风飘举的舞姿,时而迅速,时而徐徐,娇媚嫣然的笑靥,掩映重叠,争妍斗艳,美不胜收。

樱花素朴,随便种植,自由开放的山野之彩就在天地之间肆意地铺开。当樱花从山野进入宫廷时,一开始,樱花并未获得贵族的赏识。奈良时代梅花优越,梅花开在唐诗里,孤傲、清幽、高贵、华丽。遣唐使把诗带来,把梅花带来,把诗的意境及盛唐的气象一并带来,一起开在日本海岛上。日本国土没有梅花,贵族们多从唐诗里感受梅花,竟然咏梅成风。《万叶集》中有梅花诗百余首,而樱花诗只有四十余首。歌者雅集,咏梅之盛况可以想见。贵族们钟情于想象中的梅花,而忘了身边的樱花。到了《古今集》,樱花诗增至百余首,而梅花诗只有二十余首,诗人的吟咏一增一减,可见贵族们的趣味变了。到平安时期,本土意识觉醒,在神话里就有“花神来访”之说,春天到了,樱花开了,“花妙之樱”显灵了。春天樱花一开,就到了“田打樱”的春耕季节,农民“入春山”飨宴赏花,称为“花见”。据史书记载,嵯峨天皇率先于春天赏花飨宴,开了宫廷“花见”先例,这一风俗便从山野进入宫廷。

随着本土意识的觉醒及贵族们对樱花的钟爱,日本人的审美观也得到了改变,以永恒为目的的中国式的审美观被渴望美的日本人放弃了,以暂短的审美体验代替了永恒的期盼,他们认为美无需永恒,瞬间的美感活泼而自然。

樱花的美丽是暂短的,花开为七天,满开只有一日,樱花在盛开之后很快就全部凋落,干净利落地完成对生命的完美谢幕,留下暂短凄凉的美。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和美人/红颜易销歇。樱花在开放时漫山遍野,远看如雪,近看是花,几天便纷纷辞枝,落英满地,就像美人的红颜易逝。《源氏物语》中的女人,似樱花满开,转瞬又如花吹雪,纷落无常,源氏最钟爱的妻子若紫,观花惋叹,看破了人间的恩爱如落花一瞬,终致一片芳魂飘摇,幻灭而去。

从伟大的永恒转向瞬间的美丽,樱花浮游了多少浪漫诗意,凭吊、叹息、悲泣,还有激动和欣喜,以美的心灵与花同栖共语,咏叹樱花,感悟花的命意。与其狂妄地追求永恒,还不如抓住瞬间的美丽,一瞬间平心静气,让生命凝冻,时间迟缓,落花不落,飞雪不动,在无时空间感铭花韵,忘怀生死,于“幽玄”之中获得自由的美丽。日本人对樱花的钟爱,不仅仅因为樱花开放时的灿烂,还因为繁花落尽时的悲凉和凄美。在日本文学史上,歌颂花落的作品比歌颂花开的要多。

当今的日本,人们虽然已摒弃了以往许多观念及思维方式,但对樱花的热情依然如故,每年四月初樱花开放的一周内,都要举家携友到公园或山坡赏樱花。日本国土由南向北狭长,纬度的不同造成了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也不同,为满足日本全国人民的赏花需求,每年到了樱花开放的季节,全国各地的媒体会像报道天气预报一样,发布樱花开放的消息。樱花在日本被视为吉祥的化身,学校开学、企业新员工入社、公司新财政年度,也都尽量安排在樱花开放的四月。

樱花许多国家都有,许多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国花,但在一种花开放季节举行全国赏花活动并如此重视国花的,恐怕只有日本。正像王蒙先生总结的:“在通过樱花盛开和谢落之后,大大增加了我对日本国土、国民和文化的好感,一个能为花而动情的民族,就像一个动情如花的人一样。”

“菊”与“刀”

在明治神宫的入门处,立有一个高大的门牌,门牌横幅中间处刻着十六花瓣的八重菊徽纹,两旁写有“菊与刀”字样。

“菊”即菊花,原生于中国,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咏菊者数不胜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咏菊名句,多少年来被人们传为咏菊的杰作。最有气势的当属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在中国一直是文学的宠儿,但在日本却是权贵的象征。

《万叶集》中有“秋风凉,马并驰,野赏秋,花见去”的记载。春之樱,秋之菊。那时赏菊名胜“嵯峨野”,风姿闲雅“伊势菊”。平安迁都,三年后,宫中设曲水宴,席上桓武天皇即兴咏菊。数年后,其子平城天皇于清凉殿前设了一对菊花坛,于重阳日开菊花宴。从此,阴历九月为菊月,九月九日重阳节成为菊之节。菊月期间宫中开“菊花宴”。“菊酣宴”,欢快放肆地喝菊酒。平安时期,菊花在日本扎了根。

