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篮球球感培养途径探析

2009-08-16祁建刚

体育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传球运球投篮

祁建刚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弹跳、速度、柔韧、协调能力等各方面身体素质出众,可是当学生把这些素质和篮球结合起来时,却显得动作多余且不实用,“拉杆”、“收腹躲闪”、“空中换手”等被他们乐于推崇,相互模仿。然而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球”其实是身体一部分的理性感念,甚至我们有些老师都认为球感只是简单的球性熟悉而已,把球感当作教学和训练的副产品,没有用积极的手段去获得它。然而,敏锐的球感只有经过有计划、有目的、高强度、大密度、多样化、实战化的训练才能获得。中学生一味的追求动作的花样、新颖和时尚,是不利于篮球基本功的学习和获得的,只有通过教学和训练来克服他们的浮躁、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从基本练习、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出发,才能真正获得篮球技术动作的正果。本文试图总结多年的篮球教学和训练经验,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最大限度地增加接触球的机会和次数

无论是手感还是球感,都只有经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形成、加强和熟练,进而成为技巧。“熟能生巧”就是人与球之间环境的高度一致,球好似身体的一部分,这靠的是高水平的肌肉本体感觉。多练、多触球是提高球感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中学生,他们处于相对的较低水平阶段,对球的控制还处于“大脑”或者说是“眼睛”支配的层次上,触球次数对于他们尤其重要。记得美国NBA球星孩提时代练习球感方法最著名的,是“黑房子封闭法”,就是将练习者关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光线的房子内,让他长时间的接触球,以培养他的本体感觉,让身体感觉来支配球。中学生在开始接触篮球时,可采用单人练习、双人练习、多人练习等手段进行教学和训练。

单人练习最能增加接触球的次数,从而提高对球的感觉。单人练习时每次运球、投篮和传球都是自己完成,凭着指间触球的感觉,对球的运行情况有所感知,对下一次运,投或传便于准备和纠正,也能在练习中自控球的高低、快慢、前后、左右、旋转、弧度,并能利用不间断的连续刺激强化,形成敏锐的球感。常用的方法有:自运自投,对墙或标志物传球,杂耍(街头篮球中的非正规动作中的任意接触球),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滚球或让球旋转。

双人练习中的双人形成了既对抗又配合的关系,增加了练习的目的性、实战性和趣味性。在双人练习中对球感的培养要着力于应对和配合:如在一运一防或一投一防的练习中,运球者要求用连续的变向来摆脱防守队员,而防守者则用快速的脚步移动封堵运球线路,防守者必须手和脚步的变化迫使运球者不断的变相,防守步法均用攻击步,以便能顺势掏球。通过此类练习,两人移动传球时就更要注重配合,传球线路要适当地超前,球传到对方的胸前,接球者要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来球。常用的方法有一传一投、一投一封、一传一切、一突一分、一挡一拆,攻防结台(传、运、投综合练习)。

多人多球练习,既能尽量多接触球,又能在篮圈、球、场地、人等要素间形成确切的感知,具有复合性和实战性。练习的方法及变化很多:如一般上课学生人数很多,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四角跑动传球、三人快下互传球、自投自抢定点投篮。篮球场“手球”游戏、三对三或四对四限制练习等等。

二、参与练习要有的放矢

实际上任何与球有关的练习都能提高球感,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把篮球教学内容分的很细,各层面练习界限极为分明。如教学前安排的是球性熟习,而教单手肩上投篮称为基本练习,其实这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认为,学生一旦有接触球的练习都可以称为球感练习,其重要性还是让学生怎样尽快的获得球感,教学中要注意两方面,一是练习量,二是目的性。没有一定的练习量,球感无从获得,什么单手肩上投篮、急停跳投这类技术的掌握都无从谈起。没有目的性,知觉不能达到高度分化,球感也不敏锐,加强练习的目的性不仅要动脑,还要有一些好的方法。

多看、多想、多表象、多模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和想也是训练,是一种“静”的表象训练。教师可以在技战术理论课上给学生观看高水平赛事或者技术动作的录像带,观察明星队员如何处理每一个球,能开阔视野,启发灵感,经思考而上升到“理性化”、“整体化”,形成知觉,进而提升篮球意识水平。多看多想也使我们发现问题,进行比较,别人投篮的手腕动作向上翻很柔和,自己的手腕却僵硬而且有推的动作,他们出手的弧度高而缓并且带向后旋转,而自己却平而急。认识到问题后,在练习中才会更具有目的性。

表象练习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静态练习。如学生通过观察投篮这项复杂技术的表象性练习,初学者可通过这种观察、想象而提高对技术动作的全过程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促进条件反射,形成正确的动作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投篮动作,一旦动作正确后,适时的让学生停下练习进行回忆整个投篮的动作,从而形成正确动作的定型。

