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

2009-08-14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实力文化

黄 琳

城市是不是一个好东西——这个西方争论多年的话题,在中国急剧的城市发展和扩张中,也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城里的人们,开始体验“城市病”: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贫富落差,还有人情淡薄和无根的漂泊感;而城外的人们,还在纷纷涌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称,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了2.2亿,也就是说,大约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往返于城乡之间,试图跨越城乡差距的鸿沟。他们在城市边缘试探,希望能尽快融入其中但却不得要领。

一座城市,在摩天大楼、开发区、高速公路之外,怎样能从人心之中凝聚更多发展的动力?一座城市的管理者,怎样能让想进城的人多一份亲切感、归属感,怎样能让城里的人多一份自豪感、忠诚度?

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个新鲜概念的时候,是在国家层面展开观察——与经济、军事等硬力量相比,软实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力量,包含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将“软实力”这个度量衡从国家层面延伸至城市,其价值和意义更加切实可感。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幅新的发展图景。与追求GDP的硬实力不同,城市软实力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度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它涵盖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度、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居民创造力等。

这些指标看起来很“软”——不像GDP那样量化标准清晰,主观感受有时也融入其中,甚至还有历史积累与现实问题的混杂交错;但在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大目标下,它们却构成了一座城市永葆魅力、生生不息的“硬道理”。

简而言之,软实力,是外界对于—座城市的直觉反应,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忠诚,更标志着城市决策者的智慧与情怀。

城市软实力:五大关键词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几个城市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城市真正的资源是什么”

关于城市或地域的话题,总有层出不穷的新鲜,也总有不知疲倦的争论。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在网上流传的一幅“河南人心中的中国地图”上,中国被分成了两部分——河南与河南之外。河南那片写着:俺家;其他地方则是:伤害我们的人。虽是调侃,但歧视和反歧视显而易见。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改变外部对于城市的负面影响,保持并塑造城市魅力,确是一个难题。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说:“一个城市如何被看待,本质上就是城市软实力问题。”在他领衔的中国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研究中,“城市形象”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形象传播力形象是个易碎品

同样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中国城市班级名单里,“太原”被描述为一名普通学生,特点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家底不好,学习有时显得有些急于求成。家里开了很多煤厂导致皮肤不好。最近开始注重保养和调整学习方法。”

但历史上代表山西形象的,首推“晋商”。2004年春节,央视播出了八集纪录片《晋商》,详细介绍了明清时代称雄中国商界膳年的晋商的兴衰成败。当时有评论说,这是山西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做得最成功的一次宣传,重新塑造了全国人民对山西的看法。

遗憾的是,近几年,负面事件纷至。黑砖窑事件之后,在山西的“新阳泉论坛”上,有网友悲呼:“山西从黑窑和苦工那里赚了钱,但失去了什么?要多少钱、几代人,才能挽回山西形象?”

“形象是个易碎品。”孟建说。

形象,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口碑”,其维护并非易事,尤其在如今传播渠道无所不在的情况下,更是“坏事传千里”。有研究表明,当某种形象被损害,要想恢复,至少要花费6倍的精力。

事实上,城市形象在中国还在发掘期。“只有差异化,才能让每个城市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真正成为‘这一个。”在孟建看来,同质化是目前城市形象“行而不远”的根源。

根据他的研究,城市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仅是城市营销的概念,当时由一些广告策划人提出,但很快就遭遇麻烦——一些城市急于把城市资源变现,往往过度开发,有时还造成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冲突,前者要保护,后者要开发。

第二阶段就是目前被熟知的“城市形象”,也叫“城市战略”,较多关注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在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的指标体系里,关于城市形象,除了媒体的负面报道曝光数、城市的口碑外,还有城市对外宣传的力度。

孟建解释说,很多城市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其背后真正的问题是思维方式的误区:城市的领导者很多时候并未认识到,做什么永远比怎么做更重要。城市形象传播是一个具有规律的艺术,“真正的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不是做几个广告、搞几个活动就能深入人心的。”

—方面是传播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宣传过偏或者夸大其词。某些城市的形象宣传就是一个“旅游广告”,而更多的城市则是无限夸大现有资源。比如,有几个湖,就自称“水城”;绿化还过得去,就说成“最佳宜居城市”。“夸大宣传,最终只会损害城市的软实力。”孟建说。

文化号召力:提供什么样的内容

关于城市的各种评价中,“没文化”最具杀伤力。

新华网城市论坛上,近日关于杭州和南京又开始新一轮争论。一名南京网友发出英雄帖,选吟咏南京和杭州的唐诗PK,谁的数量多谁胜。该网友率先抛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很快,杭州网友接招,称“白居易一个人就行了”,紧接着贴了“钱塘湖春行”等好几首白居易描写杭州的诗。不过,孟建却说,他很怕城市文化这样的提法。文化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在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中,专门提出了“文化号召力”。“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有一些硬指标衡量。”他介绍说,文化企事业有多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少,以及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文化是否有特色等,都是城市软实力中有关文化的“硬件”。

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校长杰克·米勒关于“美国最有文化城市”的研究,也更多地体现在一些硬性数据的分析上,比如互联网的使用率、图书馆的利用率、图书报纸的发行率等等。