“菊纹”作为皇家的徽章也始于平安朝。在菊纹之前,皇家的徽章是桐纹,到了镰仓时代,后鸟羽天皇好菊,开始菊纹同桐纹共用,但最后归于菊。时至今天皇家仍然使用十六瓣八重菊的纹样作为天皇家的徽章,他们认为放射的花瓣像太阳的光茫,代表着美和希望。

“刀”,在日本为武士之魂。少年武士从幼小时便开始使用刀。年满五岁,就穿上全副武士的服装,站立在棋盘上,通过腰间佩戴的真刀代替此前玩弄的玩具小刀,首次被承认武士资格。在这个最初进入武士资格仪式结束后,如果不佩带表示身份的刀,就不出父亲的家门。不过日常佩带的刀是一把涂上银色的木刀。到了十五岁就看作成年了,就能够拥有锐利的刀,拥有了这样的刀,便赋予了自尊和负责的感情和态度。称刀为“胁差”,决不离开身边,夜里放在枕边或者手轻易就能拿到的地方,对刀的羞辱就等于对刀主的羞辱。

在日本,刀匠不仅仅是工匠,而且是赋有灵感的“工艺师”,他的作坊就是圣殿,每天都以斋戒,沐浴来开始其工艺,抡锤,淬火,用磨石研磨,其一举一动都是严肃的宗教仪式的举动,或者说他们把三魂六魄都投入到刀的镀冶之中。

作为工艺品,刀是完美的,那洁净无瑕的纹理放射着青色的光,它的弯度把最卓越的美和最强大的力结合在一起。日本的刀决不单单是一件工艺品,而是起到了艺术所赋予的之上的东西,它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征伐”、“忠义”和“名誉”。

谈到“菊”与“刀”,不能不提到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名作品《菊与刀》,凡是试图探讨了解日本的学者,都阅读过这本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而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认为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其行为和思维同西方国家公认的基于人性的战争惯例迥然不同。因此,关于日本的许多问题急需做出解答。其中,最需要弄清的两个问题是: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入日本国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日本进行研究。本尼迪克特于1944年6月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从事研究日本工作,她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日本的历史和文学史,对日本人的思维及感情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东京当权者发动战争的动机和目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把研究的结果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美国不能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政府机构。战争结束后,事实的发展同她预料和建议的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这就是研究日本的旷世之作《菊与刀》。作者以“菊”与“刀”作为书名,通过这对矛盾的载体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温和又极其好斗;既彬彬有礼又倨傲自居;既柔弱善变又顽固不化;既驯服又不愿受人摆布;既为“明志”“报国”而切腹自杀,却又难以忍受小小的委屈;既保守又十分欢迎新的东西。《菊与刀》于1949年被译成日文,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后又译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被广泛译著和阅读,此书的影响至今不衰。

“菊”与“刀”本来是两个常见的事物,可在日本的文化中却赋予深刻的内涵。当我走出明治神宫,回过头来,再次注视那枚菊纹,心中感慨颇多,十六瓣八重菊纹虽然还清晰地雕刻在皇家的门牌上,但它在当今日本人心中的份量还有多重呢?“刀”啊,武士之魂,当今的日本,有多少人还能真正体味战国时期武士的境域及他们内心的悲凉!

如厕文化

我讲日本的如厕文化,有的朋友不解地问:如厕也能成为一种文化吗?是的,在日本,如厕确实成了一种文化。

其一,日本的厕所既多又干净。在地铁、大小商场、公园、餐馆、各旅游景点、高速公路加油站、城乡社区、道路两旁都设有公共厕所,比较常见的名称有:“御手洗”、“洗面所”、“化妆室”、“休息室”、“洗手间”等,所有厕所都是免费的,而且特别干净。在日本的家庭中,厕所同浴室一般都是分开的,换了鞋才能进去。在农村,厕所一般都建在庭院的绿荫丛中,装饰得干净雅致。居民小区的公共厕所都是居民自己管理,厕所的清洁及运营都是居民自愿承担,而且,所有使用者都必须遵守公共道德和大家协商制定的一些规定,比如:有的小区规定,进厕所就像进家门一样,必须脱鞋并将鞋整齐地摆在门口,方可进入。

其二,日本的厕所既设备齐全又技术先进。日本人在厕所上费了很多的心思,下了很多工夫,不但厕所的设备、色彩花工夫研究,就连冲水量的大小,手纸的厚度等同样都有研究,有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设置的不同功能的厕所,有的地方还设有可以推行李进去的单间。像奈良这样的城市,古寺名刹多的地方,公共厕所建成了寺院的样子,里边摆放盆景和装饰品。厕所的功能设备更是让人赞叹,提供坐垫圈加热、温水冲洗、流动水按摩、暖风烘干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厕所,在一些高级宾馆,还设有自动检测疾病的高智能厕所。