组合技术学练法是强化控制球能力的一种方法。如一人练习时可采用运球后接原地投篮,运球后接行进间投篮练习方法,体会运投间的结合,二人或多人时采用接传球与运球与投篮结合的练习。也可采用多人的传抢游戏,一对一,二对二半场攻防练习,以提高传球与突破、突破与投篮、传球与投篮等技术真假动作转化能力,提高实战能力。找点传球也是控制球能力的强化手段,练习时在场地中设置几个点(学生接球点),练习在跑动过程中分别用单手肩上、双手胸前、击地反弹等传球方式完成传接球练习,练习者要将球传到接球队员最容易接的部位,并要控制球的平直度和力度,从中体会传球的动作技术。这样才能在比赛时随心所欲的找对象传球。而另一练习如对圈传球的道理也与跑动传接球类似,在墙上适当高度划-90厘米直径的圆,或在地上画80厘米直径的圆,然后学生对圈传,也可自制刚圈,设置在场地的某几个点上,并可以调整不同的高度,对圈传球,正如NBA全明星赛活动中的技术比赛中一样,太阳队纳什炉火纯青的运球、传球技术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正是他熟练、精湛的技术,才可以在这么激励的对抗场上游刃有余,频频得分。

三、合理设置练习中条件的变数

篮球有球技术包括运、传、投三项基本技术,而这三项技术在比赛中由于时空、目的对象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球感只有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体现出来才识实际有用的。有些学生,平时投篮感觉很好,但一到比赛时,动作便走型了,可能是因为对比赛环境的不适应,或受到观众呐喊所干扰。因此,球感的培养和训练,还应该要符合、适应比赛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使队员对不同的环

境改变习以为常,因此,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应该设置、安排多种变化组合的训练手段。

最好多在比赛场地训练或到比赛地理气候条件相似的地方练习,有时可在训练场所模拟赛场呐喊声、嘘叹声、器皿干扰声,模拟关键局和关键比分的情境。增加练习的强度,比如在大强度训练之后,进行投篮比赛,让学生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完成动作,体验大强度下的投篮。通过全场三对三、四对四进行对抗练习,讲究攻防转换速度以及连续进攻战术等等。总之,在球、场地、篮框、人等诸要素中,教师要掌握好“球”这一主要因素去调节四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节奏快慢、前后左右、攻守平衡。再者,亦要注意攻防转换、补防互替、轮转换位、移动进攻、快功与阵地、强打与穿插、个人与集体等等。

比赛既是对球感的检验,又是对球感的培养。球感的好坏,它的价值都可以在比赛中体现出来。我们有的学生在比赛时,心理骤然紧张,面对对手,手指发僵,控制球不顺畅比比皆是。笔者曾经在一次女中学生比赛中看到过这样的笑话,有位女队员上场不到5分钟,就要求教练将她替下场去。教练问她是什么原因要求下场,她哭着说,“防我的对手她的眼光太凶狠了,我害怕与她面对。”由此可见,比赛往往是综合性的。全面的、真实的,而训练往往是单一、片面、虚拟的,并且在比赛过程中有更多的主观因素、更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培养篮球球感一定要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并把比赛作为培养球感的重要手段,如此培养的球感便减少了它的变异性、波动性。NBA职业球员有如此娴熟的技巧,并能在高强度比赛中运用自如,动作行云流水,他们靠的是多年在比赛的摸打滚爬,一年当中从这一年的10月到下一年的7月,都是高强度的比赛,他们将球感的训练直接在场上练习。

另外,由于篮球球感讲究“粘性”,所以对队员的手指、腕关节的肌肉灵敏性、敏感性、精细性要求很高,对这类关节、肌肉的训练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些小球练习可以帮助训练手腕的灵敏度,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以及手球,因此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或者在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时安排一定量的小球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小关节及小肌肉群的灵敏性和柔韧性。除了“粘性”所有的动作还是要以力量为基础的,手腕的力量也会极大的影响篮球出手的好环,中学生更容易犯这类错误,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小关节肌肉群的力量单薄,因此,投篮时往往靠手和手臂的力量推出去,很难完成和掌握屈腕拨指的技术动作,而有些手腕力量好的运动员他的投篮出手完全依赖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可以自如的控制球的出手,甚至精细到指尖,因此,给学生适当进行小关节肌肉的力量训练也是掌握球感的力量保证。

四、结语

我们时常讲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中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思想。中学阶段是学生最容易获得球感的敏感期,一些动作都在这一时期得以定型,因此,教师教学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生命的发展,我们是系统工程中的打桩期,如果这个桩是浮的,那么高楼大厦将无法托起。教师只有掌握正确而科学的球感训练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能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运用到实战和锻炼中去,这样我们的基石才可谓是坚实的。

(浙江省绍兴县华甫高级中学312039)

猜你喜欢

传球运球投篮
传球游戏
看着自己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完形填空一则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今天你投篮了吗
“双人运球”乐翻天
投篮王和盖帽王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