而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对于文化的理解过于狭隘,急功近利,“把文化当做傀儡。”一位城市规划研究者表示,比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用文化画个圈去招商引资。至于文化如何成为主角,如何发掘一个城市的文化潜力和底蕴,—直没有解决。

这位专家还对眼下很多城市大搞活动和各种节日颇有微词。“只要有特产,就有相关的节日,有名人就有名人文化节,没有的,抢也要抢一个来。”

孟建认为,节日在城市文化中只是较小的组成部分,更应该让市民感受到随处可见的文化气息。

比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除了图书馆、社会

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关键还在于“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文化”。

“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几个城市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的资源是什么。”孟建说。

政府执政力:向下看

城市软实力评估体系里,政府执政力是重要部分。基本的数据资料审核包括: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务员比例,以及上一年度城市里副处级以上官员违规比例等。

“官场风气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影响力。”孟建说。

两年前,一篇关于阜阳的“政治生态灾难”报道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原市长肖作新夫妇腐败案起,到两任市委书记王怀忠、王昭耀先后倒台……一系列腐败案,给阜阳的软实力造成巨大伤害。

前阜阳市委书记胡连松在任时曾对媒体说,他刚到阜阳工作参加省里组织的招商活动时,每提到阜阳市,出席活动的客商们都说知道“那地方”,“语气当中充满着嘲讽意味。”

甚至一些外出务工的阜阳人,一度不愿明示自己的家乡;某些当地企业,在做广告时也不说是阜阳的,担心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孟建说,在软实力评估体系里,政府的管理、服务,都是政府执政力的考察因素。

他表示,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假如眼睛向下,多和市民交流沟通,在管理城市上就会少走弯路,增强执政力。在一些决策出台之前咨询市民意见,或许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破坏城市形象的“非议”之举。

近日陕西风县‘人造星星”引发的纷扰,就是一例。凤县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建了“绿色生态长廊”,仿造的徽式民居,绿树青竹,被网民称为“山寨版江南”;还搞了“人造星星和月亮”,巨资建造了喷射高度达186米的喷泉,在嘉陵江上筑坝蓄水形成30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打造中国西部山区的“威尼斯”……

短短两年内投资6.5亿元,实施了5大景区、5大公园等几十个大型景观项目,当地人对此似乎并不认可,一些市民对媒体表示,风县文化积淀浓厚,凤县民歌、民间故事数量占到全宝鸡市的45%。“建人工月亮不如挖掘本地民歌。”

区域影响力:谁是区域的唯一

“在那山的那边山的那边有一群重庆人。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成都人。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欣。”

这个改写了《蓝精灵》歌词的视频,近来出现在一些城市论坛上,作者不用说,是重庆人。成渝之间的民间口水战,不时风生水起。

不仅成渝,济南和青岛,大连和沈阳,厦门和福州,南京和苏州,石家庄和保定,广州和深圳……地方或者全国性的论坛上,网民们常常唇枪舌剑,力推自己的城市才是区域“老大”。

怎样评判一个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孟建认为,几个指标可以测评,如经省部级以上审批的国际活动数——反映全球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地级以上代表团到访的次数—一反映该城市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数一体现城市经济影响力;城市居民认同度。

“城市间市民的口水纷争可以视为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城市软实力进入公众议程的体现,这是其进步的一面。”但是,对这样的争执,孟建并不赞同,“这对城市决策者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对于城市决策者来说,至少应该理性地、客观地思考两个问题:我在这个区域中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我如何与其他城市一起建构区域影响力?

城市凝聚力:主体的认同和接受

与其他指标相比,城市凝聚力是一个相对更主观的指标。

孟建认为,一个城市是否有足够高的接纳程度,是否存在排外和歧视,是反映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指标。“在人口流动越来越快的当代中国,城市包容度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有关调查表明,在中国的主要城市里,本地人对外地人的包容程度不如表面所见那么高,城市之间包容性表现得分差异也较大。尤其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很多城市对外地人的平等容纳能力较低。

城市的归属感同样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衡量因素。—方面它表现为城市是否能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医疗就业及教育的需求;另—方面,还在于这个城市能否让其居民真正感到平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青年学者陆铭两年前造访巴黎拉雪兹公墓时,发现伟人巴尔扎克和肖邦的墓地非常普通,巴尔扎克窄窄的墓地除了有个头像以外,没有任何特别,肖邦的墓地狭小而局促。“在这个墓区里,伟人和平民躺在—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这种目标能在多大程度被人们所认同和践行,反映着该城市的凝聚力。一个致力于做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和一个强调人居环境的小城市,尽管目标不同,但接受程度有可能是类似的。

孟建认为,这体现为市民价值观的一致性,“对于共同目标和共同规则的认同和遵守,是城市凝聚力得以实现的核心条件。”在评价城市凝聚力方面,孟建提出了两个硬指标,两个软指标。硬指标包括城市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外省市派驻机构数;而软指标则是城市归属感和包容性。

“城市的凝聚力应该是由各个方面来评价的——不光是政府机构,还有民间的各个群体。”孟建总结说。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实力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谁远谁近?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