其三,国家重视,将如厕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宣传和管理。每年的11月10日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厕所节”,开办多种形式的“厕所网络”,举办各种规模的“厕所卫生文化研讨会”,在1985年成立了“厕所协会”,负责关于厕所业内的相关事宜及每年十佳厕所的评选活动。

其四,民间的积极参与。日本有一个民间的“美化协会”,协会成员不定期地到企业、社区、学校开展义务宣传,号召人们自觉地维护厕所卫生,打造干净优美的厕所环境,并倡导人们亲自打扫厕所,并总结出五大好处:一是可以磨练人的心灵;二是使人变得谦虚;三是让人更加务实;四是让人学会感动和感激;五是让人摆脱偏见,体会平等的感觉。

对于日本的厕所,作家郁达夫曾经感叹地说:“日本人的庭园建筑,佛舍浮屠,又是一种精微简洁,能在单纯里装出趣味来的妙艺。甚至家家户户的厕所旁,都能装置出一方池水,几树楠天,洗涤得窗明宇洁,使你闻觉不到秽浊的熏蒸。”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更是用诗化的语言描绘日本的厕所:“可以说,在日本建筑物中,最风雅的场所,恐怕就要算厕所了,将一切事物诗化的我们祖先,把住宅中最不洁净的厕所,建成了最雅致的场所,于风花雪月相联系,使人融化于依依恋慕的遐想之中。”

人们常常认为厕所是个肮脏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日本人对厕所的重视,世界独一无二,把厕所建成最雅致的场所,把厕所同风花雪月联系起来,这一切难道还不是一种文化吗?

从衣食住行中认识日本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近在咫尺,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国内有史传说:秦代的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各一百名,同时还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东渡日本,成了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尽管日本人对自己的历史有另外的说法,但日本几千年来一直受惠和受益于中华文明却是不争的事实。追溯历史,日本曾经是中华文明和文化最热烈的崇拜者和学习者。从七世纪开始,日本的天皇及其宫廷对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赞叹不已,并着手用来充实日本的事业。在七世纪前,日本连文字都没有,七世纪时,日本采用了中国的表意文字记述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语言;之后,又从中国大规模引进佛教,作为保护国家至善宗教;天皇又仿照中国的京城建造了新的奈良城;天皇还采用遣唐使节从中国学来的官阶品位和律法,授给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形成了日本等级制的组成部分。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访问西安和敦煌时曾感慨地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在世界上,中国人同日本人是最形似的,黑发头、黑眼睛、黄皮肤,使用的都是汉字。尽管同文同种,但在衣、食、住、行上存在很大差别。

从传统上看,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农业文明,都崇尚“以食为天”,但两国人民在饮食方面却大不相同,中国人吃饭讲究“酒足饭饱”,而且讲排场,大鱼、大肉、大盘子、大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桌上的菜共用。而日本人吃饭讲究少而精,一人一份,每个人必须将自己面前的那份吃完。使用的盘盘碗碗也特别小。在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喜欢吃凉的、生的,如生肉片、生虾、生蟹等。而中国人喜欢吃热的、熟的。日本人在吃饭时一般不进行语言交流,吃完便迅速地离开。中国人一起吃饭,喜欢天南地北地聊,有时饭吃完了,围着桌子还接着聊,一顿饭吃完要两三个小时。

在衣着方面,原始的日本服饰又窄又瘦,十分不方便,在日本的几个城市,我看见很多穿和服的日本女人,走起路来都是小碎步。当今的日本人(白领、学生)大多也不再穿和服,他们的衣着很朴素,颜色也比较单一,白色、蓝色、黑色为主色调。而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比较宽松,走路方便,干活也方便。现代的中国人(尤其女性)唯恐别人说自己穿着与他人雷同,总是挖空心思,在穿衣打扮上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中国的建筑讲究“百年大计”,且气势宏大,高楼大厦基本都是砖石结构。而日本的房屋建筑大多是木制结构,小巧精致,简单实用。在农村也是小门小户小庭院,既干净又有情调,像我们农村那种大套房、大宅院几乎找不到。我们住的宾馆,一人一个房间,大约有十多平米,房间的设备齐全,又很干净,只是各种用品都很小,电视屏幕同我们常用的手提电脑屏幕相仿。我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这小日本太抠门儿了,他们生产那么多好电视,还用这么个小东西。”其实,日本人是非常俭朴的,他们到超市买生活用品,买半块豆腐,半条活鱼,两三块生鱼片,一把小青菜,不像我们去超市常常一买一推车。

在行为举止上,日本人通常是表现得彬彬有礼,比较含蓄,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忌讳身体接触,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在公共场所也不勾肩搭背,而总是含笑鞠躬,用鞠躬向对方表示致意和问候。有时在打电话时,也含笑向对方鞠躬。在机场、车站,同恋人、亲人、朋友道别时,也是默默地目送登机或上车,一般不激动地拥抱、亲吻等。有时即使需要握手,也是轻轻的。

日本人从小就受到“不要打扰别人”的教育,他们在乘地铁或者公共汽车时,自己静静地看书看报,或闭目养神,从不接听手机,高声讲话。他们习惯将报纸折叠起来,一小块一小块地阅读,即使在宽松的飞机座位上,也不把报纸摊开读。日本人一般不轻易进入别人的家门,以表示对对方隐私的尊重,就是两个要好的主妇,聊天聊了两三个小时,也是站在门外。而我们中国人正好相反,朋友或者客人来访,不请到屋里坐而站在门外聊,那是最大的不尊重。

日本人把“耻辱”纳入道德体系,他们说:“知耻为德行之本”,一个人的自尊是以其道德水准如善良、诚实、忠义、节俭及事业的成就为标准的。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本来就闪烁着道德的光芒,犹如一把刀,如果不勤于磨炼就会生锈,这种自身的锈同刀上的锈一样,都是不好的东西。因此,人必须像刀一样注意磨砺本性,使之脱锈生辉。所以每个人都十分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也会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日本人普遍认为:不洁比死还可怕。所以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把自杀描绘得很美。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描绘了男女主人公在深爱与现实痛苦折磨之后,选择了自杀,并引来许多模仿者。决定自杀后,还要选择场地和仪式,将与尘世的绝别操办得尽善尽美。而在中国文学戏剧中,节妇投河自尽,也要安排获救,要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狭小的国土,单一的民族,也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和亲一致”的民族精神。他们将和睦相处作为立国之本,将自己称为“大和民族”,并将有关事物也以“和”著称:“和服”、“和食”、“和风”、“和果子”(点心)等等,“大和魂”始终贯穿于日本人的思想和文化中,至今依然是日本企业核心指导思想:和谐、合作、友爱、互助、忍耐、谅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本来源于中国儒家的文化精髓,却已深深地融入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

从衣食住行这些看似平常事中,我们悟出了日本独特的国民性及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岛国,日本四面环海,国土狭小,“像落花一样,飘浮在海面”。古代的日本人,没见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又从地平线上落下,不知道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原野,也不知道地球上还有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江河,更不知道地球还有连绵起伏、耸入云端的山脉。日本人常见的自然是山和平原交错的小自然,被日本人誉为民族象征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三千多米,所以也不可能有中国式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罗马式的水道。栖居在小自然中的日本人,衣、食、住、行自然就采取相应小的形式。

狭小的国土、贫乏的资源,决定了日本民族居安思危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比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懂得不断改革和进取。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政治及经济的改革都是非常成功的。比如19世纪后半叶发生的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农民没有土地,而且也没有姓氏,被称为没有完全人格的人。明治维新以后,整个国家脱胎换骨,完成了跳跃式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改革史的典范。

正是由于日本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封闭的东方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及其盟军的炮火摧毁了日本大部分工业设施。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曾经在太平洋战争中与日本军队浴血奋战的美国将军麦克阿瑟曾宣布:“日本已沦为第四流国家了。”然而,日本仅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将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的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中等大的一个州,但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美国的四分之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的经济如日中天,全球十家最大的银行和四家最大的证券公司都在日本。时至今日,日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和最高的国民储蓄。日本在近代史上的作为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证明了日本是一个值得中国人认真研究和严肃对待的国家。

由于日本在近代对中国多次入侵,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最为沉痛的灾难的历史原因,中国人对日本人缺乏全面的了解和公正的认识。历史意识的惯性,造成了许多中国人将特殊阶段的历史事实定格为日本民族的普遍性特征,因而导致中国人民对日本“整体记忆”的普遍恶化。许多中国人虽然喜欢日本的产品,但不喜欢日本人。其实,战争是日本国家的军国主义犯罪,而非日本人民犯罪。日本人自身有很多优点,他们敬业、重团结、讲诚信、守纪律、懂礼貌、尊师长、爱干净、爱学习。现实的日本是世界上最安全、公共秩序最好的国家,许多女士在商场等公共场所,手提袋都是敞开的;一二年级小学生可以自行上下学;乘地铁或公共汽车,上下电梯等都是文明礼让;大街上看不到多少警察,交通秩序井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日本的水可以放心地喝,食品可以放心地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各国家、各民族在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方面的差距势必还要扩大。日本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也给我们不少启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我们将先辈的至理名言都忘记的话,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高 威

猜你喜欢

樱花厕所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厕所囧事
赏樱花
樱花
《黄金时代》日本版
警惕厕所性猝死
樱花站
厕所——希望不再老生常谈
一抹樱花粉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